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曾宣言: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一部孔子的代表作,历来倍受赞誉。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不少《论语》的名句,诸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是一部孔子的言行及其与学生的对话录,饱含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但是孔子与学生的一场著名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教育故事。
主备课人:李卓峻
授课时间:2月15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论语》、孔子的主要思想。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通过此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关于《论语》
“论”:编纂;“语”:语言。“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在记言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合称为“四书”。
把《__》《__》《__》《__》《__》合称为“五经”。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孔子,名 ,字 ,春秋 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推行 ,鼓励人们 ,即“入朝为官,出来做事”。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也作“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作者简介
朱熹在《朱子语类》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丘
仲尼
鲁
儒
礼
仁政
入仕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论语 曾皙 冉 毋
摄 饥馑 比及 哂
俟 章甫 小相 铿尔
撰 沂 舞雩 冠者
喟然
lún
jǐn
xī
shěn
yú
xiàng
yí
guàn
sì
zhuàn
shè
kēng
kuì
bì
wú
rǎn
fǔ
子路、
曾皙、
侍坐
(仲由)
(曾点)
(冉求)
(公西赤)
在尊长近旁陪坐
冉有、
公西华
解题:
颜渊、闵子骞,德行;子贡,经商;公西华、宰我,外交;冉有,军事;子路,政事;子夏、子游,文学。
文学常识链接:古人有名、字以及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表亲近,或用来自称,表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以示尊重。号则有庙号(君王)、谥号(臣民)、雅号。
字
名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朗读
返回
问题导学
1.快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行文脉络。
2.面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不同志向,孔子对他们志向持怎样的态度?
3.纵观全文,试概括孔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点拨精讲
1.快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行文脉络。
【答案示例】(1)首先由孔子向学生问“志”,让学生不要因为自己是老师、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表达。(2)然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阐明了自己的志向。(3)最后孔子答曾皙的疑问,点评三人的“志”。
2.面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孔子对他们志向持怎样的态度?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纵观全文,试概括孔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答案示例】:“为国以礼”——以礼治国
孔子态度:哂之
孔子态度:未明确表态
孔子态度:未明确表态
孔子态度:吾与点也!
讥笑
默许
默许
赞同
课堂小结
孔子评志
子 路:——
冉 有:——
公西华:——
曾 皙:——
孔子问志
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弟子言志
哂之
默许
默许
与之
孔子,名 ,字 ,春秋 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推行 ,鼓励人们 ,即“入朝为官,出来做事”。
宋儒把《__》《__》《__》《__》合称为“四书”。
把《__》《__》《__》《__》《__》合称为“五经”。
六艺:__、__、__、__、__、__(读书人六种技艺)
丘
仲尼
鲁
儒
礼
仁政
入仕
当堂检测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论语
1.孔子嗤笑子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 , 。”
2.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美丽动人的景象:“ , 。”
3.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4.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 , ”。
5.曾皙的理想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时,与“ ,
”,然后和他们一起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6.子路表示,对一个“ , ”的国家,哪怕面临“ , ”的境地,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主备课人:李卓峻
授课时间:2月16日
第二课时
2500多年前,一个明朗的早晨,或者暖春的午后,几个学生又习惯地围坐在孔子的身边,一场平常又伟大的对话开始了。说它平常,是因为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说它伟大,是因为这样的对话,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知识分子的人生。今天,让我们作一次时光“穿越”,再次重温那次伟大的对话。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中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诸如比、或、方、相、俟、如、以、乎、因等。
2.理解孔子诸学生的“志”分别是什么,以及孔子对学生“志”的态度。
3.明晰孔子为什么“与点”的原因。
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疏通文中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诸如比、或、方、相、俟、如、以、乎、因等。
2.面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不同志向,孔子对他们志向持怎样的态度?
