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从名诗“听”妙曲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且从名诗“听”妙曲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内6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前人将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称为“摹写声音至文”。这三篇名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引领学生鉴赏古诗文中有关音乐描写的精品。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用那纤纤玉手弹奏的一曲,拨动了白居易的心弦,激起了他的情感共鸣,两个身份不同,地位迥异的人,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慨叹。
《听颖师弹琴》中一位天竺的僧人,来到长安城,用一把古琴撩拨着韩愈的心,让他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极致体验。
《李凭箜篌引》中对箜篌声的描摹,想象奇特,神奇瑰丽,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了“鬼才”诗人李贺非凡的才情。
同时,这三篇文章在描摹音乐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独具匠心,值得我们好好研读。
【主要学习方法】
本着学生“自读文本——研读文本——梳理积累——拓展应用”的原则,以“读中品——读中悟——读中赏——读中写”为主线,在学习中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朗读、赏析和练笔完成对文本的把握。
【预期达到目的】
通过诵读、鉴赏、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具体为:使学生学会对古诗文中音乐描写和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能运用已学的方法进行写作。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赏析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学习掌握音乐描写的基本手法。
2. 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读懂人物的情感,体会乐、文、情水乳交融的特点。
3. 通过对三篇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掌握古诗文比较鉴赏的基本手法。
4. 能够运用已学的音乐描写的基本手法,用形象的文字描摹一段音乐。
5. 背诵三篇诗文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体味人物的情感。
2. 通过对文本的赏析,学习和掌握音乐描写的基本手法。
3. 通过对三篇文章的学习,掌握比较鉴赏的基本手法。
4. 通过写音乐赏析片段,强化对音乐描写的手法以及鉴赏步骤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品读文本,感受用有形的文字描摹无形的音乐的独特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2. 体味人物的复杂情感,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3. 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查找学习资料,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大方面获得发展。在古诗文学习发面,应注重:
1. 强化古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2.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学习鉴赏古诗文的基本方法,把握古诗文的艺术特性,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4. 尝试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5. 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学情依据 古诗文的鉴赏,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但同时,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体验,因而,教师一定要掌控好这个度,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有所得。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 你曾经关注过哪些古诗文中的哪些音乐描写?
2、 你知道音乐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吗?
3、 你曾经进行过比较鉴赏吗?请举例说明。
4、 你将怎样对听到的音乐进行形象的描摹?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关注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2课时)
专题二: 学习掌握音乐描写的方法 (2课时)
专题三: 学习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1课时)
专题四: 曲为心声,声浸我心,文抒其怀 (3课时)
专题一
关注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古诗文中对音乐进行描写的诗文不算少,也可称得上是一种类型。在鲁人版里收录的这三篇古诗文是其中的名篇。通过对其音乐描写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这类的诗文有一定的认知。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作者等相关知识。
2.自主朗读文本,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梳理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3.自读自品,初步感知文本中的音乐描写。
本专题问题
设计
1.为何江州司马会“青衫湿”?
2.为何韩愈会“湿衣泪滂滂”?
3. 为何那箜篌声会“惊天地泣鬼神”?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网络平台
常规资源
导学案 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博客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一、知人论世 —— 作者及背景
让学生借助导学案了解白居易、韩愈、李贺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二、掌握方法 —— 学会诵读
学习古诗文时,可以尝试采取“读——想——品”三步诵读法。(一)读,便是读出语感,读懂情感。 要读准字音,读明节奏,读出语气。 读准字音,只要联合字典,注意古音今音的差异。
读明节奏,就要适当了解古诗文诵读节奏的划分。如:“国破山河在”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国破/山河/在”;依意义可划分为“国破/山河在”。
语气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一样,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
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限”最重。
(二)想,便是联想想象,欣赏画面。 古诗文是一种精练而又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等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只有反复诵读,把有形的文字联想想象成各种丰富的画面,才能体味美妙的意境。 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带领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场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三)品,便是品味美点,赏析妙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这里的“读”指的是吟咏,也便是品味。在读出语调、读明节奏之后,于反复吟咏中理解诗的意蕴,欣赏诗人遣词造句中工艺精湛的妙处。学生本身要获得独特的审美体会,这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各式,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辩识。如学习“诗圣”杜甫的《望岳》,咱们可以从颌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割”字中品味到如下妙处: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成两断,形成两种不一样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目的形象。但再高大巍峨,诗人也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本身——人生如登山,唯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可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活动二:
初读文本——学有所得
1. 自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疏通字词,梳理积累重要的知识点。
2. 反复诵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明节奏、读出语感,为之后的背诵创设良好的条件。
活动三:
再读文本——整体把握
1.再读《琵琶行》,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 思考问题:①为何江州司马会“青衫湿”?
