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8:4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庖丁解牛
庄子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养生主总纲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疏通文意,梳理层次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第二部分(第2、3段):讲述庖丁解牛的经历。
第三部分(末段):从解牛之道引出养生之道。
2.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 作用是什么
文本解读
动作描写
描摹声音
两个比喻
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如同琵琶女演奏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已初见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和动作的娴熟。


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桑林之舞”
“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庖丁解牛从“技”到“道”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目有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到熟练运用规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从来不骄傲大意。“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庖丁说:“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在庖丁解牛的启发下得到了“养生之道”。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____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
牛体
社会


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
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客观规律,小心谨慎,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
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寓言的寓意
重点句子翻译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3、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成语: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批郤导窾:意思是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硎发新刃:意思是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恢恢有余:恢恢:形容宽广。薄薄的刀刃插入骨节间,仍觉宽广,还有回旋余地。常形容本领大,技巧高,处理问题毫不费力。
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意思是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庄子心得>>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道家思想的园地:《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