3.纵观全文,试概括孔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全班齐读第一节,并翻译蓝色的字及划线句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
同“已”, 停止
比
居:平日/平时;则:总是/经常
不了解我,宾前
假如有人
用什么
参考译文: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或:一两天),(你们)不要因为我就停止不说(自己的想法)。你们平日经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点拨精讲
十二.【以】
1.愿以十五城易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2.(相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余船以次俱进/以貌取人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表递进。而且/更
10.以啮人,无御之者。(表条件,假如/如果)。
★拿/用/把/对/向/比/在/从
★表示凭借。凭/靠
★表因果。因为/由于
★表依据。按照/依照/根据
★表并列,并/又
★表承接,然后/于是
★表目的,用来/以致/为了
★表修饰,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地”,多伴随动作。
11.老臣以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皆以美于徐公
12.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宫之奇以其族而行。
13.不骄不溢,好礼不以/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停止)
14.事至此,以听天命、尽人事而已
15.逆以煎我怀(语助,调整音节)
16.★以为( )/以…为(
何以……为( )/何以/以何(
多宾语前置)。
①匈奴以为神/②以校尉从卫将军青/③铸以为金人十二/④何以面君
17.以是/是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8.有以/无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学以致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带领
★只能/只有
★因为这/因此
★以为、认为
★有/没有……的办法
认为
把…当作/让…当/以…身份(以+官职)
为什么要……呢
凭什么/为什么/用什么
返回
三.【乎】
1.儿寒乎?欲食乎?
日食饮得无衰乎?(应当/恐怕……吧)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吾尝疑乎是
以吾一日长乎尔
3.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4.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思考:以吾一日长乎尔?
★语气词,吗/呀/吧/啊/了/呢,表反问/祈使/猜测
★介词,对/向/比/在/当/从/于/自/和
句中表停顿,不译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同然/焉/甚/者
返回
十六.【则】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入则孝,出则悌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非死则徙尔
6.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7.以身作则
8.《论语》六则
9.法不则古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
11.★通假字,同“辄”,总是/常常 12.则是:只当是。 13.则则:赞叹的声音
学以致用: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表承接,就/于是/接着
★表条件,假如/要是…就/那么
★表转折、让步,可是/却/虽然…但是
表并列,两个以上连用,又/和
返回
★表选择,就是/不是…就是
★表已然,已经/原来/原来是
★准则/法则
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效法/学习
★判断句判断词,是/就是
四十八、如★
1.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2.许公不对,东南向而唾,伍员拜受,因如吴
3.日初出大如车盖
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必在玉壶。
6.公如大夫入。
7.帝时与宠姬如幸臣逸乐无度
8.空空如也
9.如何:把……怎么办/怎么样
学以致用: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动词,遵从/依照
★动词,去/往
像/好像/如同
比得上/及
★假如/如果
与/和
或/或者,表选择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同“然”“焉”“甚”“者”“乎”
返回
或:
1.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或说处杀虎斩蛟
3.或异二者之为
4.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
5.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或失道
6.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7.间或
★有时/有的时候
★有人/有的人
或是/或者,表列举
★倘若/假使
★同“惑”,迷惑
没有
返回
有时候/偶尓
思考:如或知尔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一两天),(你们)不要因为我就停止不说(自己的想法)。你们平日经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4分)
【答案示例】(1)孔子是一位平易近人、理解关爱学生、循循善诱的老师。(2)他平易近人,没因为自己是老师,且年龄“一日长乎尔”,就摆架子。(3)他关心学生,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毋吾以也”。(4)他循循善诱,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创设情境,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答题思路:下定义总述+分点结合原文解析理由)。
参考译文: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杂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仲由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到了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一说作战主方略)。”
孔子听罢轻轻地笑了一下。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急遽而不加考虑/轻率
一千辆兵车
夹杂在
加在……上
军队
继续/接续
治理
等到到了
道理/常规(一说方略)
……的样子/地
率:
1.弘策为人宽厚率性
2.以御史大夫为百僚之率
3.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4.明罚以率其来者
5.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
6.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郡民莫不感率
7.余不能辨其真伪,亦不敢率发一語
学以致用:子路率尔而对?
★直爽/坦诚
★楷模/榜样/表率
★大约/大概/大都
★草率/轻率/轻易
返回
★劝导/勉励/鼓励
率领/统帅/首领
★遵行/遵循/顺从
十三.因
1.蒙故业,因遗策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材施教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无因喜以谬赏
6.相如因持璧却立
7.于今无会因
8.盈盈蜡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学以致用:因之以饥馑?
★沿袭/承袭/继续/接续
★依照/根据
★依靠/凭借
通过/经由
因为/由于
★于是/就
返回
机会/缘由/机缘/偶尓
为了/为
比: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3.宰严限追比
4.间者岁比不登/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5.天涯若比邻
6.臣比在晋,不敢直言
7.其他:比兴(打比方/比喻)/比较/对比
古代基层行政单位。五家为比
学以致用:比及三年?
