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B C A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D B D
二、非选择题
17.(1)共同之处:印制宗教作品;印刷民间日用之书;服务于知识分子(教育)。(4分,
任答 2点,1点 2分)
共同影响:促进了知识文化的传播;繁荣了文化艺术;有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2分,
任答 2点,1点 1分)
(2)背景:
中国:佛教盛行;印刷技术和造纸术的进步;科举制度的推行;中外交流频繁;社会经
济繁荣;(4分,任答 2点,每点 2分)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文艺复兴推动思想的解放;日常生
活深受宗教影响。(4分,任答 2点,每点 2分)
18.(1)原因:刺激增长的策略逐渐失效;国家干预政策的局限;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
受到冷战的影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的冲击。(2分,任答 2点,每点 1分)
影响:打击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加剧了美国社会危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4分,任
答 2点,每点 2分)
(2)特点:延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注重发展工业中的落后部门;积极推进技术改造。
(4分,任答 2点,每点 2分)
有利条件:一五计划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三大改造
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4分,任答 2点,每点 2分)
19.评分标准:
能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以进行整体评述也可以就某个
提出观点
时期进行具体评述。(2分)
运用史实 能结合史实阐述自己的观点,史实准确,史论恰当。(8分)
表达逻辑 能准确构建史实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表达准确。(2分)
第 1 页 共 2 页
示例
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各阶层掀起了救
亡图存的探索和实践。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寐于时代
大势,救亡图存的探索以失败告终。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开展洋务运动和
清末新政,亦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未能
改变社会性质,未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也以失败告终。无产阶级以马克思
主义为理论指导,经过 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独立自
主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中国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亡,各阶级各阶层提出的多种救国方略和实施的救国
实践,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成功,由此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
择。
20.【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内容: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法制改革,汉契同法;注重民生,赈济灾害;括田减税,
重视农业。(每点 2分,任答 3点 6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简评:促进了辽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使辽朝的发展达到鼎盛;实行汉制,加速了契丹
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辽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其改革是以维护辽统治者的利益为目的。
(每点 2分,任答 3点 6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1.【选修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安全战略目标的变化:由服务西方、寻求民族和国家统一,转变为维护德国和欧洲安
全,成为世界大国;
安全观念的变化:对美国的安全需求减少,主张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安全手段的变化:建立更具适应性、灵活性的安全体系,加强国际安全合作。(每点 2分,
任答 3点 6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原因:冷战结束,德国统一;德国国家利益;德国是欧盟核心成员国;德国利用北约
巩固和扩大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每点 2分,答出 3点得 6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2.【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努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提出经济发展要注重民生,协调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提出经济改造要有利于人民;社会主义改造后提出经济建设要重视人民的消费需求;三年困
难时期提出注重解决基本民生问题。(每点 2分,答出 3点得 6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责任在肩的担当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心为民
的服务精神。(每点 2分,答出 3点得 6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第 2 页 共 2 页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1.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所有题目答案均写到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满分 48 分。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杀)之”;周武王伐纣时也说:“商罪贯盈,天命诛
之”;而秦始皇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材料旨在论证
A.上天是最高统治者 B.皇权代替上天行政
C.政权因革的合理性 D.秦朝统一的必然性
2.北魏时设立僧官制度,于僧徒内设立不同层次的僧官,使之等级化。这体现了
A.佛教等级制度森严 B.官僚制度日益完善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佛教的中国化趋势
3.据《文献通考》记载,宋代政府规定:开封府界、京东路、京西路等十三路只准使用铜
钱;陕府西路、河东路可铜铁钱并用;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只许使用铁钱。
且各路之间不得混通。据此可推断,宋代
A.各路使用不同货币 B.货币政策存在不当
