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24 22:4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发食盐水 B.检查气密性
C.稀释浓硫酸 D.加热液体
2.硫化钠可用于生产硫化染料。硫化钠在物质分类中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3.人的体液的pH如果超出正常范围,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或产生疾病。人体内几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如表所示。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体液名称 胃液 血液 唾液 乳汁
pH 0.9~1.5 7.35~7.45 6.6~7.1 6.4~6.7
A.胃液 B.血液 C.唾液 D.胆汁
4.生活中一些物质含有酸和碱,关于酸和碱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醋中含有CH3COOH B.澄清石灰水中含有CaCO3
C.炉具清洁剂中含有Ca(OH)2 D.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5.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用途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B.用浓硫酸干燥氧气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酒精可以作燃料
6.化学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Cu(OH)2 B.H2SO4 C.CuSO4 D.H2O
7.过氧乙酸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属于氧化物
B.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
C.过氧乙酸显酸性,可以滴加酚酞溶液进行检验
D.过氧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放入食醋时没有明显现象
B.铁丝生锈后产生一种红棕色固体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9.下列物质分类错误的是
A.熟石灰:碱 B.液氮:单质 C.不锈钢:纯净物 D.NaCl:盐
10.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保障,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应先点燃酒精灯,再向装置中通入一氧化碳
B.检验氨气时,应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检验
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慢慢注入浓硫酸中
D.测定某溶液的pH,应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
11.下列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12.用pH试纸测定某液体的酸碱度时不能先把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否则所测得的液体pH值与实际情况相比,其结果可能会
A.相等 B.偏大 C.偏小 D.以上三种结果都有可能出现
13.下列各组固体和液体分别放在如图所示装置,试管中有某种液体,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地倒入试管中,不能使气球膨胀的是
A.生石灰和水 B.镁和稀盐酸 C.氯化钠和水 D.石灰石和稀盐酸
14.向盛有一定量铜和CaCO3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点时,剩余固体是铜和CaCO3
B.M、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均只有CaCl2
C.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a﹣b)g
D.P点时,溶液中溶质有两种
15.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酸雨的pH<7,则pH<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C.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生成沉淀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除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二、填空题
16.请从熟石灰、金刚石、干冰、大理石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化学式填空:
(1)能用于保存冷链食品的是______。
(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
17.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使生活更加美好。
(1)可选择______鉴别教室饮水机里的饮用水是否为软水。可用稀盐酸清洗饮水机里出现的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写出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自热食品方便快捷,不同自热食品发热原理不同,用生石灰制作的发热包必须密封保存,否则会失效,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失效的原因______。一种含镁的金属混合物制作的发热包,加入水时,其中的镁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钛合金常用于火箭的制造,工业制钛某步反应为:,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
18.胃酸过多须服用抗酸药。下表为两种抗酸药的有效成分及其构成微粒;
抗胃酸药 复方氢氧化镁片剂 铝碳酸镁片
有效成分 Mg(OH)2 AlMg(OH)3CO3
构成微粒 Mg2+、OH- Al3+、Mg2+、OH-、
由于抗酸药有效成分不同,起抗酸作用(即消耗胃液中盐酸)的微粒也有差异。
(1)起抗酸作用的微粒是______(填微粒符号,下同)。
(2)铝碳酸镁与盐酸的反应为:。铝碳酸镁起抗酸作用的两种微粒是______、______。
(3)铝碳酸镁[AlMg(OH)3CO3]属于______类物质。
19.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也是人们认识物质组成、性质,实现物质转化,以及获取能源的重要手段。
(1)通过研究如图1所示的变化,可以确定水的组成。图中与试管a相连的是电源的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b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用___________来检验。
(2)化学变化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热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镁条与稀盐酸 B.生石灰与水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氢氧化钠与稀硫酸
(3)在一定条件下,A与B能发生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四种物质微观图如图2,下列结论,不能从该图示得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4)通过如图3所示实验研究金属钠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①向反应后的烧杯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为红色,由此推测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有___________。
②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试推测该气体的成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0.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略去),其中D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为最常见的液体,且C与E元素组成相同,A俗称熟石灰,(已知,物质之间“—”表示能反应,物质之间“→”表示前者能转化为后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A→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1.A、B、C、D、E是九年级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已知C是人体胃液中可以帮助消化的物质,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1)B化学式______;B与E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C转化为A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
(3)写出E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
(4)C与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想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1)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探究上述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______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______ 稀硫酸过量
写出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若请你再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23.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多种途径,常见的3种方法是:
方法一:将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纯净的氮气和铜: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
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1)方法一:制氮气所需的氨气可以用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得到,此反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填标号)。请写出生石灰在此反应中的两个作用: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2)方法二: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__________(填标号)中加入_________ 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3)方法三:制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与溶剂。在制取氨气的3种方法中,联合使用方法一和方法二与单独使用方法三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请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评价:___________。
(5)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方法三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 ‰左右。若上述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向盛有10g纯碱样品(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加入60g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66.7g。
(1)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求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5.固体氢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转化为碳酸钠。现称取一久置于空气中的烧碱样品20g完全溶于蒸馏水中配成100g溶液,现取100g的稀盐酸,分四次滴加到样品溶液中,产生气体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滴加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产生气体的质量(g) 2.2 4.4 4.4 4.4
(1)第_______次恰好完全反应。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B 6.D 7.D 8.B 9.C 10.B 11.C 12.D 13.C 14.C 15.B 16.(1)(2)
17.(1) 肥皂水
(2)
(3)SO3
18.(1)OH-
(2) OH-
(3)盐
19.(1) 负 带火星的木条
(2)C
(3)B
(4) 氢氧化钠##NaOH 氢气,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20.(1)H2O2
(2)
(3)
21. H2O 放热 置换 作食品干燥剂 CaCO3+2HCl=CaCl2+H2O+CO2↑
22.(1)红
(2)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 方案二 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也生成白色沉淀 锌 有气泡产生,说明稀硫酸过量
23.(1) D 与水反应放热,加快氨水的挥发、分解,得到氨气 与水反应,减少溶剂(或减小氨气的溶解度)
(2) E 碱石灰
(3)NaNO2+NH4ClNaCl+N2↑+2H2O
(4)Cu与CuO可循环使用,节约试剂
(5)空气中除含有氮气和氧气外,还含有密度比氮气大的气体
24.(1)3.3
(2)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7.95g
×100%=79.5%;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为79.5%。
25.(1)2
(2)设: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