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阅读 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它们的本质特点可分别概括为:时间顺序有发展先后之分,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变化,逻辑顺序重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其特点也正是判断各种说明顺序的依据。
如何分析文章或段落的说明顺序呢?
1.分析指定段落的说明顺序时,可分四步:第一步,通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说明对象,思考说明文类型。第二步,聚焦具体段落,梳理内容。自然段内有中心句的借助中心句把握段落内容,无中心句的,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第三步,用“合并同类项”法理清段落层次,回顾说明对象和文章类型,思考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是先后承接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探究段落衔接的方法(理清是时间或程序的衔接,空间方位自然转换的衔接,还是内在逻辑关系的衔接)。第四步,对照三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做出判断。
2.分析全文的说明顺序时,除了上述的四步法,还可将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的句子(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结论句和段落中心句)找出来,借助提示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层次。理清层次后,综合考虑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衔接方式、文章类型等,说明顺序便呼之欲出。
为求稳妥,还可找出文中的标志性提示语加以印证。时间顺序——时间词,如“古今”“冬夏”“早晚”“年月”“先……然后……接着”等表示年代、季节、时间、程序的词句;空间顺序——空间方位词,如“内外”“上下”“远近”“整体、部分”“正面、背面”“从……到……”等表示方位、距离、立足点、游踪的词句;逻辑顺序——表示内部联系的词语,如“因为、所以”“主要、其次”“一般、个别”“现象、本质”“特点、用途”等表示因果、主次、表里、并列、递进等事理关系的词句。
(一)别了,收银员
①阿里巴巴首个无人超市日前在G20杭州峰会主场馆亮相,这一超市作为马云的新零售试验田,刚一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
②阿里巴巴打造的无人超市体验店名为“淘咖啡”,其最大亮点在于“支付无需人工确认”。超市入口是一道类似火车站进站口的闸机,通过手机淘宝扫码进入后,即确认了个人信息,整个购物过程非常简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进店前,需要我们拿出手机,打开淘宝,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超市。
第二步:选购我们心仪的商品。
第三步:离店前,用户必须经过一道“结算门”。当第一道门感应到用户的离店需求时,便会自动开启。几秒钟后第二道门将开启,此时“结算门”已经完成了扣款。
③对无人超市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技术是否过关,否则会有人因漏洞而浑水摸鱼。在这家超市开张前,其研发团队做了一次内测:把商品放进书包里、塞进裤兜里;多人拥挤在一个货柜前抢爆款;戴墨镜;戴墨镜和帽子……测试结果显示,常态场景均能被识别,非常态场景大多数情况下也能被系统识别出并准确扣款。
④这背后是蚂蚁金服的物联网支付技术。技术负责人介绍说,这套技术方案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再叠加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以降低误判率。
⑤如果说超市曾通过自选颠覆柜台,那么,无人超市或许也正成为收银员终结者,写下“零售业史上新的转折点”。
⑥目前除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亚马逊,各国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布局无人零售,比如瑞典推出用手机绑定信用卡支付的无人便利店,韩国乐天开始尝试在便利店推行“刷手付”等。
⑦“淘咖啡是新零售的一块试验田,”淘咖啡负责人表示,“希望大家看到新技术带来体验、运营和思想上的变革,一起加入到新零售的蓝海中来。”
(选自《大众科学》,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围绕这个说明对象介绍说明时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
说明对象是物联网支付技术(或:无人零售)。逻辑顺序。
2.阅读第②段,具体说说本段在介绍“无人超市”的购物过程时,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时间顺序。文段使用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三个表示行动先后的词,介绍了在无人超市的购物过程。
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第③段介绍开张前做内测时,无浑水摸鱼的事情发生;第④段介绍无人超市无扣款漏洞的原因。这两段是按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①开展人口普查工作、加强户籍管理,并非当代社会所独创。为了清查赋税、派发徭役、征粮征兵,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展了人口普查工作。
②自古以来,人口就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口的多寡与国家的强盛水平休戚相关,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王朝的繁荣与否,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口数量。譬如,被后世奉为太平盛世典范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无不以人口的快速增长作为盛世标志之一。
③历代君王也都十分重视人口普查工作,因为人口的数量、分布、规模等都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国家面临外部威胁与对外征战之时,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支撑浩繁战事的重要保障。可以说,人口多寡是历代王朝征税征兵和派发徭役的主要依据。
④中国很早就开展人口普查工作,并制定了较为严苛的户籍登记制度,从而对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通常情况下,官府在摸清人口底数之后,便会采取道德教化或经济剥削等形式,强制那些不利于统治的人口进行迁徙,以约束各区域或各阶层之间的无序性流动。西周时期,就置有“司徒”这一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籍田、教化百姓等。秦汉时期,又设置“治粟内史”一职,后易名“大司农”,主要负责征收赋税、盐铁专营、调拨物资等,其核心职责在于强化对百姓日常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专设户部。隋代,又改为民部。初唐,为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又将民部改回户部,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户部作为中央六部重要的官僚机构,实权颇大,掌控着全国的土地、户口、租税、漕运、兵饷、救荒等职责。户部的正官被称为“尚书”,副官被称为“侍郎”。清末“新政”后,为适应近代国家治理需要,将户部改称为“度支部”,但其主要职责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⑤每逢国家征粮征兵或靖肃治安之时,都需要将户册作为社会管理的凭据。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工作究竟始于何时?据《史记》记载,早在唐虞时期,人们就十分重视清查人口数量。夏禹之际,出于治水的需要,各部落开始进行人口调查,“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推断,夏禹时期的民口多达1_300多万人。当然,这一数据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
⑥殷商时期,官府为了向各方国征收赋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人口普查。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可典”,官府已懂得将人口登记造册,涵盖人口的数量、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社会阶层等信息,即后世所谓的“登人”之法。此后,不少史学家将“登人”之法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起源。
(作者:君懿。 《百科知识》2021年1月29日)
材料二:
①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普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我国已经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开展了六次人口普查。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其中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份。
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在人口普查工作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成的人口普查机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③2020年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为提高数据采集处理效能,此次普查登记采取电子化方式,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或由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这次普查还加大了对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的应用。
(国家统计局2020年6月19日)
材料三:
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将全面查清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百度百科)
4.下列对三则材料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都出现人口的快速增长的现象。
B.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清末,政府一直设立户部,掌控着全国的土地、户口、租税、漕运、兵饷、救荒等职责,是重要的官僚机构,实权颇大。
C.材料一属于事理说明文,第⑤⑥两段介绍我国人口户籍登记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登人”之法。
D.材料三说明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
B
“推断”“有待考证”表示由于历史久远,无法科学统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普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抓住全国人口普查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进行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6.材料一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逻辑顺序。“自古以来,人口就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阐述了人口的重要性,“制定了较为严苛的户籍登记制度,从而对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说明建立了户籍登记制度管理人口,“据《史记》记载,早在唐虞时期,人们就十分重视清查人口数量。夏禹之际,出于治水的需要,各部落开始进行人口调查”再追溯这一制度的起源——“登人”之法。所以是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