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八下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新知讲解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
三大改造的完成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标志?
(1)背景: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分析国情
八大认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什么?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的要求(或需要) 我国的实际情况
第一对主 要矛盾
第二对主 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的要求
落后的农业国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
速发展的需要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探索中的失误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民日报》社论
为什么强调“快”?忽视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路线】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 ——《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两年超过英国》报告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8.6.22)
伴随着“总路线”,全国掀起了什么运动?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1、大跃进运动:大办工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表现:
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虚报产量;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535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炼钢指标
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人民公社特点
“一大二公”
2、人民公社化运动:公社成员的财产都属集体所有,大家一起生产,成果收归公社所有。实现按需分配,设立公共食堂,免费提供三餐。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备注:
《公报》指1959年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公报》。
(数据来源于《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1、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对国情分析不够
缺乏建设经验
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得到什么教训?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问题探究:
新知讲解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三年困难时期我国非正常死亡的人民多达两千多万人,主要死因是饿死,刘少奇曾说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
食堂食堂,经常没粮。
小孩没吃,饿得叫娘。
问:天灾和人祸分别指的是什么?
1961年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我们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收到了什么成效
成效: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 “文化大革命”
1、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2、“文化大革命”何时开始?实际指挥部是什么?
3、“内乱”有哪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4、“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
5、林彪集团如何覆灭的?
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文革表现: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打、砸、抢
①红卫兵动乱
②批斗“走资派”
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砸校牌
改路名
忠字舞
毁文物
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②批斗“走资派”
共和国历史上最大冤案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政界及社会名流人物
周小舟(1966年12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
阎红彦(1967年1月8日,云南省委书记)
陈昌浩(1967年7月30日 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
刘少奇(1969年11月12日,共和国主席)
彭德怀(1974年11月29日,元帅)
贺龙(1969年6月9日,元帅)
刘盼遂(1966年,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
杨朔(1968年8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家)
李广田(1968年11月2日,云南大学副校长,作家)
周瘦鹃(1968年,现代作家)
刘绶松夫妇(1969年3月16日,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授)
吴晗(1969年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走群众路线。
九一三事件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两大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①民主与法制遭到肆意践踏
②科教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③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2、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三、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中国历史》八上
建设成就
1956-1966年
1966-1976年
行业 成就
钢铁
石油
现代工业
交通
科技
农业
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列表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建设成就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原油实现自给。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兰新、兰青、包兰铁路
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结晶牛胰岛素
主要工业产品的增长
钢(万吨)
煤(亿吨)
原油(万吨)
电(亿度)
1957年
1965年
193
676
1.3
1132
2.3
146
1223
535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建设成就
2、模范人物:
王进喜(铁人)
邓稼先(两弹元勋)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雷锋(解放军好战士)
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新知讲解
“总路线”
“文化大革命”
建设成就
“大跃进”、人民公社
国民经济调整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是一次严重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成绩令人瞩目。并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
八大召开
反映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经济规律
探索之路
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胡锦涛:“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