②为何韩愈会“湿衣泪滂滂”?
③为何那箜篌声会“惊天地泣鬼神”?
活动四:
细读文本——初步感知
找出文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句段,初步感知诗文中的音乐魅力。
问:在你的记忆中,还有没有关于音乐描写的文章?能举几例吗?(注:此活动,可以在研究性
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展开,让学生运用网络平台等进行搜集,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合资料,利用博客进行交流,形成资源共享)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评价方式:同学互评,老师点评。
评价指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梳理细致。
2. 能够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方式:同学互评,老师点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相对娴熟,理解到位,读出语感,。
独立完成整体把握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评价方式:同学互评,老师点评。
评价指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练。
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资料,并用博客进行展示交流。
评价方式:小组互评,老师点评。
评价指标:资料丰富,有借鉴性。
专题二
学习掌握音乐描写的方法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音乐是无形的,如何用有形的文字把无形的音乐之美表现出来,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称为“摹写声音至文”,可见它们对音乐的描写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本专题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三篇文章中音乐描写的鉴赏学习,让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方法,以备在今后的诗文鉴赏和写作中可以用到。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在诵读中读懂人物的复杂情感,体会乐、文、情水乳交融的特点。
2. 赏析诗文中的音乐描写,学习掌握音乐描写的方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在三篇文章中乐、文、情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描摹音乐有哪些方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 笔记本等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化教室
其 他
音乐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知识链接 —— 他山之石 (投影)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
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 rèn),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zā)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 wù)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借《老残游记》这一节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中乐、文、情交织在一起的的妙处,以此来切入对《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的乐、文、情紧密交融的品析。
活动二:
有法可依 —— 掌握音乐描写的方法
生范读《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一节。
播放《琵琶行》这一节的名家诵读,师生静心聆听,共同感受琵琶曲的起伏变化。
师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做示范,投示鉴赏的思路。(投影)
大弦的乐音沉重悠长,仿佛一阵急骤的暴雨,小弦的乐声短促细碎,好像有人在窃窃私语。(描述)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效果)的比喻和拟声词、叠词(手法),写出了乐声粗重沉闷和轻细急切的特点(特点)。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效果);且乐声的富于变化,节奏鲜明(特点) ,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琴技(内容),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感情)。
要求:仿照示例,从这一节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鉴赏。
提示:(鉴赏的角度)描述、手法、内容特点、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学生练笔,之后小组内做交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鉴赏片段,班内做交流。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文中描写音乐的方法。
(板书)
正面描写:①运用比喻、通感、想象。
②运用叠词和拟声词
③以情绘声,
侧面烘托:①以感写声
②以境写声
活动三:
活学活用 —— 运用掌握的方法来鉴赏
1.(投影)在《琵琶行》中学到的有关音乐描写的方法以及鉴赏步骤,让学生进一步强化这一知识点。
2. 要求学生分别对《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描写进行鉴赏,形成赏析文字。
3. 组内活动:组员互相交流点评,选出优秀文段,在班级做鉴赏交流。
4. 班内活动:各组代表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点,结合两文的赏析,进一步梳理总结音乐描写的方法,学生强化记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能借鉴范例中的鉴赏,运用已学的方法,对新文本中的音乐描写进行赏析。
评价方式:组内互评交流,班内同学互评,老师点评。
评价指标:掌握一定的方法,对文本的鉴赏较为充分,步骤清晰完整。
专题三
学习并掌握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比较鉴赏也是诗文中常见的类型。这个主题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是描写音乐的美文,在音乐描写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不同。在本专题中,可依托前两个专题的研读,再深入一步,让学生对古诗文的比较鉴赏有一定的了解。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三篇文章的赏析,学习并掌握古诗文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
背诵三篇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
本专题问题设计
1.《琵琶行》《听颖师弹琴》这两篇文章在描写音乐方面有哪些异同?
