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24 22: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化学是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自然科学。下列对物质应用中,主要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是
A.葡萄酿成美酒 B.海水晒得食盐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海水生产纯碱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g
B.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硝酸钾的质量比为100∶31.6
D.20℃时,将31.6g硝酸钾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3.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用量筒量取6.85mL蒸馏水 B.用水来区别CaCO3和NaCl两种固体
C.用明矾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D.用铁丝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4.如图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20℃时,Na2Cr2O7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C.60℃时,Na2SO4的溶解度大于 Na2Cr2O7的溶解度
D.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 Na2Cr2O7、Na2SO4溶液
5.唐代刘禹锡撰于公元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6.下列描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B.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KMnO4K2MnO4+MnO2+O2↑
C.酒精作燃料:C2H5OH+3O22H2O+CO2
D.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CaCO3=CaO+CO2↑
7.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和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A.苏打、NaHCO3,盐 B.烧碱、NaOH、碱
C.生石灰、Ca(OH)2、氧化物 D.水银、、单质
8.如图为KCl和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两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将20gNa2CO3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70g溶液
C.降低温度一定能使Na2CO3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KCl=Na2CO3
9.下列实验方案切实可行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伸入燃着木条,观察是否熄灭
B 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 隔绝空气加强热
C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块碎瓷片
D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A.A B.B C.C D.D
10.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氧化钙 D.氯化钠
11.从NaCl和KNO3的固态混合物中提纯NaCl步骤如下:①溶解 ②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 ⑤干燥 ⑥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②采用蒸发结晶 B.③操作后滤液中不含NaCl
C.④用饱和 NaCl 溶液洗涤 D.若省略④会导致⑥测得的数据偏大
12.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用硝酸钾和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探究碘的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种类有关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A.A B.B C.C D.D
13.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操作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①的作用是增大食盐的溶解度 B.操作②中可通过升高温度加速溶解
C.操作③中可用玻璃棒搅拌加速过滤 D.操作④中要将液体蒸干后停止加热
14.物质A、B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A 110 117 126 139
B 31.6 63.9 110 167
A.物质B的溶解度大于物质A的溶解度
B.从A溶液中得到A晶体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C.20℃时A的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D.用玻璃棒搅拌会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15.图1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R是其中一种物质。现取50gR如图2进行有关实验,观察到①②中没有固体析出,③中有固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2的实验结合图1分析,R是丙物质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
C.①②③中,只有③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②③中,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五种化合物常温在溶液中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图,图中的“→”表示由某种物质可通过一步反应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略去)。回答问题。
(1)①NaCl→NaNO3:____________。
②NaOH→NaCl:____________。
③Na2SO4→NaCl:____________。
④以上三个反应的转化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都是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这类反应实质上是_______的过程。
(2)在图中物质间转化关系中有的可以逆向转化它们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17.如图为甲、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甲、乙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是______℃。
(2)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关系为______。
(3)t2℃时,将65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______g。
18.t2℃时,向盛有10mL水的Ⅰ、Ⅱ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图2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如图1,试管中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甲”或“乙”)。
(2)要使试管甲中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什么方法?(答出一种即可)______
(3)t1℃时,20g乙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1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M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
(3)t1℃,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到0.1%)。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5)如果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______法提纯A。
三、推断题
20.A~F是初中常见的化合物,有如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略)。其中A是大 理石的主要成分,C可用于灭火,F俗名纯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E的俗名为_______,E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1.如图为A﹣G(初中常见的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D为化合物。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___,B的化学式是______。
(2)写出D常见的一种用途______。
(3)反应②的现象为______。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22.我国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科学家设想先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如图1),再释放CO2加以利用如图2,实现碳循环。
某实验小组根据碳循环原理在实验室设计了模拟装置如图3用于捕捉CO2。
(1)如图1中CaO捕捉CO2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若CO2没有完全被捕捉,B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2)实验小组认为CO2没有完全被CaO捕捉是因为CO2不能完全和CaO反应,推测反应后A装置中的固体是CaCO3和CaO的混合物,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推测正确。请完成表中内容: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① 取A中的固体少许加入足量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 得到白色固体和滤液 无
② 取①中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__________ 溶液变浑浊 A中固体含有CaO
③ 取①中得到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 __________ ①中得到的白色固体含有CaCO3
(3)写出实验方案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4)上述碳循环设想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填一条)
(5)CO2用途广泛,写出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
23.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设计如下过程除去杂质:
步骤Ⅰ:加足量的水溶解。
步骤Ⅱ:依次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的X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Ⅲ: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步骤Ⅳ:蒸发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和______。
(2)步骤Ⅱ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物质X是______溶液。
(3)步骤Ⅱ得到的固体中主要含有的物质是______。步骤Ⅱ中可以用过量的______溶液(填一种物质)代替氯化钡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也可以达到相同实验目的。
(4)步骤Ⅲ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
五、计算题
24.用47.8g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得到50.0g碳酸钠溶液,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_____g;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原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5.为了测定氯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的组成情况,童童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求混合物中发生反应物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___;
(2)混合物中氯化钠和碳酸钠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_;
(3)用36.5%的浓盐酸配制实验中所用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
(4)求蒸发掉100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C 6.A 7.B 8.B 9.C 10.D 11.B 12.C 13.B 14.B 15.B 16.(1)
复分解反应 离子重新组合
(2) Na2SO4 NaOH Na2CO3 NaOH
17.(1)t1(2)甲等于乙(3)10
18.(1)甲(2)加水或降温(3)24.2%
19.(1)BCA(2)t2℃时,A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23.1%
(4)BCA(5)降温结晶
20.(1) CaO NaOH
(2) 熟石灰##消石灰 Ca(OH)2+2HCl=CaCl2+2H2O 复分解
21.(1) CH4 Cu
(2)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3)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2NaOH+CuSO4=Na2SO4+Cu(OH)2↓
22.(1)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二氧化碳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3)
(4)原料可循环使用,使用太阳能节约能源等
(5)用于灭火、制造碳酸饮料、人工降雨等
23.(1) 烧杯 玻璃棒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碳酸钠##Na2CO3
(3) 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 氢氧化钡##Ba(OH)2
(4)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24.(1)2.2
(2)解:设生成碳酸钠质量为x,反应氢氧化钠质量为y。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答:溶质质量分数10.6%。
(3)
原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溶质质量分数8.4%。
25.(1)106:44=X:4.4g
(2)83:106
(3)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
=
y=7.3g
需要加水的质量=100g =100g 20g=80g
答: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80g。
(4)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m
=
m=11.7g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8.9g 10.6g+11.7g=20g
蒸发掉100g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18.9g+185.5g+100g 4.4g 100g=200g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10%
答: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