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6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6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24 18: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理数的乘方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一章有理数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方面来看,学生已经有了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小学学过如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与立方,这是使学生很好理解乘方的意义和记法的基础;二是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这对于准确理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从思维能力方面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思维方式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对直观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一方面能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初步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在学生亲身经历对乘方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与运算。
教学难点:乘方与有理数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本节课采用启“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活动一: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一次得( )条,再对折,拉长一次得( )条,如此反复操作.
1、重复拉伸2次,3次,10次,100次能得到的面条数是多少?
2、n次呢?
(设计意图:从交流中的拉面问题作为情境,既生动形象,有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体会乘方运算来源于生活。)
活动二:
问题1:边长为5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记作: 表示 个 相乘。
棱长为5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
记作: 表示 个 相乘。
问题2:若4个5相乘怎样表示呢?
若n个5相乘怎样表示呢?
猜想:n个a相乘如何表示?
(设计意图:从已学过的只是入手,有特殊到一般探究今天所学知识。)
引入新知:
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

n个a
定义;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注意书写的位置和大小
练一练:
认一认,读一读
完成下表,并读一读,指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幂 5 a
底数
指数
幂的底数是分数或负数时,底数应该添上括号.
计算:
(2) (3) (4) (5)
(设计意图: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及时巩固所学概念,识别底数与指数,明确乘方的定义,为乘方计算做铺垫。)
探究法则:
1、填表
原式 过程 符号 绝对值 结果
观察表格内容,类比加法和乘法法则,尝试给出乘方运算的法则。(小组讨论,总结)
规律: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3、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填表的过程,逐步意识到乘方的结果由负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具备了总结规律的前提,可以尝试小组交流归纳乘方的运算法则。)
例题讲解:
1、计算
(1) (2) (3)
2、计算: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1)
(2)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乘方是比乘除运算更高一级的第5种运算。强调解题格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简洁。)
小结:
关于课堂刚开始提出的拉面问题。
你有哪些收获?
内容:乘方:(1)形式及意义(幂的底数是分数或负数时,底数应该添上括号.)
(2)乘方的有关运算
过程和方法: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运算。
你还有哪些疑惑?
反思:
“乘方”精神:虽然是简简单单的重复,但结果却是惊人的。做人也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也会令你惊喜的。
八、作业:
必做题:1、课本41页第2、3、4题
选做题:
计算,观察下列各组算式,并回答问题:
与 与

(1)每组两个算式结果是否相等?
(2)猜想: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
(3)当m为正整数时,求 等于多少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