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6课时 (“谛听天籁”2课时,“感悟自然”2课时,“湖山思考”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专题属于苏教版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这一向度。必修一前两个单元,关注于人内在的和谐;后两个单元,着眼于探究“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这样由内到外,构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系统,三个板块,恰到好处。本专题将所选课文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 是自然纯美的展示,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是人生感慨的抒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 是生态恶化的忧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样一人文系统,既是学生人文涵养的必需,也是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要旨。本专题我决定按三个板块的模式分三个专题。
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老师点拨,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小组形成共识和结论,形成书面文字,最后在小组之间进行整合和提炼,最后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预期效果,通过本三个板块的学习,能够自主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并鉴赏浅显的散文。
2.能够在阅读一篇陌生的散文时有自己的鉴赏切入点。
3.通过对作者的相关背景的了解能够更好的体会散文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4.能够对散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点有所体会。
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阅读为主,以感悟为辅。
2.以老师精讲点拨为基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本为主。
3.借助相关的资料和多媒体资源。
4.要有必要的练习来强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散文的美,形成鉴赏美的能力。
2.感悟散文中透出的真情,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感情,并能针对某些现象或观点发表见解;能独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能自主地梳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评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在课外有选择地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两篇文章有不同的描写对象,语言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差异在哪里?
2.《赤壁赋》《使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发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3.《像山那样思考》《神的一滴》两篇文章语言有何特色。
专题划分
专题一:“谛听天籁”2课时,
专题二:“感悟自然”2课时
专题三:“湖山思考”2课时
专题一
谛听天籁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谛听天籁专题包括两篇文章《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整合教学。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的名篇, 有许多共同点。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 用简约的文笔勾勒出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情境, 鲜明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西地平线上》的作者高建群则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富有激情与文采地描述了我国西部令人震撼的“雄伟风光”—— 落日之美。学生可以通过两篇课文的整合比较,学到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品味不同语言风格的特色,感受自然美的多样。
在实施过程过中,主要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品鉴,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得出结论。
达到能够对相似的语言特点能够表述清楚,并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的学习效果。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对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感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江南的冬景》作了哪些比较?目的是什么?本文哪些地方是实景,哪些地方是虚景?虚实结合收到了怎样效果?文章多处引用,如果用自己的话替换,会产生什么影响?
2.《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有什么不同?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落日的风景是“雄伟”的?
3.江南风景与西北风光有何不同的特征?你更(注意这个“更”字)喜欢哪个景色?你觉得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互换一下,效果如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电脑
常规资源
苏教版教参,课本,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为了感悟本专题散文的语言特点。我们一起把以前学过的名家名篇再次阅读,并感悟其中的语言特点,作为玉预热。然后让学生感悟《江南的冬景》的语言风格;然后对比阅读《西地平线上》,感悟其不同的语言风格。在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和互评,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课时:比较两文写作风格的不同。在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和互评,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 能否感悟两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2. 能否对这两篇散文的情感气势有一个感悟?
3. 练习能否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4. 组内互评是否高分,组间互评能否一致。
专题二
感悟自然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感悟自然专题包括两篇文章《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可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进行文本研习。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感悟自然,获得山水之乐。《赤壁赋》“乐水”,《始得西山宴游记》“乐山”。山水之乐不在山水,在于作者的生活态度,这一点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习的关键。
学习内容:通过了解作者的情感状态和写作背景来鉴赏散文。
学习活动:分组:一组给他们根据相关的背景鉴赏,一组仅仅根据散文内容进行鉴赏。
学习成果: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注解和自己平时的积累能够在散文鉴赏中找到突破口。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把握能够自主的鉴赏古代散文的写作初衷。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对鉴赏散文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苏轼因何而乐又是因何而悲?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的呢?“苏子与客泛舟”与“客有吹洞箫者”之“客”系指何人?采用的“主客问答”手法应如何理解?“变”与“不变”有什么辩证关系?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2.《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的描述和实际情形相去甚远,为什么现实和描写有如此差距?
3. 在“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前面,迁客骚人有哪些共性?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21世纪教育网,第二教育网,无忧无虑网 多媒体
常规资源
教参 唐宋八大家散文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投影仪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主要分析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感悟自然,获得山水之乐的豁达人生态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感性认识,通过阅读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 能否对相关的课下注释和背景介绍引起足够的重视。
2. 能否从作者对待人生遭际的态度中汲取有价值的人生信息。
3. 能否在小组内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专题三
湖山思考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湖山沉思专题两篇文章《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可采用示范阅读和自主阅读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教学。教师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示范阅读《像山那样思考》。示范阅读要在那一声“狼的嗥叫”上做文章,对于这声狼嗥,鹿、郊狼、牧牛人、猎人都有怎样的反应?他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通过信息筛选和词句推敲解决。
根据《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示范,学生在课外同样用问题驱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读《神的一滴》。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学生围绕人与自然话题进行思考,能够“拥有一双审美的慧眼”,要具有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怀,要学会寻找学会发现,要能抓住自然馈予的每一瞬,要有智慧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了解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懂得“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3.《瓦尔登湖》让我们找回丢失的宁静,返回精神的家园,而《神的一滴》,正是《瓦尔登湖》的一滴。如何理解“神的一滴”。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21世纪教育网,第二教育网,无忧无虑网 多媒体
常规资源
教参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投影仪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主要思考分析像山一样思考,为什么像山一样思考?山的思考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分析神的一滴,为什么是神的一滴?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 能否对哲理性散文有深刻的思考?
2. 能否对哲理散文的富有内涵的语句进行筛选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