★勾结/偏爱
★等到/根据
★官府追加期限办某事
★连续/连接/接近
★并列
★近来/最近
返回
及:
1.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及郡下,诣太守/及日中则如盘盂
3.徐公何能及君也
4.事如此,祸必及我
5.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6.及齐君之能用之,管子之事济也
7.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8.跟/同/和(今义)
学以致用:比及三年?
★追上/赶上/抓住
★到/到达
★比得上
★连累/牵连
★送达/给
★如果
返回
★趁/趁着
方: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行不逾方,言不失正
3.前实怨不见救,今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4.楚倥先生长者,性方行独
5.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方魏舒有余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7.其他:方剂/药方/方术
学以致用: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土地方圆
★道理/常规
★方略/方法
★方正/刚直
★比较/对比/比作/比喻
★方才/刚刚/正/正在/正好
返回
参考译文:
孔子又问:“冉求,你(的志向)是怎么样的?”
冉求回答说:“土地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冉求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像那礼乐教化,只好来等待其他君子完成了。”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怎么样
等待
土地方圆
或者
等到到了
像
治理
参考译文: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的志向)是怎么样的?”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这些,(但我)愿意学习这些事务。像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怎么样
或者
代词,这些事务
会盟朝见天子
赞礼官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名作动
十.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祁奚告老,晋侯问嗣焉
2.杀鸡焉能用牛刀/且焉置土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学以致用:非曰能之,愿学焉 ?
★作兼词,于之/于此/于彼/之于,译:在这/在那/在他们,向/对/把他,他在,同“诸”,多为状语后置。
★作副词,译什么/怎么/哪里,同何/曷/乌/恶/其/岂/奚/安/胡
★句末语气词,啊/吧/呢/吗/呀/了
★时间词或动词后,句中表停顿
★……的样子,同然/乎/甚/者/如
★相当于“之”(常在句末),代上文的人/事,译他/他们/这些…
返回
参考译文:
孔子问:“曾点,你(的志向)是怎么样的?”
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然后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同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害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怎么样
与
立起来,站起身
弹奏,名作动
何妨
通“稀”,稀疏
才干/才能
参考译文: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的样子
在沂水沐浴,状后
赞同
通“暮”
已经
成年男子
在舞雩台吹风,状后
四十六、然★
1. 王曰:“然。”/帝深然之/不以为然。
2.人采食之,信然/河东凶亦然
3.杂然相许/飘飘然而去
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5.古同“燃”
6.汝言虽然,吾必取宋
学以致用:夫子喟然叹曰。 ?
★对、是,认为…对/说得好,“赞同”
★这/这样/如此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但是/然而,表转折
★虽然:即使这样
返回
十五.【与】
1.陈涉尝与人佣耕/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4.庞涓易与耳
5.骞叔之子与师
6.朝过而夕改,君子与之
7.无乃尔是过与
8.(六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9.【孰与】【与……孰】: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10.【孰若】【与其……孰若】: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学以致用:吾与点也! ?
★和/跟/同/给/替
★“比/和……比较
★给予/授予
★对付
★参加/参与
返回
★赞许/同意
★句末语气词,吧/呢/吗/啊等
★结交/亲附
★跟…比,哪个更…
★哪如/与其…不如…
2.面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孔子对他们志向持怎样的态度?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纵观全文,试概括孔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答案示例】:“为国以礼”——以礼治国
孔子态度:哂之
孔子态度:未明确表态
孔子态度:未明确表态
孔子态度:吾与点也!
讥笑
默许
默许
赞同
课堂小结
孔子评志
子 路:——
冉 有:——
公西华:——
曾 皙:——
孔子问志
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弟子言志
哂之
默许
默许
与之
当堂检测
1.孔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 , 。”
2.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 , 。”
3.孔子认为,冉有志向也是关乎国家大事,其的观点是:“ , ”?
4.孔子认为,公西华志向也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其的观点是:“ , ”?
