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2
1
3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重点)
(难点)
明宣宗斗蟋蟀
明熹宗“木匠皇帝”
表现一: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表现二: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万历帝有长子朱常洛,按祖宗例法本应继帝位,但万历帝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反对。万历帝与朝臣前后争吵达十几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
明神宗万历皇帝
(1573—1620年在位)
表现三:宦官专权。
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宦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表现四: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东林党争”
表现五: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明代《流民图》(局部)
明朝中叶后,皇帝、王公、勋戚、宦官所设置的庄田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在占田的过程中,他们强夺农民的产业,烧毁房屋,铲平坟墓,砍伐树木,逼得很多人逃离家乡。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陕西北部
一带
农民起义
政治腐败
赋税沉重
天灾大旱
阶级矛盾尖锐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
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李自成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1.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赢得民心,满足百姓的意愿。
2.军纪严明。 3.发放钱粮。
说一说:百姓为什么会欢迎闯王的到来?
合作探究
李自成起义军 (想象图)
观察地图,说一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发展的经过。
起义发展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
(1611—1644)
明思宗年号崇祯(1628—1644),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但生性多疑,执政能力有限,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
“朕自登极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煤山(今景山)
起义结果
景山公园明思宗殉国处
景山公园歪脖子树
努尔哈赤 1616 年,统一了女真各部 大金
(后金)
皇太极 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1635年,改族名为
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清王朝的
奠基者
1636年,
改国号为清
满洲
皇太极像
李自成
明残余势力
大清
吴三桂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吴三桂降清
清兵入关(想象图)
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
——《明史·流贼》
根本原因:明朝政治制度的腐朽
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
政治腐败
李自成农民起义
提出“均田免赋” 口号
建立
政权
1644年国号大顺
攻克北京
明朝灭亡
1644年崇祯帝自缢
努尔哈赤 建大金
时间轴
清军入关
明中后期
1616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
1635年
1636年
皇太极 改国号为清
顺治帝迁都北京
明朝
的
灭亡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直接原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
清兵入关
清朝
的
建立
1.“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 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 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C. 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 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B
2.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 官吏贪赃枉法,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 致使( )
A. 社会经济明显发展 B. 政治清明
C. 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D. 百姓富裕
C
3.“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明末人民对起义军的热烈响应,这里的“闯王”是指( )
A. 陈胜 B. 吴广
C. 张献忠 D. 李自成
D
4.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其中, 建立后金政权的是( )
A. 阿骨打 B. 阿保机
C. 铁木真 D. 努尔哈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