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欣赏》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欣赏》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2 14: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古代诗歌欣赏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上6课时+课下6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在众多的优秀文化中,诗歌是其中一朵非常耀眼的奇葩,诗歌以其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品形象,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帮助学生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学生的语言素养、鉴赏能力和思想情操都能大大提高。
本单元分成三个专题。专题一:欣赏诗歌的音乐美,专题二: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专题三:欣赏诗歌的情感美。本单元通过这三个专题,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古典诗歌声律特点。
2.了解相关的古典诗歌常识。
3.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1.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合作中欣赏诗歌之美。
2. 学习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2. 深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诗歌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 如何吟咏诗韵
2. 如何体悟诗境
3. 如何探究主旨
专题划分
专题一: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专题二: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专题三:欣赏诗歌的情感美
专题一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所需课时
课上2课时+课下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细心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感受古典诗歌音乐美。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把握古典诗歌声律特点
2. 感受古典诗歌音乐美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古典诗歌声律有哪些特点?
2.除声律特点外,还需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充分体会作品的音乐美?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录音机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本单元引导学生吟咏两首诗歌就可以,一首是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整首诗感情变化明显,学生容易进入吟咏和体会情感的阅读体验中。一首是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长短句相间,声韵流转自然,学生喜欢,也非常容易使学生进入到吟咏和体会情感的阅读体验中。另外,这两首词,一首豪放,一首婉约,两种风格,两种感受。最终能够收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可如下:
1.学生自由吟诵
2.生生点评、师生点评:点评的过程中就把朗诵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给学生讲解: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背景、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3.教师范读
4.放名家录音:听完录音,让学生点评,认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学生认为不好的地方就可以让他本人来作示范。这样,学生既从名家哪里得到学习,得到提高,他们的主体性又得到发挥。
5.学生再读:学生通过自己读,老师读,名家读,再自己读,这么几个环节,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诵读诗歌的技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课下用二节课时间学习教材赏析指导部分内容,自由诵读诗歌内容。
1.小组内交流,掌握诗歌节拍好、用韵等诗律特点。
2.老师组织讨论:细心揣摩作品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 掌握了诗歌的声律特点
2. 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3.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专题二
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所需课时
课上2课时+课下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和意象特点的把握,根据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学会借助诗中所描绘的意象(物、人、景)
2.学会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体会独特的意境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作品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2. 意象和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
3. 意象和情感共同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把曹雪芹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的《秋窗风雨夕》发给学生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才能最终得到审美享受。我认为这个方面的教学范例选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再合适不过的篇目了。这首诗要求欣赏者要随着诗篇的进度、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脑海中构筑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图,读者置身到这个意境中,就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画意诗情,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具体操作可如下:
1.反复诵读,初步体悟诗境。
2.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想象世界中去。
3.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象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图景。
此环节可以提醒学生在想象时,要借助诗中所描绘的意象(物、人、景)。
4.用散文的笔法用文字把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再现出来。(师生同写)
5.生生交流,点评,评出的优秀篇章在班内阅读,师生共同欣赏。通过互阅,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
6.拓展阅读,把曹雪芹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的《秋窗风雨夕》(《红楼梦》中为林黛玉写)发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布置仿写作业。
7.把仿写的优秀文章推荐到校园刊物上发表,学生写作的兴趣、热情可以更高。
课下用二节课时间学习教材赏析指导部分内容,自由诵读诗歌内容。
1.小组内交流,初步了解意象和意象特点。
2.老师组织讨论: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而了解意境,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了解了意象及意象的特点
2.掌握了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3.明白了意境是意象和情感的融合
专题三
欣赏诗歌的情感美
所需课时
2课时+课下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探究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 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作品中写了哪些意象?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作者深处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有什么样的人生遭遇?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21世纪教育网http://www.21世纪教育网
常规资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生上网查找的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我认为解决的主要方法就是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就要自己多搜集资料,广泛阅读。
具体步骤如下:
1. 以组为单位,分别分配任务
2. 学生上网查找鲍照、杜甫、陆游等诗人的有关材料
3. 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4. 根据材料探究作者的情感
课下用二节课时间学习教材赏析指导部分内容,查找诗人相关信息。
1.小组内交流,全面掌握诗人的信息。
2.老师组织讨论:这些信息与主旨的关系。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 诗歌主旨的把握要在诵读和分析诗歌意象基础之上
2. 诗歌的欣赏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经历
3. 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丰富了学生对人生和时代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