2. 你掌握了哪些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学案 课本 笔记本等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化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温故
看《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中有关音乐鉴赏的美文。(可充分利用学生所写的美文片段)
回顾在三篇文章中所学的有关音乐描写的手法。
知新
学生自主梳理出《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在音乐描写上的的异同,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班内展示交流,明确异同点。
拓展
看学案上的《听蜀僧濬弹琴》,对其音乐描写做鉴赏。
与《李凭箜篌引》作对比,进行比较鉴赏,班内交流,最后以图标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
《听蜀僧浚弹琴》
特点
《李凭箜篌引》
特点
手法
作用
如听万壑松
慷慨雄壮
昆山玉碎凤凰叫
清脆激越
比喻(以声写声)
变抽象为形象,突出了音乐巨大的感人力量。
?
?
芙蓉泣露香兰笑
时而幽咽,时而轻快。
比喻、通感(以形写声)
客心洗流水
优美空灵
湘娥啼竹素女愁。二十三丝动紫皇。梦入神山教神妪。吴质不眠倚桂树。
美妙动人
侧面烘托(以人衬声)
烘托出音乐的妙绝如神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引人入胜
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
侧面烘托(以境衬声)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气势不凡
通篇运用了神话传说、描写了自然景观、天庭仙境。
奇异变幻、不同凡响
运用典故、神话传说,联想、想象、夸张
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共鸣,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
异:
诗句、意象
手法
特点
作用
《李凭箜篌引》中的秋景:高秋、冷光、秋雨、桂树、露脚。
以境衬声
萧瑟凄凉的秋景表现了箜篌声的凄苦悲壮,和李贺由于避父晋肃讳,不能应进士试,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而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交融在一起。
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引发读者想象。
《李凭箜篌引》的开头三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先声夺人
凄切动人
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
活动二:
梳理总结古诗文鉴赏的基本方法。
生结合本次的鉴赏体验来谈。
师进一步补充古诗文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此处可以借用网络资源)
在“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的前提下,具体考虑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
下几种类型:
①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②比较情感基调
③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④比较意境的营造
⑤比较表达技巧
活动三:
背默三篇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利用已学的两篇文章来做比较阅读,更具针对性。通过交流,让学生在对这种诗文鉴赏类型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训练,可更好地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班内同学互评,老师点评。
评价指标:能否活学活用,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鉴赏。
专题四
曲为心声,声浸吾心,文抒其怀 -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四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语文学习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前几个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对不同文章中的音乐描写做了比较鉴赏,同时对这类古诗文的鉴赏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学生能不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进行鉴赏与写作呢?本专题将就这方面进行专项训练。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学的有关音乐描写的手法赏析同类的古诗文,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强化对音乐描写的手法以及鉴赏步骤的掌握。
2.能够恰当地运用一些音乐描写的手法,并结合自己的人生或情感体验,描摹出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
本专题问题
设计
把无形的音乐转化成有形的文字有哪些方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网络平台
常规资源
课本 笔记本 写作本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音乐 博客 展示栏 量化评价表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我的拓展与发现
利用网络、查阅书籍资料等方式,搜集整理古诗文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名段佳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处,结合课堂所学的有关音乐描写的手法赏析其精妙之处。
活动二:我的领悟与应用
借助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要求每个学生进行练笔: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结合自己的人生或情感体验,用形象的文字描摹出来。
组内班级交流互评,完善练笔,依托班级博客和展示栏等展示学习成果,形成共享资源。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学是为了用,只有会运用了,才能说明真正掌握了,而练笔最能检验这一点。
评价方式:组内推荐,班内同学互评,老师点评。
评价指标:能否活学活用,语言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