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扬
州
慢
姜夔
作者简介
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juàn),乡愿。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借此将词人分作了三等:“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狂者苏轼、辛弃疾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解题
扬州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慢
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初读正音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交代写作时间
简述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交代写作缘由
词作成就(词作评价)
黍离之悲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通读全诗
通读全词,整体把握——
这首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主要是抒情。
通读全诗
全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
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淮左名都
春风十里
今
昔
空
深入分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两句总括扬州的地位。位是“名都”,地处“佳处”,因此才会吸引作者“解鞍少驻初程”,引出后文对如今扬州所见之景的描写刻画。
同时,“名都”“佳处”的旧日美誉也与后文扬州如今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竹西佳处”一句用典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深入分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两句有何表达效果?
此处写作者“解鞍少驻初程”所见之景。
作者眼见的扬州如今空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丽旧名,却只剩荒草凄凄的凋败景象。
作者用典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再一次强调扬州旧日繁华;又着眼当下,描摹如今战后扬州荒凉凋敝的景象,昔日盛名与今朝败景形成鲜明对比。
一盛一衰中引发作者无限唏嘘,为后文议论抒情蓄势。
描图景
明手法
析效果、点情感
总括内容、描摹图景
诗句赏析题
分析效果、点明情感
明确手法、剖析使用
深入分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自胡马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
作者巧用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自然千百倍于“废池乔木”。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描图景
明手法
析效果、点情感
深入分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
“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
的哀婉。
哪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解释含义
勾勒意境
明确手法、分析情感
总结上阙
1.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扬州“空城” 的?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淮左名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昔盛 今衰 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用典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空城”
文本赏析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穷极一生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
“重到须惊”是杜牧的真实心理活动;“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
作者通过想象虚写,看似只写杜郎,实则亦有以此自况之意,相比于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文本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动静结合 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物)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文本赏析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此处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文化视野
"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小试牛刀
下列对序文及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B.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小试牛刀
下列对序文及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两项比照,“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D.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犹厌言兵’四字,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小试牛刀
(1)姜夔在《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牧《赠别》里的诗句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令人感叹。
(2)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的句子,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法小结
虚实结合
对比
用典
移情
拟人
通感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反问
主旨
这首词将扬州城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词人的哀思。词人抚今追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