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45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开创科举制度
C.开通隋朝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唐代继承了隋大运河的建设成果,利用运河交通形成了以北方长安为政治文化中心,依靠东南财富生存的格局,唐人记载“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说明大运河的开凿( )
A.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联系 B.极大缓和了社会矛盾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使南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4.“(炀帝时)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可以说,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隋朝大运河开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5.《贞观政要》中记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是( )
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任用良臣,虚心纳谏
C.完善制度,注重改革 D.重视教育,提高素质
6.毛泽东曾评价说:“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①任用姚崇为相②整顿吏治③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④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8.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9.唐朝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欣然应允的故事。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
A.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和平友好交往
B.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
C.加强了唐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D.消除了唐政府和边疆地区的矛盾
10.唐朝有海纳百川之势,无论是外国还是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及生活习俗都能融入唐朝的社会生活之中。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
A.封闭保守 B.风格多变 C.善于模仿 D.开放包容
11.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单集58分钟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是杜甫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尽地介绍给西方世界。在纪录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称号,更是将其放在世界文学的范畴,与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给予了杜甫极大的认可。杜甫的诗( )
A.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B.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C.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D.充满报国情怀,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12.右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鉴真塑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隋、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下列发生于盛唐时期的历史事件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遣唐使来华
14.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5.“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是对“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形象描述。下列对这一时期解读有误的是( )
A.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说明了统一不是历史的主流
C.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时,国家治理较好,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具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有利条件。(6分)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一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2)材料二中的“长河”和“此河”都是指哪条河?概括材料中两位作者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不同评价。(4分)
材料三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唐太宗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都长安的国际地位。(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涌向长安城东。这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籍田之礼”荒废既久,现得以恢复,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一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贞观之治》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皇帝恢复“藉田之礼”的目的,并写出唐朝发展农业的另一项措施。(4分)
材料二下面是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唐太宗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归纳唐朝能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8分)
材料三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李斌城《盛唐社会风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的社会风气。(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之前在选官方面有何弊端?(4分)
材料二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式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一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减少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唐朝是诗歌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与材料二中什么措施有关?指出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9分)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在交往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董月《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并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写出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两例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