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物态变化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三套打包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4物态变化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三套打包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24 14:32:27

文档简介

5.4物态变化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2)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的水,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加热一段时间后橡皮塞冲出,同时管口附近产生“白气”。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水温上升时,水的内能不变
B.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C.管内气体对橡皮塞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D.加热时水变成水蒸气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2.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晚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干冰在常温下熔化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会冒“白气”——空气中水蒸气凝华
C.秋天清晨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河面上水蒸气汽化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壶中冒出的水蒸气液化
3.下列物态变化的事例中,正确的是(  )
A.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这是汽化现象
B.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升华现象
C.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D.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这是液化现象
4.在制造云和雨的活动中,小东对以下几个位置进行观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杯底湿沙子变干,是水的汽化现象 B.烧杯中部有“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铁盘底部有水滴,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D.铁盘内部冰块少了,是冰的熔化现象
5.如图甲所示是金属镓,把10℃的固态镓放入图乙的装置进行加热,水的温度恒定为50℃,测得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丙,第8分钟时,镓已完全变成了液态,则(  )
A.镓的熔点为30℃
B.镓的熔化时间为16min
C.由实验数据可以判断镓的沸点为50℃
D.镓在熔化的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6.下列措施中能使水分蒸发变快的是(  )
A.给蔬菜裹上保鲜膜 B.将地上的水扫开
C.给热水杯加盖 D.把新鲜水果放入冰箱
7.如图是一年四季中出现的情景,其中是由于液化形成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汽水瓶流汗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雪花飞舞
8.如图是“探究水沸腾”的装置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图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后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不需要吸收热量
C.图乙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空气
D.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9.如图所示是某地1月8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5℃读作“5度”
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雨的形成过程吸收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0.下列措施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将地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高于它凝固时的温度
C.可以通过降温和压缩气体的方式让气体液化
D.液体蒸发时要放出热量
12.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乙物质熔化时间是3分钟,需要吸收热量
C.在B点停止对乙物质加热,乙物质也会继续熔化
D.乙物质在AB段处于固态,BC段处于液态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_________(选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14.如图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美景,其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一诗句中,人的脚步声引起狗叫,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狗是根据声音的______这一特性辨别出是主人归来;雪的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15.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那么这款杯子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 ______水(选填“冷”或“热”),使得里面的固态物质 _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当杯内水需要升温时,夹层内物质 _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 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6.从冰箱冷藏室取出一瓶矿泉水,一会儿会看到瓶的表面出现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冻肉,会看到冻肉表面结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该过程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17.小明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绘制了某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该固体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oC,熔化过程中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8.如图所示,甲图表示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的______(填“凝固”或“熔化”)图像。由乙图可知,AB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BC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CD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
19.如图所示,在寒冷的锡林郭勒草原,天空出现了“三个太阳”的罕见“幻日”奇观。这是由于在寒冷的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冰晶,当太阳光通过这些小冰晶时,发生了光的_______形成的。
20.如图所示,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则甲物态是 _____态,由乙物态变成气态需要 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三、实验题
21.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
(1)图乙是某同学作出的海波的熔化图像,据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__℃;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第3min时海波处于________态,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选填“不变”“升高”或“下降”);
(2)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海波_________。
22.小红用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_;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此时的温度是_______;
(3)图丙是小红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海波处于_______(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海波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是______分钟;
(4)图丁是小红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由此可知蜂蜡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23.小明和小华两组同学选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完成“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他们分别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由图乙可知,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沸腾,此时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如图丙所示,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会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小华发现他们组的实验时间比小明组的时间长,其原因是:______。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A
6.B
7.B
8.D
9.D
10.C
11.C
12.AB
13. 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14. 信息 音色 凝华
15. 热 熔化 凝固 放出
16. 液化 凝华 放出
17. 晶体 80 吸热
18. 非晶体 凝固 液 固液共存 固 80
19. 凝华 折射
20. 固 吸热
21. 48 BC 固态 不变 受热均匀
22. 受热均匀 B 42 不变 固液共存 6 非晶体
