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如图是淡化水的两种装置。图一所示为膜分离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海水中体积较大的盐的离子和其他分子不能通过)进入左侧的淡水池,从而得到淡水。图二是蒸馏法淡化海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膜分离法的原理与滤纸过滤原理类似
B.膜分离法使海水中的盐类物质质量分数增大
C.膜分离法是化学变化,蒸馏法是物理变化
D.蒸馏法可以除去海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2.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和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A.苏打、NaHCO3,盐 B.烧碱、NaOH、碱
C.生石灰、Ca(OH)2、氧化物 D.水银、、单质
3.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中往往含有少量的Na2SO4、MgCl2、CaCl2等杂质,为了将这些杂质除去,可向食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Na2CO3、BaCl2溶液,然后过滤除去沉淀,再加入盐酸调至溶液pH=7,最后经蒸发得到精盐。下列操作及加入溶液顺序不正确的是
A.BaCl2、Na2CO3、NaOH、过滤、HCl B.BaCl2、NaOH、Na2CO3、过滤、HCl
C.Na2CO3、BaCl2、NaOH、过滤、HCl D.NaOH、BaCl2、Na2CO3、过滤、HCl
4.除去热水瓶胆内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猛击后用大量水冲洗 B.加入石灰水浸泡
C.加入食醋浸泡 D.通入石蕊试液中
5.化学实验现象美是化学学科的魅力之一、小东记录的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口,会看到大量白烟
B.铁丝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稀盐酸除铁锈时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D.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6.下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10℃时,分别用10g水配制饱和溶液,所用甲的质量多于乙
D.2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下列描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B.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KMnO4K2MnO4+MnO2+O2↑
C.酒精作燃料:C2H5OH+3O22H2O+CO2
D.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CaCO3=CaO+CO2↑
8.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食盐水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C.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D.用烧碱溶液可以除去生锈铁钉上的铁锈
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NaCl、H2SO4、CuSO4 B.CaCl2、AgNO3、MgCl2
C.Ba(NO3)2、NaCl、Na2SO4 D.HCl、Na2CO3、CaCl2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用硝酸钾和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探究碘的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种类有关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A.A B.B C.C D.D
1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t1℃时,若100g水中溶解20g甲物质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乙物质溶液也刚好饱和
B.t1℃时要将甲、乙的不饱和溶液都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t1℃时,所得溶液浓度相等
D.N点对应的甲物质的溶液温度降到t1℃时刚好能变为饱和溶液
12.将146gCaC2O4·H2O不断升温加热,残留的固体质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B.反应中挥发的物质含有两种元素
C.600℃~800℃之间没有气体放出
D.800℃~1000℃反应生成CaO
13.下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30℃时,3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可得到饱和溶液
D.将40℃时一定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14.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碘的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种类有关
B.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C.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D.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15.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一定大于KNO3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KNO3大
C.40℃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63.9gKNO3
D.将60℃时210g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KNO3晶体78.4g
二、填空题
16.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2℃时,将3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g,此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填最简比)。
(2)t2℃时,将A和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然后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关系是A______B(填“>”、“<”或“=”)。
(3)t2℃时,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是_______。
(4)t1℃时,取等质量的A 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铵固体溶解后,A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_____C(填“>”、“<”或“=”)。
17.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生活用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化学课上用______来区分。
(2)我们的生活用水多是硬水,生活中常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打开的薯片放一个晚上就变得不脆了,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4)防毒面具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______的性质。
(5)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瓶内会产生一个个小气泡,该气泡是______气体。
(6)打火机的主要部件是打火石和贮气箱,按下开关时,打火石发出电火花,引燃贮气箱释放的燃气,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打火石的作用是______。
18.甲、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
(2)10℃时,将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
(3)在3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完全溶于水,分别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多的是__。
(4)分别将50℃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忽略水分的蒸发),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
1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_。
(2)t1℃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_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溶液的质量______g,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溶液。
(4)t3℃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三、推断题
20.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都是无色液体,并且所含元素相同;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甲是生活中常用的燃料,有剧毒。试根据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些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______;
(2)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B与甲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反应;
(4)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却不同,其原因是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
21.“三酸两碱”是几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图是九种化合物相互间的反应关系。
已知①A、A1、A2是工业上三大常见的强酸,B、B1、B2是正盐,C、C1、C2是碱。
②B2是食盐的主要成分,且B、B1、B2、C1中含有相同的金属阳离子。
③A+B→CO2↑,B+C→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沉淀完全溶解,并产生二氧化碳,A+C→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请回答: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2_________,C1________。
(2)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_________;B+C:_________;A+C:________。
(3)C2可能的化学式(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2.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
【实验目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过程】
①用天平称取5.0g粗盐,加入到盛有15.0mL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
②过滤食盐水
③将所得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当液体蒸干时,停止加热
④冷却后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计算所得精盐的产率
【实验分析】
(1)步骤①中量取15.0mL正确读数方法:视线与______保持水平,水的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______。步骤②得到液体如仍旧浑浊,请分析原因______(写一种)。
(2)步骤③中出现错误操作,请改正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3)下图是蒸发装置,在搭建蒸发装置时,操作中应首先进行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放置酒精灯 B.固定铁圈位置 C.将蒸发皿放置在铁圈上
(4)步骤④最终称得固体3.5g,则所得精盐的产率为______。某学生在同等实验条件下,所得产品的产量明显比其他同学多。请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
a.步骤①中食盐未完全溶解b.步骤②中有滤渣掉入承接液体的烧杯中
c.步骤③实验过程中有物质溅出d.步骤④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23.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红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试管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红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______; ______ 你的猜想正确
五、计算题
24.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隆回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探究,小组成员收集大理石样品6g,放入烧杯中,并逐份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样品中杂质不于酸反应),实验测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
稀盐酸的总质量(g)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g) 15.56 25.12 34.68 44.24 53.80 63.80 73.80
(1)实验结束时,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5.某化工产品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钙和硫酸钡,现取该化工产品样品20g放入锥形瓶内,向其中加适量水,振荡,然后再向锥形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aCO3由________元素组成,其中C元素与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2)刚开始加入稀盐酸时,并没有CO2产生,原因是________;
(3)求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C 6.A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1) 70 2∶5
(2)<
(3)升高温度
(4)<
17.(1)肥皂水(2)煮沸 (3)水蒸气(4)吸附性(5)二氧化碳
(6)使温度达到燃气的着火点
18.(1)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3)丙
(4)甲=乙>丙
19.(1)c(2)c(3) 150 饱和(4)a>b
20.(1)H2O
(2)
(3)化合
(4)分子构成不同
21.(1) NaCl NaOH
(2)
(3) Cu(OH)2 Fe(OH)3
22.(1)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水量过多,延长蒸发时间,浪费时间和燃料 滤纸破碎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 应等大部分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A
(4) 70% bd
23.(1)
(2) 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小明,理由: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能反应,不能共存 滴加碳酸钠溶液 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24.(1)2.2g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钙质量为x。
x=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25.(1) 钙、碳、氧三种 1:3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先发生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与碳酸钙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则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
设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为:.
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