5.孔子认为公西华太过谦虚,其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 , ”?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非曰能之 愿学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6.对下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因之以饥馑 因:因为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7.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乎 ⑧为国以礼
A.①④⑥⑦/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①⑤⑥⑦为宾语前置;②为定语后置句;③④⑧为状语后置句。
“因”译为“接续”
B
B
D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古时女子不行冠礼,而是15岁时,行“及笄”之礼
C
主备课人:李卓峻
授课时间:2月17日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中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诸如后、何、方、如、乎、是故等。
2.理解孔子诸学生的“志”分别是什么,以及孔子对学生“志”的态度。
3.通过诸生之“志”分析其人物形象。
4.明晰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的真正原因。
全班齐读第一节,并翻译蓝色、红色的字及划线句子。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
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点拨精讲
走在最后,形作动
怎么样
已:1.罢了;2.停止/阻止/结束/完;3.已而,不久/过了一会/罢了/
什么/怎么/哪里,同曷/其/岂/乌/恶/安/胡/奚/焉/
治理
用
谦让
因此
通“欤”
土地方圆
或者
就
难道
谁
小:小相,形作名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参考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走在最后。
曾点问:“这三位说的话,(您觉得)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用礼治理国家,他说话却不谦让,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孰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4.古同“熟”,成熟/程度深。
而五谷以时孰
思考: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返回
★缜密/仔细/周详
★谁/哪个,多“孰与”连用,译“与…比,谁更…
★什么
问题导学
1.比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志向有何异同?孔子对他们志向持怎样的态度?
2.结合所给的课外拓展材料,纵观全文,试分析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子路(仲由)时51岁
志:
解析:想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中等之国,并保证三年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做人的道理。
有抱负、自信,侧重军事强国。
点拨精讲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冉有(冉求) 时31岁
志:
解析: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不擅长,还难办到。
有抱负、自信,又不高估自己。侧重富民,经济强国。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公西华(公西赤) 时20岁
志:
解析: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有抱负,侧重主持礼仪活动,侧重以礼治国,接待宾客。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曾皙(曾点) 时39岁
志:
解析:暮春时节,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祭天求雨,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人物 人物之志 同 异
子路
出仕
有抱负、自信,侧重军事强国
不仕
侧重主持礼仪活动,侧重以礼治国,接待宾客。
冉有
出仕
有抱负、自信,侧重富民,经济强国。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公西华
曾皙
祭天求雨,吹吹风,一路唱歌回家。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出仕
人物 人物之志 孔子 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哂之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与之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冉有
默许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率尔而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公西华
曾皙
“求,尔何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默许
?
4.结合上下文及文学链接,思考孔子为什么“哂由”呢?
【明确】(1)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孔子在乎的是“礼”,子路却以“勇武”“知方”为方向,不符合孔子主张。(2)《礼记·曲礼》上说:“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子路在夫子未动问的情况下抢先回答,是为“失礼”。(3)“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孔子《论语·季氏》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和长者打交道,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子路大大咧咧,欲治理“千乘之国”,相比冉求与公西华的自谦,显得自大,不够谦虚。
总之,子路错的根本,在“治国的方法” “失礼”“不让”与“躁”,故孔子“哂之”。
失礼的表现
不让的表现
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2015年广东高考)
【答案示例1】1.清兵铁骑几万人,卢象升只有少数残兵,敌众我寡;
2.高起潜掌握关、宁的军队在鸡泽,卢象昇派遣杨廷麟前支援,高起潜没有答应请求,缺少外援;
3.战斗从上午延续到下午,炮弹发射完了,箭也没有了,弹尽箭绝。
【答案示例2】1.敌众我寡:旦日,清军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提残卒;
2.强援不至: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
3.弹药用尽: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答题格式:1.原文翻译+概括;2.翻译概括+原文
误例1:1.敌众我寡。2.援兵没来。3.弹药用完。
误例2:1.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提残卒。2.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3.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景色正好,友人作陪,“客人”为什么“悲”?悲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题格式:1.原文相关句子翻译+概括;2.翻译概括+原文相关句子
【答案示例1】(1)悲古代横槊赋诗、一世英雄曹操般的英雄不在,自己只能在江边打鱼砍柴,功业落空;(2)羡慕长江等自然的永恒,悲自己人生如蜉蝣般短暂;(3)悲无自己法挟飞仙遨游、与明月同寿长终,理想不能实现。
【答案示例2】(1)悲英雄不在,自己功业成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悲叹自己生命短暂渺小: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悲理想不能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返回
人物 人物之志 孔子 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哂之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与之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冉有
默许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率尔而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公西华
曾皙
“求,尔何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默许
?
《礼记·曲礼》(节选)
(1)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2)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3)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
(4)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孔子言行:
(1)《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和长者说话,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教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免于受刑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且有高品质与行为标准,有归服之心。)
返回
3.曾皙的志有何特点?结合课外链接,分析孔子为何“与点”?
