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二课。本课包括四个主要活动,第一个环节听声音,进一步阐释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索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首先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这一部分,采取除去介质的方式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其次探索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采样直观方式,听浸没在水中的手机铃声,体现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最后是声音的在固体中的传播,这部分采用了对比实验,验证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能力不同。第三个环节,通过敲小鼓观察塑料小球的运动变化初步体会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第四个环节与第一个环节前后呼应,关注听觉器官,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第五个环节做一个土电话,主要是负责小结与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设计趣味实验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难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准备】
实验视频、手机、水槽、带铁圈的铁架台、线、防水袋、小鼓、纸屏、泡沫小球、纸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描述:上课铃响了,为什么在校园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
[意图解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方向--四面八方,同时初步关注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
二、探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1.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播放实验视频
(1)让铃声响起;
(2)盖上钟罩,抽去罩内空气;
提出问题:铃声有什么变化?
通过对比实验,有空气时和抽去空气的条件下,铃声的变化,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探索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听一听浸没在水中的手机的铃声。
(1)打开手机铃声,将手机用防水袋密封起来;
(2)将手机利用绳子固定在铁圈上,悬在水中,不触碰水槽;
(3)从水槽的各个角度听手机的铃声。
[意图解析:手机悬挂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水槽接触所带来的声音是在固体中传播的干扰,同时为了验证声音能在水中传播,选择从各个角度听铃声,排除职能通过绳子等固体物传播声音的干扰。]
3. 探索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小组实验
(1)一名同学轻挠桌面,另外三名同学站着听一听。
(2)三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部位,再听一听。
声音在不同的材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设计意图:两组实验采取了对比的方式,同时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中比较听到的声音,突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比气体中更好。此外第二个实验同样的声音同时在不同部位听,以此拓展同样是固体,不同的材料也会影响传声效果。]
4.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意图解析:本环节包括四组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探究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思考材料对声音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探索声音的传播形式
1.展示实验器材,小鼓,纸屏(悬挂着泡沫小球)
2.提出猜想:敲小鼓,织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3.小组实验1 :敲击小鼓,观察纸屏以及小球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意图解析:通过观察泡沫小球的运动方式,初步体会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四、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相互观察同桌的耳朵,认识耳朵的结构。
图片展示耳朵的结构。
2.结合耳朵的结构,采用类比的方式,交流谈论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视频展示声音在耳朵中传播历程。
[意图解析:首尾呼应,联系课始的问题,听声音,关注人体的声音器官。]
五、综合应用
通过土电话传声,分析声音在土电话中的传播路径,结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能力不同这两大核心要点,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传播形式---声音---传播能力
声波 与介质有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同的物质中声音的传播能力不同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