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4 18: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1982年9月,邓小平说: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 )
A.主权和领土不容侵犯 B.统一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前提
C.香港回归是历史必然 D.“一国两制”利于解决香港问题
2.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这段话
A.解释了港澳的政治实体地位 B.强调了和平统一的价值
C.阐明了“两种制度”的意义 D.设定了高度自治的底线
4.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有关总理的讲话精神在“贯彻”过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港澳台地区可以享有一切的自治权利 B.“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大陆绝不使用武力推动“一国”进程 D.大陆的少数民族也可实行“两制”
5.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下面对这段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B.统一后的台湾拥有外交自主权
C.统一后的台湾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D.统一后的台湾实行原有的社会制度
6.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区前列,这得益于
①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②完成了民主改革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⑤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
7.如图,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幅分藏于浙江和台湾的名画终于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今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A.反映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表明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标志着两岸实现了和平统一
D.表明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
8.“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C.两岸关系的发展 D.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9.以下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属于①阶段的史实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一五计划,工业基础
C.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10.某校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民族关系图片展,以下图片内容属于“21世纪成就展”板块中的是
A.《共同纲领》的封面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片段
C.《青藏铁路线路图》 D.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主会场图片
11.周恩来曾指出: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几乎都成了相当的自治单位,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这样的制度”就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10月25日是台湾回归祖国纪念日,某校邀请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洪洞大槐树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专题讲座。讲座中提到“台湾人大多数是明清以来的移民、人口中的78%祖籍在大陆。他们所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这反映出
A.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B.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共同的文化
C.“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D.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
13.习近平说:“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下面对“一国两制”方针论述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利于民族交融
B.“一国两制”是正确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促进香港经济发展
C.“一国两制”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只适用于香港地区
D.“一国两制”是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自治权的一项制度
14.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70年来,西藏人民一步越千年,过上幸福生活。在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实行高度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15.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16.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出台的背景是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②世界形势缓和,战争威胁消失
③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1987年台湾地区热门电影电视主要有《跨过海峡》、《返乡探亲》和《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台湾当局两岸政策被迫松动
C.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
18.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资建设内蒙古包头钢铁撰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新盗的油田以及“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据此推知
A.民族地区行使自治权 B.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单一
C.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 D.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
19.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台企台商踊跃捐款,组织医护团队援助武汉。5月,国家发改委、国台办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持续帮扶台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材料说明
A.统一潮流的不可阻挡 B.改变隔绝,友好往来
C.和平统一的初步实现 D.互相援助,惟道与义
20.某学者解读中央对台相关政策和支出。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港澳台实行和平统一时,不允许香港,澳门保留军队,允许台湾保留军队,允许台湾保留军队的原因是( )
A.香港澳门没有军队
B.香港,澳门与内地陆地相连
C.台湾军队实力强大
D.港澳原驻军是外国军队,带有殖民色彩,台湾军队是中国军队,属于内政
二、综合题
2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 5月4日电(记者陈斌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2015年05月04日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后来党和政府在西藏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这一构想的提出者是谁?这两个地区得以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22.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材料二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同心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实行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是什么?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哪一个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九二共识”指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面对这种现象,你的态度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邓小平
材料二
材料三:
2018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海南博鳌会见了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习总书记的会见讲话意涵深远,彰显了大陆方面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继续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的诚意,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台湾经济带来的机遇。
——新华网4月10日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独特模式”是什么?“独特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谈谈关于国家的统一问题,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24.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二
董建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大会上讲道:香港回归祖国的形式和过程,是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香港,在世界各国目光的注视下,接受了一项开创历史先河的殊荣。文明深信不疑,一定能够克服历史新事业带来的一切挑战,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
材料三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过程和结果时说:“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胜利,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是李渊在我们之上的尔有丝毫不愿妥协的对手打交道。”
(1)材料一中的场景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
(2)材料二中“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之的是什么?对香港的未来做了怎样的展望?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即香港保持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的提出,成功解决香港问题,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权和领土的侵犯,A排除;材料涉及香港保留的东西,还有要改革的,但是没提到统一、香港的回归,BC排除;故选D。
2.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D符合题意;解决香港回归问题、解决澳门回归问题、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3.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可知,这体现了一个中国是港澳高度自治的前提,故这段话设定了高度自治的底线,D正确;港澳特区不是政治实体,排除A;材料未涉及和平统一、两种制度,排除BC。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体现的是“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香港和澳门的高度自治的前提是祖国统一,故B符合题意;港澳台地区可以享有一切的自治权利的说法错误,排除A;大陆绝不使用武力推动“一国”进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大陆的少数民族不可实行“两制”,排除D。故选B。
5.B
【解析】
【详解】
