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请大家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里的景象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就要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开这一问题。
1.位置和范围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在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在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获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活动
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两极地区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小结
2.自然环境特点
阅读材料
南极地区的大风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对南极地区气候有这么一段记述:“今天早上,我们施放探空气球。但气球还没有灌满气,就被7级大风吹爆了。第二个也是如此,直到第三个才算成功。当时的气温是-21℃,又有强风。等我们放完气球后,帽子、眉毛、胡子都结了厚厚的一层白霜,一个个活像白胡子老头。探险家称南极地区为‘风库’,这话不假。我们在南极地区下锚63天,47天是6级以上的大风天。据澳大利亚一个科学考察站20年的记录,南极地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有300天。南极地区风凶极了,刮起来尖叫着,顺着地面横扫,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掀倒。”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教材第94页有关材料,探究:两极地区气候和自然景观有什么差异
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观:终年冰封,冰天雪地。
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观看图10.3“南极地区的企鹅”和图10.4“北极地区的北极熊”,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3.代表性动物
南极的代表动物:企鹅。
北极的代表动物:北极熊。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在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图上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所以从0°经线顺时针方向转到180°的所有经线都是东经。而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则相反。
(思路2)用地球仪演示:直观观察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地球自转方向:以北极点为中心(逆时针);以南极点为中心(顺时针)。
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自学教材96~98 页内容,
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1)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大量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1.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延伸]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 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2.南极科考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三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描述它们所在的经纬度。
长城站在西经 58°57′52″,南纬60°12′59″附近。中山站在东经 70°22′40″,南纬 69°22′24″。
昆仑站在南纬 80°25′1″,东经77°6′58″。
[延伸]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且处于极昼期。
读教材第97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根据课本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活动
南极考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读课本第97 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3.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4.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黄河站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日本南极捕鲸
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两极地区的鲸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
活动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产品。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来搞科研。
总结
同学们回答得都比较好,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的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约束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 1959年12 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为保护北极环境,于1991年制定《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读教材第99页“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了解人类保护南极的情况。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
课堂小结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
2.自然环境特点
3.代表性动物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2.南极科考站
3.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4.北极科考站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板书设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