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散文之理性光辉

文档属性

名称 古典散文之理性光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2 14: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古典散文之理性光辉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上4课时+课下6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本单元包含四篇课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四篇课文都是古代经典议论性散文。
本单元划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江河纵横自成方圆——精妙的议论结构。专题二,天网恢恢滴水不漏——严密的论证手法。专题三,黄河之水奔流入海——充沛的气势,深邃的思想。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并梳理文言常识,包含通假字、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
2、理解议论散文的论证思路。
3、理解并掌握文本中的论证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和小组研讨,梳理文言常识,能够自己翻译课文。
2、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3、小组研讨,总结本单元课文中用到的论证手法和它们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团体合作意识。既能自主研究解决部分问题,又能在小组研讨中积极发表观点。
2、学习课文语言充沛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
3、养成语言严密,观点鲜明,用语审慎,思想深刻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
4、拓展阅读其他经典古典说理散文,体味其中的爱民思想、勤于修身思想、关心国家思想,继承并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四篇课文的论证结构安排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有何异同之处?
课文中的论证手法有哪些?哪些手法对你来说感触最深?你能说说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吗?
课文的语言有何特色?从中得到哪些学习启示?
专题划分
专题一,江河纵横自成方圆——精妙的议论结构。
专题二,天网恢恢滴水不漏——严密的论证手法。
专题三,黄河之水奔流入海——充沛的气势,深邃的思想。
专题二
天网恢恢滴水不漏——严密的论证手法。
所需课时
课下2课时+课上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是本单元的中心环节,是难点环节,需要充分的展开课堂,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做好指导。
本专题是在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的基础上,结合专题一对于议论结构的把握和课前文言常识的积累把握,分析课文中用到的论证手法,并横向总结古典说理散文中常用的论证手法,还要学会将学到的手法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
学习活动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和分好的学习组,进行合作探讨研究,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阅读课文,分别分析课文中运用到的论证手法。
横向总结,总结古代议论散文常用的论证手法并体味其严密透辟的特色。
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用。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四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有没有很好地论证出来呢?
2、四篇课文分别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3、这些论证手法分别起到怎样的论证效果?你能针对其中一种说说你的观点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胡格非《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吴小如《读贾谊<过秦论>》,季镇淮《<师说>鉴赏》。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回顾已学过的专题一知识,课下熟读课文,按照划分好的小组初步预习探讨。)
教师引入课文,多媒体呈现本专题的名字,给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
教师组织讨论,四篇课文分别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小组分别研讨四篇课文,找出每篇课文的论证手法及其对应的段落。
小组分别呈现本组的研讨成果,由其他小组补充,小组发言人之间可以辩论交流。
教师评价,略作点拨总结,多媒体展示。
小组横向总结四篇课文中都运用到的论证手法。分别派一至二名发言人谈谈期中一种手法(比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表达效果。
课堂写作,教师给定论证中心(比如惜时、团结、学贵有恒等等),学生运用其中一种手法论证,写一段话,学生阅读展示写作成果。
课堂总结,怎样写出论证严密的议论文。
教学评价
能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言,参与探讨。
能积极参与课堂辩论,小组之间积极辩论,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能学习到古人严密的论证思维,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课下重读课文,养成思维严密,襟怀博大的写作风格和做人风格。
专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