(共22张PPT)
永遇乐
辛
弃
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生命的诗意
魏晋诗歌
唐诗
宋词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陶渊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白居易)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李清照)
入仕:忧(宦海)
出仕:悠(田园)
游(浪漫)
忧(现实)
悲
豁达
悲壮
愁
婉约
豪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 者 简 介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和,故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就是在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此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六十六岁。韩侂胄当宰相,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后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上看,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就会重蹈覆辙。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诵读感知,体会诗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佛(bì)
胥(xū)
所见
(赤壁之景 )
上阕:
浪、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
(英雄人物 )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
所忆
(赤壁之战)
雄姿英发
自信破敌
所叹
(人生感慨)
早生华发
功业未就
整体感知
纵观全词,作者描绘了三幅壮丽的图画。
第三幅为自抒怀抱图。
第二幅为周瑜谈笑图。
第一幅:赤壁之景图。
诗歌赏析一
小组任务清单:
(1)1、2、3小组赤壁之景图。
(2)3、4、5小组周瑜谈笑图。
(3)6、7、8小组自抒怀抱图
注意:
找到相应句子,赏析关键字词、修辞手法、主旨表达
诗歌赏析一
第一幅:赤壁之景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写景特点及所表达的情感
意境阔大、气势雄浑,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乱” 、 “穿” 写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
“惊” 写出浪涛的惊人的汹涌澎湃。
“拍” 传神地写出了巨浪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的情状,就好像是有意而为之。
“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汹涌,场面的宏阔。
2、品读字词
夸张 比喻
第二幅为周瑜谈笑图。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 苏轼
年龄 34 47
婚姻 美女相伴 屡遭不幸
外表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1)以美人衬托英雄。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2)借代,代指战船,点出作战地点在水面,表达出了对周瑜的崇敬之情。
1、品读字词:初、樯橹
2、周瑜与作者的对比分析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第三幅为自抒怀抱图。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谈一下你的理解。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表现的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是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超脱与旷达,而不是消极情绪的流露。
(2)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描绘:赤壁壮美景色
追慕:古代英雄人物
抒发:功业无成感慨
表达:旷达洒脱情怀
全词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 熔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格调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全词小结
(一)初识典故
作者怀想了哪些古(典故)?(与谁有关)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寄奴曾住(刘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1、2小组
3、4小组
5、6小组
7、8小组
9小组
诗歌赏析二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建都京口,雄踞一方
(二)分析典故
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古事:起兵北伐,气势如虎
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
劝为政者勿草率:借鉴历史,指出伐金必须做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北伐,
仓皇而逃
《元嘉七年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
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不屑、讽刺
对国运的担忧:如今北方各地沦陷已久,如果不迅速寻求恢复,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
谏为政者勿忘本:对南宋政权不恢复中原的不满
典故四:拓拔焘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忆:
痛:
望:
悲:
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
君主不思收复故土
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薄弱。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去察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显示自己尚能为国效力。报者却云:“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颇已老,终未被用。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
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年事虽高,尚有余勇,能为国效力。但又不如廉颇,廉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自己连个问的人都没有。表达了作者的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典故引用,内涵丰富。
从这些典故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悲情英雄:
年事已高,关心国事,
知其难为犹奋力为之的英雄词人
探典故
用典作用
词
总
结
层次
英雄难觅
全
现状堪忧
我心未老
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
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
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
对当局偏安一隅的愤懑
对北定中原的渴望
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怀古
忧世
抒志
情感
主题
思考:苏辛同属豪放词派,《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为两人的代表作,试比较这两首豪放词的异同。
相同
不同
内容:怀古之作
标题:地点+怀古
题材:咏史怀古
风格:豪放
抒情方式:
苏词: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辛词: 用典
抒发感情:
苏词: 伤己
辛词: 讽今。
写作思路:
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定义:诗词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赏析方法:
了解史实——明确意图——体悟情感——掌握技巧
关键: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句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怀古诗词
知识链接
”
“
謝謝觀看
X
X
X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SHAN SHUI HUA YI BY ZHUCHAN V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