23. 不变 低于 降低 水的质量不同(有理即可)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5.4物态变化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3)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某地1月8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5℃读作“5度”
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雨的形成过程吸收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2.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乙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丙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D.丁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3.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樟脑球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升华现象
D.往地面上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4.体温计使用后,要进行消毒处理,下面各种方法中最合适的是(  )
A.用酒精浸泡 B.用清水冲洗
C.放入沸水中煮 D.放在火上烧
5.下列关于物质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深秋的早晨,窗户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B.夏天,我们吃的冰棒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从冰箱取出可乐罐放在桌面,一会儿后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
D.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丝先汽化后再凝华的结果
6.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冷却剂从管口1流入,管口2流出)冷却液化成纯度较高的酒精溶液,烧瓶中剩下的主要是水。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
A.水的密度比酒精大 B.水的沸点比酒精低
C.水的密度比酒精小 D.水的沸点比酒精高
7.如图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B.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C.在3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10min到25min之间,由于物体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8.有经验的面点师傅在用手从蒸笼里拿刚蒸熟的馒头之前,总是先用手蘸上少许凉水,从而避免手被烫伤。这一做法最合理的解释为(  )
A.凉水将手冷却,而且水的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
B.凉水蒸发吸热,迅速降低了笼内水蒸气的温度
C.凉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手的温度
D.凉水把手与热馒头隔开了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B.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
D.铁块变成铁水是液化现象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需要吸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需要吸热
C.“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需要放热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需要吸热
11.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露”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欲渡黄河冰塞川”中的冰是由于河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C.“云开雾散旭风暖”中的雾是汽化形成的
D.“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二、填空题
12.人工降雨时,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从周围______大量的热,很快______为气体,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就______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下降,遇到暖气就熔化为雨点落到地面。
1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酒精灯将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98 ℃时,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保持98 ℃不变,可以推断: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标准大气压,甲、乙两图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时现象的是图______。
14.如图所示,甲图表示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的______(填“凝固”或“熔化”)图像。由乙图可知,AB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BC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CD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
15.北方的冬天,为了更好的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利用水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_____(填“吸热”或者“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16.福建是个沿海省份,有许多海岛,对于身处偏远海岛的人,向大海要淡水,成为人类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重要课题。按图装置可获取少量的淡水,方法是: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______,加快蒸发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下表面形成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______淡水。
17.“夏天,一枚从冰箱拿出的鸡蛋,在常温下停留十分钟,寒气会慢慢从鸡蛋里面冒出,凝结成小水珠,这就是排寒湿。而冬天,鸡蛋从冰箱中拿出来,估计两个小时都不会有寒气排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强调冬病夏治的原因。”以上是一个保健品的广告词,你认为这句广告词的说法是 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___________。
18.寒冷的冬天,温暖的教室内门窗紧闭,窗户玻璃的_______表面(填“内”或“外”)容易起雾。严寒的冬天早上,室外树木枝叶挂满了霜,它是水蒸气_______(填“升华”或“凝华”)形成的。
19.如图所示,夏天的清晨,草地或树木上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镜功能的结果,此时形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其露珠在形成过程中要______热(填“放”或“吸”)。
20.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所用的感温液体可以是水银、酒精或煤油等。但小嘉同学心存疑问:为什么不用最常见的水作温度计内的感温液体呢?他借助网络查阅到水、水银和酒精三种物质的体积温度图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线回答:
(1)分析水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水不适宜作温度计内感温液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最低温度可达。若作为南极科考站温度计的感温液体,在以上三种物质中, __________物质较为合适;
(3)若选用相同体积的水银和酒精分别制成温度计甲、乙,且温度每升高,感温液体上升的高度相同,则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温度计细玻璃管的内径稍大。
三、实验题
21.如图甲是小峰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体此时的温度是 _____℃;
(2)图丙是小峰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物体在B点的温度 _____C点的温度,物体在B点的内能 _____C点的内能;(均选填“<”“=”或“>”)
(3)由熔化图像可知冰是 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熔化过程经历时间为 _____分钟;
(4)实验时待试管中的固体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液体 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2.如图甲所示,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某个实验小组随着加热过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数据见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7 95 97
(1)根据规律可判断表中第9分钟末记录的实验数据是错误的,此时温度应该是 _____℃,由此可判断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变化是 _____(选填“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
(2)图甲所示器材,正确的安装顺序是 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请根据记录的正确数据在如图乙中绘制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______
(4)实验完成后,小强再利用“水浴法”加热物体,采用“水浴法”好处是 _____;组装器材如图丙所示,用A容器中的液体对试管B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如果小强想加热至最后让两种液体都能沸腾,你认为AB两种液体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_____。
23.如图甲是小青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她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使用水浴法对物体加热以便更好地观察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1)实验中,用水浴法给固体加热,除了使物体熔化时间变长便于记录时间外,还可以使被加热物体_______;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_______℃;