【明确】①曾皙用是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春光明媚、惠风和畅、老少自得其乐的美好生活景象、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曾皙所表达的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②曾皙的太平盛世图景,是社会清明、风俗醇美、逍遥自在的景象,贤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疲于奔命,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③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相符,这是孔子追求了一辈子的、一种文明高度发达的、以礼治国和施行德政的大同社会景象。④表达了曾皙淡泊宁静的心态,也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表面上虽与政治为国无关,但描述的是“理想社会”的缩影,表示曾皙亦有欲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政治理想。故而孔子与点。
【明确】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不仕”,主张游山玩水、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与点”。 (1)纵观孔子的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不为各国君王接纳,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由于到处碰壁,他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避世的思想很突出。“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曾皙的话语中不求仕进之意,与孔子的心境相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哀伤。
。(2)孔子认为治国要靠“礼”教化百姓,但子路只追求让民众变得勇敢、守规矩,其表现也缺乏谦让品质。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立足点都在于邦国,他们都是为统治者做事,——而曾皙,却真正为百姓考虑。表面来看,曾皙说自己只是想在暮春时节,大家穿上“春装”,和五六“冠者”,六七“童子”,一同去“风乎舞雩”——求雨,为了让百姓丰收。曾皙的志向才是最大的,也是最为符合儒家观念的。
3.曾皙的志有何特点?结合课外链接,分析孔子为何“与点”?
孔子言行: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5)孔子“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史记·孔子世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6)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贤人逃避恶浊乱世;其次离开一个不开化的环境;再其次如躲不开,参与其中,就要注意态度,言行谨慎,避免牢骚,祸从口出,别人态度不好、开口说坏话了就要懂的避开。)
返回
返回
4.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1)首先由孔子向学生问“志”,让学生不要因为自己是老师、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表达。(2)然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阐明了自己的志向。(3)最后孔子答曾皙的疑问,点评三人的“志”。
思考: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
不能调换。这番“侍坐”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
公西华:礼乐
曾皙:礼乐治世
课堂小结
孔子评志
子 路:——
冉 有:——
公西华:——
曾 皙:——
孔子问志
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弟子言志
哂之
默许
默许
与之
当堂检测
1.面对孔子的问志,公西华表示: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 , 。”
2.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是在沂水中沐浴后,“ , 。”
3.子路表达自己的志向,是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百姓“ , ”的效果。
4.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5.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顾虑,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 ”。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莫春者 春服既成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6.对下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7.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乎 ⑧为国以礼
A.①④⑥⑦/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①⑤⑥⑦为宾语前置;②为定语后置句;③④⑧为状语后置句。
“因”译为“接着”
B
B
D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古时女子不行冠礼,而是15岁时,行“及笄”之礼
C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10.一词多义
如果
至于
或者
或者
你们,代词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你
比
在
和、跟
到、在
语气词 表反问“呢”
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介词,因为
动词,通“已”,停止
动词,做、用
介词,用
连词,来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3)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弹奏
走在后面
吹风,乘凉
11.词类活用
勇气/道理、是非标准,形作名
小相
变富足
大的事情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2.文言文句式
(1)宾语前置
13.状语后置句
(1)浴乎沂,风乎舞雩。
(4)为国以礼
(2)以吾一日长乎尔
(3)异乎三子者之撰。
3、省略句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毋吾以也。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译文:(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孔子问志:温和自谦 教学民主
侍 坐
四 子 述 志
子 路 重强国 轻率急躁
冉 有 重富民 谦虚谨慎
公西华 重礼治 委婉曲致
曾 皙 重教化 高雅宁静
孔子评志: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板书设计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课外拓展:孔子的“志”
孔子的政治思想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2、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
3、在伦理方面,孔子主张“仁”。
4、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5、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6、在品德上,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7、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这段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温和自谦、不摆架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4.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归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优点,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评价得体。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
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二十四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子路对自己的老师忠心耿耿,孔子非常倚重子路,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论语·公治长》),他说“野哉,由也”(《论语·子路》),认为子路偏鲁莽。子路不是很爱做学问,孔子认为子路在学问上“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曾对孔子无礼,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鲁哀公15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击杀,结缨遇难,儿子、弟子依次去世,孔子精神世界彻底倒塌,悲伤过度不久去世。
冉求。
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军抵抗入侵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孟子》对此事有过记载:“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公西赤
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濮阳人,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
曾点
字皙,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经自言志向,孔子颇为赞赏。
其子曾参参与编制了《论语》《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尊称为“曾子”。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
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