C.交子出现的偶然性 D.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4.学者郭建龙认为,西汉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可分为两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
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
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变异期。材料中的“变异期”可能是
A.天人合一、玄学 B.玄学、理学
C.三教合一、实学 D.玄学、心学
5.学者王明珂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论述道:“一个明代画家与今日画家都可能以‘真
实’的长城为描绘主题,来创造其画作上的长城表征。但一个明代人与一今中国人,由于
所处的社会情境‘现实’不同,从这些长城画作中得到的印象与情感、情绪是不同的。”作
者旨在阐述
A.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关系 B.对真相的认识有主观性
C.真相与现实之间的不同 D.历史事实因时代而变化
第 1 页 共 6 页
6.有学者提出,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中国人不得不用“智勇具困之秋”来表述他们面对的
时局。在时局的推移中,19 世纪的后四十年改变了 18 世纪的一百年,进而实际上改变了
二千多年。该学者对下列史实评价最高的应是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义和团运动兴起
C.天津机器磨坊的创立 D.辛亥革命的爆发
7.1930 年 5 月至 11 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
安徽等省区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兵力超过百万,最终以蒋介石
集团的胜利而结束。据此可知
A.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发展契机 B.国民政府实际上统一了全国
C.中国完全结束军阀割据状态 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
8.1939 年 5 月,国民党军委会制定《坚壁清野实施办法纲要》11 条。9 月,公布《封锁敌
区交通办法》8 条。此举意在
A.加强国家的经济集权 B.粉碎日军的扫荡
C.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D.包围敌后根据地
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接管城市中,凡属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创办或直接控制的报纸、刊物、
电台、通讯社,一律没收全部财产归国家所有;私人举办的报刊、广播,经申请登记核准
后,可继续营业;凡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纸、通讯社,明令分步骤停刊或取消。这体现了
A.新中国初期首重文化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正有序推进
C.文化建设服务于新生政权 D.新中国践行独立自主外交
10.下表是 1981 年至 1984 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部分草案
时间 内容
1981 年 3 月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1981 年 4 月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1983 年 《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两种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教学纲要(草案)》
1984 年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和农村小学的教学计划(草案)》
该表内容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
A.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发展
C.义务教育发展模式调整构建
B.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探索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1.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到普罗塔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再到《圣经》的训喻
“人类要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这种变化反映出
A.人类理性力量的觉醒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C.宗教信仰的影响日趋重要 D.古典人文精神逐渐衰落
12.修道院图书馆保存着许多有关英国早期历史——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重要历史书籍与
宗教书籍抄本,它们是英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渊源。宗教改革时期,亨利八世派人收
第 2 页 共 6 页
集全国各地的古代手稿与文献。此举有利于
A.建构英国民族意识 B.打击天主教会的权威
C.确立英国国教地位 D.推动新教思想的传播
13.古老文明里的富人和统治者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保证苦力的充足供应。在 19 世纪里,聪
明的统治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民众拥有比苦力更大的价值,为了确保“工业效率”,人们
必须理解自身的能力。这种转变
A.推动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B.刺激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C.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D.有利于大众教育的发展
14.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斗争思想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商人的自由贸易理论
本质迥异,却殊途同归地预示了打破现存限制的崭新全球政治。该学者旨在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主张阶级斗争变革政治
B.自由主义理论反对政府的干预和限制
C.两种理论的逻辑起点一致但本质迥异
D.两种理论都追求更加广阔的政治空间
15.1957 年非洲国家加纳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独立,并举行隆重的独立庆典,美苏两个超级
大国都派高规格代表团参加庆典。美苏意在
A.推动非洲发展 B.争夺非洲地区
C.瓦解殖民体系 D.树立国际形象
16.巴黎秋季沙龙展出以马蒂斯为首的一群年轻画家的作品,当时的评论家沃塞在那些色彩
粗野的绘画中间,看到了一尊多那太罗式的雕塑,沃塞便叫道:“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
该绘画作品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做题和选考题两部分。17、18、19 题为必做题,每道试题考
生都必须作答。20、21、22 题为选考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道。满分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中国佛教信众有通过抄写经文以累积功德的习惯,并且抄写愈多,功德愈厚,
