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鸿门宴》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1 22: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鸿门宴》主题单元设计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鸿门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梳理文言知识。
2.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过程与方法:
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 学习司马迁在逆境中发愤著书的精神,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 作家作品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3.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司马迁和《史记》及《鸿门宴》

专题二:《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专题一
专题一:走进司马迁和《史记》及《鸿门宴》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1:积累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的进程。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阅读文章,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了解鸿门宴的进程。
本专题问题设计
找出文言现象。
鸿门宴的进程是怎样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史记》选读《鸿门宴》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 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 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四 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五、词类活用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六 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能客观评价人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专题二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研究探讨司马迁笔下人物的刻画方法,着重从选材、细节描写与对照手法等角度去体会司马迁刻画人物的准确、用心。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合理的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细节描写的准确及深刻内涵,能通过细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在对比中展现人物性格的的方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鸿门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鸿门宴》文本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有关文章选材、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的知识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发言积极,语言简洁具体。
2.会比较阅读,能从文章选材构思、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对于人物刻画的巧妙用心。
3.有一定鉴赏能力,能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并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褒贬评价。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2.能立足文章、依据史料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