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文档属性

名称 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1 22: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 体育
□ 物理
□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皆为唐宋诗、词的名篇杰作,分为两个专题。两个专题,首先将重点放在作者的情感内涵上,同时注重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其次提供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和基本的赏析术语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借助文本研习,对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对唐宋诗词的艺术感染力量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对应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并理解诗歌情感?
专题划分
根据教材要求分两个专题
第一、唐诗
第二、宋词
专题一
唐诗
所需课时
四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板块萃集了唐代代表诗人的四首诗作,它们分别是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商隐的《锦瑟》。此四人的诗歌基本上代表了从盛唐、中唐到晚唐的诗歌成就从他们的诗作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让学生研习,可从诗人或慷慨苍凉,或感叹或怅恨的人生情怀中体验把握它们不同的诗歌风格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把握不同的诗歌风格、独具的语言特色。
对诗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了奇丽的自然风光?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相关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
课件
常规资源
扩展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其他经典诗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蜀道难》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
三、研读课文
四、听录音,整体感知
五、教师范读
六、有感情的朗读(提示学生朗读中注意扣住题目中的“难”字。)
七、分析诵读第一段
1.词义疏通
2.讨论理解
⑴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⑵讨论“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⑶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⑷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作业
第二课时
八、导入《登高》
1.有感情的诵读
2.词义疏通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诗歌所写的内容讨论理解
⑴诗的前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⑵诗歌的后两联抒发了什么情感?
4.引导学生用“我看到……”“我感到……”的句式来表述诗歌所描述的景色和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熟读全诗直至背诵。
第三课时
九、导入《琵琶行并序》
1.有感情的诵读
2.词义疏通
3.讨论理解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抒发诗人的内在情感上与《蜀道难》相比有何不同?
本诗的特色。
⑴主观感彩强烈
⑵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⑶句式整齐,语言奔放恣肆。
第四课时
十、导入《锦瑟》
1.有感情的诵读
2.词义疏通
3.讨论理解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他的这种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十一、作业
教学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对诗歌基本含义的理解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用学生用书中的配套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专题二
宋词
所需课时
两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板块是四首词,基本上可以代表婉约词的整体的文学成就,在内容上词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细腻的情绪变化上有独特的艺术手段,一般说来,诗重在“言志”,词重在“言情”言志是抒发大我的情感,言情往往是抒发小我的情感,因此,词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感知词的寓意。
2.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诗人创作时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相关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
课件
常规资源
扩展柳永、李清照的其他经典诗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情况
三、分析诵读
1.简介写作背景,解题
2.词义疏通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诗歌所写的内容讨论理解
⑴词的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⑵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情感?
4.引导学生用“我看到……”“我感到……”的句式来表述诗歌所描述的景色和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熟读全诗直至背诵。
四、分析诵读
1.简介写作背景,解题
2.词义疏通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诗歌所写的内容讨论理解
词选取了什么古人、古事?有何特点?寄予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
4.熟读全诗直至背诵。
作业
第二课时
五、分析诵读《雨霖铃》
1.简介写作背景,解题
2.有感情的诵读
3.词义疏通
4.讨论理解
⑴学生朗读、背诵此诗。深入体悟诗作内容与形式的完美。
⑵思路梳理
a.这首词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b.本词联抒发了什么情感?
六、教师总结
七、分析探讨
1.这一板块的四首词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痛苦与孤独?
2.这一板块命名为“词别是一家”,“别是一家”的道理何在?
八、作业
教学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对诗歌基本含义的理解以及意象、意境、画面的特点,使用学生用书中的配套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