而与手抄相比,雕版印经,可谓多快好省,信众自然乐于采用这种便捷的方法来体现尊崇佛
祖的心志。这种行为随之很快向基层社会生活其他方面辐射,如印制历书、占梦相宅等书籍。
唐朝进士考试偏重诗赋,模拟名进士所做的试赋,成为率先印制的读物。
——摘编自辛德勇《中国印刷史研究》
材料二 十五世纪欧洲人用印刷机印书,使得以拉丁文和各地方言印制的《圣经》迅速
普及;选印了经院学者的重要典籍,服务大学里的学生与教师。当时的阅读大众,对于道德
第 3 页 共 6 页
短文和劝人向善的故事,也有极高的兴趣,这些书一度以庞大的数量占据着书商的位置,加
上牧民历、一般历书,以及用以装饰墙面的通俗诗挂图等,成为印刷品的大宗。另外,堪称
科学类著作的书籍,产量业已相当可观,约在三千种之谱,相当于著述总数的十分之一。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早期印刷品类型的共同之处,指出印刷术对中
西历史的共同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早期印刷品出现的历史背景。(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到 1957 年下半年,各种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渐消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
矛盾重新又尖锐起来。1957 年秋天,经济危机再次以巨大的冲击力首先袭击美国。这次危
机延续的时间虽不长,但比 1948-1949 年危机深刻,它波及到冶金、汽车、运输设备、电气、
建筑材料、轻工业等部门。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私人投资锐减 20%,失业人数增
加到 470 万,制造业的实际工资基金总额减少了 12%,股票价格下跌,出口缩减,国际收
支在战后第一次出现大量逆差,美元也第一次发生动荡。
——陈宝森等《美国经济周期研究》
材料二 为了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继续
扩大冶金工业的建设,大力推进机器制造工业的建设,加强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和建筑材料
工业的建设,积极进行工业中的落后部门——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和无线电工业的建设。同
时,还必须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首先是进行工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
水平。
——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6 年 9 月 16 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 50 年代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五计划的特点,分析我国实行二五计划的有利条
件。(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
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
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
第 4 页 共 6 页
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
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
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20.【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
材料 辽圣宗统和六年(988 年),仿汉制下诏开始进行科举考试。放榜时,录取进士
一人及第。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
为。圣宗前,“契丹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不均”,圣宗更定法令,逐步缩小契丹和汉
人量刑上的差别,并加进汉法中“十恶八议”等内容。为备水旱等灾,下令诸道设置义仓,
丰年纳粟储积,以备荒年赈济贫乏。统和八年(990 年)检括民田(丈量土地),十二年定
均税法,因定税过高,十三年又下诏减轻括田租赋。还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
军官非时畋猎妨农。《辽史》载“然其践阼四十九年,理冤滞,举才行,察贪残,抑奢僭。”
史称耶律隆绪为“辽朝盛主”。
——摘编自李桂芝《辽金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辽圣宗改革的内容。(6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辽圣宗改革。(6 分)
21.【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 分)
材料 1994 年德国政府发表的《安全政策白皮书》公布了德国新安全战略的三层目标:
“保卫德国及其盟国的安全,预防、限制和结束可能危及德国或德国盟国的领土完整与稳定
的危机与冲突;建立有利于德国的欧洲安全机制;愿以联合欧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贡献世
界和平”。 在安全观念上,德国认为,欧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一极,德国是这一极中的核心
力量,一个多极的世界有利于维护和平与稳定。与安全观念转变相适应,德国的安全手段也
发生了重要变化,重视运用经济、联盟和联邦国防军等综合国力,建立更具适应性、灵活性
的安全体系,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加强安全合作,广泛运用外交、安全、国防等一系列政
策措施来应对多元化安全威胁。
——摘编自夏立平《三重身份视阈下的冷战后德国安全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冷战前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原因。(6 分)
第 5 页 共 6 页
22.【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分)
材料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迅猛发展,而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用品供应紧张,
陈云提出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他主张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陈云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从有利于人民这一根本点出发,重视人民
的消费要求,让人民群众有饭吃、有衣穿。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又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列
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计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应当成为我国重要的国策,建
议专门成立“穿衣问题小组”,以研究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摘编自《陈云的担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同志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的努力。(6 分)
(2)简述陈云同志体现的共产党员精神。(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