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汉字过关。(1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荔枝(lì) 正月(zhēnɡ) 骡马(luó) 炽热(zhì)
B.唾液(tuò) 焖饭(mèn) 筷子(kuài) 迢迢(tiáo)
C.道观(ɡuān) 彼此(bǐ) 脏乱(zānɡ) 肿胀(zhǒnɡ)
D.机杼(yǔ) 札札(zhā) 演绎(yì) 獠牙(liáo)
2.根据拼音写字词。(6分)
(1)奶奶用ɡāo cù( )泡là bā suàn( ),准备过年吃jiǎo zi( )用。
(2)妈妈用勺子jiǎo bàn( )着锅中nónɡ chóu( )的粥,不一会儿,它就变成hè sè( )的了。
3.下列词语中“更”与“万象更新”中“更”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
更:ɡēnɡ①改变,改换;②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③经历。ɡènɡ①更加;②再,又。
A.
A.自力更生 B.日新月更
C.更胜一筹 D.朝令夕更
二、词语积累。(11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终日不成章(文章)
B.春城无处不飞花(指昆明市)
C.盈盈一水间(清澈的样子)
D.中庭地白树栖鸦(白色的地面)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7分)
随( )所欲 独出( )裁 ( )堂大笑
能( )善舞 两( )三刀 地( )人稀
(1)仿照画线词语,再写一个含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1分)
(2)上面的词语中,“____________”的反义词是“千篇一律”。(1分)
(3)选词填空。(2分)
①这一带____________,我们驱车数十里不见一个村落。
②这是公共场合,你怎么能____________,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
3.下列关于词语的使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这句话中的关联词使用正确。
B.“热情的话语”“热烈的气氛”“热切地期盼”这三个词语的搭配无误。
C.“分外”的近义词是“格外”。
D.“零七八碎儿”“闲在”“玩意儿”“奈何”这些词语都带有“京味儿”。
三、句子训练。(6分)
1.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注意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仿写)
2.北京的春节真是十分热闹非凡呀!(修改病句)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照样子,用一组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仿写句子)
四、课文内容回顾。(13分)
1.老舍原名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的称号。《北京的春节》一文按________顺序,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结束,其中详细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春节高潮。
2.《腊八粥》一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其中,“________”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
3.东汉五言诗《迢迢牵牛星》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_”。韩翃绝句《寒食》运用双重否定句式,烘托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盛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王建绝句《十五夜望月》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写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琪琪马上就要升入初中了,她想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歌行》)当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免长大了后悔。
五、阅读理解。(30分)
(一)北京的春节(节选)(16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1分)(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2.选文按照________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________,初一的特点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3分)
3.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
除夕真热闹。
4.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其作用是____________。(2分)
5.根据选文填空,体会作者是如何写春节的热闹场景的。(7分)
6.初一这天,为什么分类写不同人群的活动,又重点写了小孩子逛庙会的场景?(2分)
(二)唇颊留香端午节(14分)
梁红星
老家的堂屋旁,有一池水塘,因其形状呈三角形,村里的人便叫它“三尖塘”。不知道“三尖塘”的中央何时隆起了一个小土堆,不知道小土堆何时变得越来越大,也不知道土堆上何时就长满了芦苇。收完麦,打完场,父老乡亲们刚坐下来喘了口气,端午节便到来了。
记忆中,到了端午节家家都要选苇叶包粽子。天一亮,便有女人拿着镰刀或剪子在“三尖塘”里选苇叶,然后在水塘里涮洗干净后,拿回家准备包粽子。从“三尖塘”里采下的芦苇叶子属于纯绿色、纯天然的,叶片宽宽大大,那沾着雨带着露的苇叶,青碧碧油亮亮,带着浓浓的清香,不等包上糯米,似乎就嗅到了粽子的甜香。
经过一宵浸泡的糯米,放入红糖或蜜枣,裹上青翠嫩绿的苇叶后,便像穿上了一件春的衣衫。包裹好的粽子放进锅里一蒸,不一会儿,那醉人的糯米香和着苇叶的清香味,便随着蒸汽溢满厨房,直馋得孩子们不等粽子出锅就嚷嚷着要吃。其实,嚷嚷也是白嚷嚷,不但不能很快吃上,反倒是会挨上妈妈轻轻的一巴掌。因为没有蒸熟的粽子,吃了会胀肚子。再说啦,大人们还都在地里忙着干活呐,哪能先让孩子们吃呐?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如今,离开老家已有三十多年了。居住在城里,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宝的、有鸡蛋的、有腊肉的……但我(必然 依然)会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芦苇,想起那青青地 (冒着 泛着)油光的苇叶和妈妈亲手包制的粽子,那种端午节的味道时常在唇齿间(萦绕 环绕)。
1.用“\”画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3分)
2.第1自然段写“三尖塘”的作用是(1分)( )
A.说明作者对家乡“三尖塘”的印象深刻。
B.为下文写选苇叶包粽子做铺垫(埋伏笔)。
3.作者回忆老家的端午节,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节日里“__________”这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来写。其中,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孩子们的________,也写出了大人们的________。(2分)
5.下列对题目“唇颊留香端午节”中“唇颊留香”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老家的粽子给“我”留下深刻记忆。
B.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
C.只有家乡的粽子最美味。
6.端午节期间,学校决定组织各班开展一次宣传民俗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六、快乐习作。(30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历久弥新,中华民俗丰富多彩:热闹祥和的春节,悬灯结彩的元宵节,龙舟竞渡的端午节,望月思亲的中秋节……传统的节日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请回忆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以“家乡的________节”(“春节”除外)为题作文,把家乡的风俗推荐给朋友们。
要求:①写清楚风俗的主要特点及你对它的感受;②重点突出;③最好写出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答案
一、1.B 点拨:A.炽chì;C.观ɡuàn;D.杼zhù,札zhá。
2.高醋 腊八蒜 饺子 搅拌 浓稠 褐色
3.C 点拨:“更胜一筹”的“更”是“更加”的意思。
二、1.C 点拨:A.章,花纹;B.春城,指春天的京城;D.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2.心 心 哄 歌 面 广 九牛-毛 独出心裁 地广人稀 随心所欲
3.D 点拨:“奈何”不带有“京味儿”。
三、1.蜡烛上的火光欢快地舞蹈着。
2.北京的春节真是热闹非凡呀!(或:北京的春节真是十分热闹呀!)
3.广场上音乐喷泉喷出的水花千姿百态:有时像绽放的菊花,秀美极了;有时像打开的小扇子,可漂亮了;有时像一群蝴蝶展开翅膀在翩翩起舞,非常美丽;有时又像仙女散花,十分好看。
四、1.舒庆春 人民艺术家 时间 除夕、初一、元宵节
2.等粥 喝粥 等粥
3.皎皎河汉汝 春城无处不飞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4.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五、(一)1.B
2.时间 热闹 休息
3.除夕真热闹。
4.过渡 承上启下
5.
6.因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活动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点,而孩子们的活动最有意思,最能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1.必然 冒着 环绕
2.B
3.吃粽子
端午节那天人们选苇叶包粽子的经过
包粽子、蒸粽子、蒸“糖三角”、煮咸鸭蛋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4.贪吃 辛苦
5.AB
6.品味鲜香粽子,感悟端午文化。
六、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