抓住关键词“分析不正确”,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对台采取的方针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了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还采取一系列措施,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初步形成,但台湾没有外交自主权,B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而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一国两制”的涵义,香港、澳门、台湾是我国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没有外交权。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鄂尔多斯市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区前列。①③⑤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富春山居图》的历史性合璧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故A正确;题干主要是关于海峡两岸的关系,并不是各民族之间的关系,B排除;至今台湾尚未回归,两岸没有实现统一,C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国共两党的关系,D排除。故选A。
8.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12月中国收回澳门主权,B项正确;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日本签订了投降书,排除A项;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排除C项;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排除D项。故选B 项。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①位于1978年之后的时间段,即根据选项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 首次提出:1984年10月; 最终确定: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故D符合题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发生于1950- 1953 年,故A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发生于1953- 1957 年,故B不符合题意;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发生于1955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解析】
【详解】
依据“21世纪成就展”和所学知识,21世纪始于2000年,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加强了西藏地区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C正确;《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颁布的法律文献,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通过,B排除;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D排除。故选C。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几乎都成了相当的自治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 “《洪洞大槐树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专题讲座”“台湾人大多数是明清以来的移民、人口中的78%祖籍在大陆。他们所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反映了台湾多数移民来自大陆,故海峡两岸同胞有共同的祖先;台湾人民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洪洞大槐树文化。B正确;题干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台湾移民来自大陆,与大陆有共同的文化,没有体现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没涉及到“一个中国”、“三通”,ACD排除;故选B。
13.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实施保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促进香港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A排除;“一国两制”针对港澳台地区,C排除;“一国两制”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区,D排除。故选择B。
14.B
【解析】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B符合题意;A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CD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排除。故选B。
15.C
【解析】
【详解】
题干中两幅图片对应的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反映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而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方针是“一国两制”构想,C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B排除;“九二共识”对应的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有关,D排除。故选C。
16.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1979年元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①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实施,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符合这一需求,③正确。A符合题意;1979年这一时期,世界形势逐渐缓和,但战争威胁并未消失,②错误;“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不是背景,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
1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87年的台湾热门电影、电视都是关于台湾同胞回到大陆相关的题材,这是由于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政策的出台,故B符合题意;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开始于1979年,但是台湾不是对外开放政策适用的地区,因为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故A不符合题意;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故C不符合题意;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说法过于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题干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重要举措。故C符合题意;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属于经济领域,与政治权利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对外开放格局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解析】
【详解】
根据“台企台商踊跃捐款,组织医护团队援助武汉。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台办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持续帮扶台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可知,以上材料说明两岸同胞携手克服困难,互相援助,惟道与义,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潮流的不可阻挡,A排除;峡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开始改变,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B排除;两岸和平统一的初步实现,表述与史实不符, C排除。故选择D。
20.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目叙述可知同样是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实施的政策不同,不同的原因可从回归前的归属地进行分析,香港和澳门是被殖民者侵略的,所以驻军都是外国殖民军,而台湾军队是中国人的军队,所以不允许香港,澳门保留军队,允许台湾保留军队,故选D;A说法不符合现实,排除;B不是台湾保留军队的原因,排除;实力强大不能成为保留军队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邓小平;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①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做出自己的贡献;②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④制定法律,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⑤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为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后来党和政府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构想的提出者是邓小平。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得以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材料三中所提“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材料内容可知是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可从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方面回答即可。
22.(1)少数民族聚居的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2)邓小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现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包括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独”分子的分裂图谋是注定不能得逞的,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出我国实行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面对这种现象,我的态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现象;理由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心愿;“台独″分子的分裂图谋是注定不能得逞的,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23.(1)“一国两制”(或: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或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2)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强大等。(只要意思相近,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独特模式”指的是“一国两制”的模式;“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或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强大等等。
24.(1)1997年7月1日。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定要克服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实现持久稳定和繁荣,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权利;新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符合香港和内地的实际;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坚决态度和坚定立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回归这场景具体发生在1997年7月1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之的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克服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实现持久稳定和繁荣,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条件有:新中国的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使中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权利;新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符合香港和内地的实际等。
点睛:抓住题眼“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条件”,是解题的切入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权利;新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符合香港和内地的实际;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坚决态度和坚定立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统一的历史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