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8:11:25

文档简介

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并且形成了…学科特性”错,由原文“而要努力形成学科特性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可知,中
国社会学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特性)
2.A(“先从心态方面展开论述,再从认知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有误,应是“先从认知方面展开论述,再从心态方
面展开论述”)
3.B(A项,“同时期中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社会学'的概念”错,将或然当成必然,由原文“这可能是在中
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概念”可知。C项,“意味着中国社会学缺少专家和相关理论”于文无据。D项,“就是
不能把某一国内的社会学的‘规范'和‘样本当作学习的对象”错,原文是说“不能把某一国内的社会学的‘规
范’,当作整个社会学学科的·规范':不能把某一国内社会学论文通行的写法,当作全部社会学写法的样本”,
并非不可学习)
4.D(“实现了扶贫工作的根本性突破”错,由原文“有助于提升整体扶贫工作效果以及水平”可知,扶贫教育创建
的工作模式、工作体系,只是有助于提升扶贫工作的效果及水平,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
5.C(“只要…就…”错,应为“只有…才…”")
6.①材料一重点论述对扶贫干部和扶贫对象的教育。②材料二重点论述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困境。③材料三
重点论述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7.C(“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分析不正确,开放性的结尾并不能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8.①马大姐富有爱心,她不惜自己的钱财照顾小动物。②马大姐有正义感,责任感强,她照顾小动物,欢迎别人
监督,希望做到最好;她去世前还惦记着小动物,希望给小动物找到合适的主人。(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酌情给分)
9.①在叙述顺序上,作者并没有以顺叙的方式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小说先交代马大姐贴告示一事,再
从头叙述马大姐贴告示的经过和原因,这样设置了悬念,引人人胜。②故事情节设置上,作者将故事情节设
置得一波三折,告示栏在冷清和热闹之间转化:马大姐突然患病,照顾小动物的事情遇到波折,如何解决这个
问题,这些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屣负笈
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
11,A(“仅次于太学”“隶属太学”错,国子监是古代最高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不隶属太学)
12.B(“就把吴澄接纳为自己的弟子”错,应是元明善终身以吴澄为师)
13.(1)吴澄根据各人的才能资质,反复教导他们,常常到夜半时分,即使是严寒酷暑也不改变。(得分点:“因”
“每”“虽”“易”各1分,大意1分)
(2)让他乘着驿站的快马到京城,吴澄住宿在真州,疾病发作,最终没有去成。(得分点:“俾”“次”“作”“果”
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吴澄,字幼清,抚州常仁人。三岁,聪明一天天显现出来,教他古诗,随口就能背出来。五岁,每天学一千多
字,夜里读书到天亮。母亲担心他过分辛劳,控制灯油,不多给,吴澄等母亲入睡,点灯又学习。九岁,随子第们
在乡学考试,常名列前茅。长大后,对于经传都通晓,懂得用心于圣贤的学说,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中。待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2-12-287B·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及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树立“学科自信”,必须破除西方社会学在学科起源上的唯一性、话语权的独占地位。为此
必须解决的认知问题,主要是辨识“学术”与“学科”的异同、“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的区别。可

以称为“学科”的主要条件:其一,它是专门针对某一确定对象的,或者专门关于某一方法的。
前者如“昆虫学”“电学”“原子物理学”等,后者如“微分学”“积分学”等。其二,它是成体系的知
识,是自成一体的。如果只是个别的、零散的知识,就称不上“学科”。具有专门性和体系性的
“学术”才可以称为“学科”。群学[]当然是专门研究“群”的,而中国古代的“群”就相当于清末

民初从日本转译过来并沿用至今的“社会”;群学既形成了概念体系,也形成了命题体系,当然就
不仅具有专门性,而且具有体系性。梁启超明确指出群学与西方社会学“分类正同”。也就是
说,从学科(“分类”即分科)意义上二者是同一个学科。1905年刘师培论证了即使采用西方近

现代划分学科的标准,也可以从战国末期诸子之学中至少划分出16个学科,“中国社会学”位列
第四。这可能是在中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概念,很显然,其含义不是“社会学在中国”,而是

“中国的社会学”。为了明确区分,我们称之为“中国古典社会学”或“中国本土社会学”。
但是,梁启超、刘师培等人之洞见在清末民初不仅未受重视,反而被湮没了。中国是否本来

就有可以称为“社会学”的学问,“群学”是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竟然未作任何讨论就被“中国
本无社会学”之说取代了。这一学术旧案显然不是靠理性的力量,而是在甲午惨败后,国运衰
颓、自信丧失之时,由心态痼疾而累积起来的偏见造成的。自此以后,社会学只能是舶来品,就
成为无须论证的成说。既然已认定社会学是舶来品,那么,群学并没有“高卢雄鸡”的声调,不过
是中国的“土鸡”,即便有“一唱天下白”的本领,尽管也是“鸡”,可就是不能称作“鸡”。这或许就
是群学不能算是社会学的“理由”!
我们反对将“西方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用占得“公认理论”地位的“社会学”掩盖和消
解“中国社会学”。这个等式的根本性错误,是不承认中国古代本有“社会学”,不承认群学就是
中国古典社会学,而承认“西方社会学”具有唯一的、独占的垄断权。究其根源则是早已被学术
界否定了的“欧洲中心主义”。将“西方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用“社会学”掩盖和消解“中国
社会学”,必然的推论,就只能是承认“中国社会学”不过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推广和运用,
那就完全谈不上什么“中国社会学的话语权”,根本不可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派的社会学。
历史证明,心态问题不解决,认知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中国社会学不要自我矮化,这不是自
傲,而是学科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国社会学已经走过了恢复重建阶段,不能耽于模仿,而要努力
形成学科特性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必须与西方社会学平等对话,才能取长补
短、共同发展。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2-12-287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