(3)小青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该固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该固体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7min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的固体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吸热最后沸腾,这说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烧杯内水的沸点;
(5)善于观察的小青同学发现加热过程中烧杯壁上出现水珠,小组其他成员解释是由于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水珠会出现在烧杯杯壁的_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C
6.D
7.A
8.C
9.A
10.C
11.C
12. 吸收 升华 凝华
13. 低于 乙
14. 非晶体 凝固 液 固液共存 固 80
15. 凝固 放热
16. 升高 液化
17. 错误 从冰箱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低于常温,常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上形成所谓的“排寒热”现象;冬天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也较低,遇到从冰箱内拿出来的鸡蛋,无法放热降温,所以水蒸气不能液化,也就不会出现小水珠了。
18. 内 凝华
19. 放大 虚 放
20. 温度 酒精 乙
21. 5 = < 晶体 4 不会
22. 97 低于 逐渐变大 自下而上 使物体受热均匀 试管B中的液体的沸点小于A容器中的液体的沸点
23. 受热均匀 25 晶体 固液共存 低于 内侧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5.4物态变化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1)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B.夏天,揭开棒冰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气”,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C.把﹣10℃的冰拿到0℃的恒温房间里,一段时间后,它会慢慢的熔化成水
D.电灯泡用久了,钨丝变细和内壁发黑分别是由于钨丝的升华和凝华而造成的
2.如图所示,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简称碘锤)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oC,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oC)()
A.用酒精灯外焰直接加热碘锤 B.将碘锤浸入沸水中
C.用手捂住碘锤 D.将碘锤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高于它凝固时的温度
C.可以通过降温和压缩气体的方式让气体液化
D.液体蒸发时要放出热量
4.“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一一“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一“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园林日出静无风,雾淞花开树树同。一一“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5.下列措施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将地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6.图为某物质均匀放热发生凝固过程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75℃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时18min D.该物质在第15min时的温度为80℃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露水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夏天,冰棒在嘴里熔化,需要放热
D.冬天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8.贴片温度计常用在水族箱测试水温,制成此温度计是根据测温物质对温度敏感变色的规律,只要温度到达感温贴片的额定温度时,贴片就会开始变色,如此一来便能够提醒用户温度的变化,下图所示的是某贴片温度计的相关信息,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温度计是根据测温物质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
②此温度计可以测出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
③可用此温度计准确判断某物体的温度为33.3℃
A.只有①是正确的 B.只有③是正确的
C.①②③都是正确的 D.①②③都是不正确的
9.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沸点高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水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D.深秋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液化现象
10.下图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露珠的形成
C.湿衣服晾干 D.雾凇出现
二、填空题
11.寒冷的冬天,坐满人的小汽车如果门窗紧闭,不一会车窗上就有一层淡淡的“雾气”,这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的缘故。水蒸气变成小水珠______ (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或放热”),小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 (选填“内侧”“外侧”或“两侧”)。
12.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13.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拿出一只雪糕,打开包装纸发现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 _____现象,这个过程中要 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吃雪糕觉得凉爽是因为雪糕熔化时 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4.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从图像可知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但需要 _________热,此时水面气压_______(高于或低于)标准气压。
15.如图所示,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瓶里打气,当瓶塞从瓶口跳出时,看到瓶中出现了白雾。在“瓶塞跳出,出现白雾”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内能______。
16.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_____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同时 _____大量的热(选填“吸收”或“放出”),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 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17.如图所示,甲图表示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的______(填“凝固”或“熔化”)图像。由乙图可知,AB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BC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CD段物质处于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
18.如图所示,①和②是小明和大明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分别利用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和大明图像不同,请你判断两个图像中正确的是______(选填“①”“②”或“①②”)。
(2)小明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_℃。
(3)请你分析小明和大明图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三、实验题
19.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烧杯上加纸盖,目的是_______。
(2)实验时,先后四次观察到烧杯中水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把四个现象按出现时间排列,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
(3)如图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由此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
(4)某小组刚开始加热就看到温度计的示数迅速上升,观察水量也不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20.如图所示是刘梅英完成的“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和“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根据实验记录分别绘制了冰熔化时和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和丁所示。请你回答:
(1)图甲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按规范要求,调节酒精灯上方摆放着石棉网和烧杯的铁圈的高度时,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
(3)图丙中,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由图像可看出冰是 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4)由图丁可判断出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5)另一实验小组的蒋井凤认为图丁中GH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请你帮蒋井凤说明其中的理由 _____。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C
6.D
7.B
8.D
9.C
10.D
11. 会放热 内侧
12. 汽化 压缩体积
13. 液化 放出 吸收
14. 不变 吸 低于
15. 液化 减少
16. 压缩体积 吸收 降低
17. 非晶体 凝固 液 固液共存 固 80
18. ①② 99 水的质量不同
19. 减少热量散失 乙甲丁丙 98℃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
20. 自下而上 需要 92 晶体 低于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