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提升试卷
语文试题
试卷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①中国戏剧创作的繁荣同古希腊悲剧的繁荣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在古希腊悲剧走向繁荣的时候,人还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还在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还是一种主要的对立形式。古希腊的戏剧家是西方最早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决定了此后西方人对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的基本理解形式和接受形式。
②人的悲剧不仅仅是由于人的道德品质造成的,也不仅仅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同时还因为人无法从根本上超越自己而造成的。在人之外还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人的存在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③而到了中国戏剧走向繁荣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把人从自然当中绝对地分离开来,人与神的关系已经不是主要的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地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于人的过错、个人的过错造成的。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神魔鬼怪也只是世间善恶真假美丑各种不同力量的外部助力,而不具有自我的独立性。
④西方悲剧美学中的悲剧,都是贵族性的,这种贵族性具体表现在两种相蝉联的戏剧冲突形式中,一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一是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冲突。这两种冲突形式都体现着当时贵族阶级作为人类、人类社会的代表的资格,体现着他们的高贵性。中国古代的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是面向普通的社会群众的。他们不是社会的主宰者,没有制定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力。他们只有在这已经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规范中,才能建立起正常的社会联系,才能保障自我生活的安定,才能对自我的命运有起码的主动性。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中国古代戏剧的平民性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戏剧冲突中,这种基本冲突不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也不是个人和社会的冲突,而是道德与非道德的戏剧冲突。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而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前者没有力量而有道德,后者没有道德而有力量。这种有力量的强者与无力量的弱者之间的冲突有各种具体形式,如政治关系中的得势者与失势者,平民关系中的强者与老实人。
⑤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从平民戏剧和道德戏剧的意义上,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却已经构成了。尽管它的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
⑥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悲剧从总体而言,不同于西方悲剧,但它同样是一种可能的悲剧形式。立于道德的立场反抗不道德的人及其不道德的行为,同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冲突形式。这种冲突形式在西方戏剧中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悲剧形式发展起来,而中国古代戏剧则突出发展了这种形式的悲剧。像《窦娥冤》《赵氏孤儿》,其悲剧主人公为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挣扎,这种力量获得了充分、集中的表现,因而它们具有更强烈的悲剧精神,呈现着悲情悲剧向崇高悲剧的转化形态,但他们的指向目标到底是局部的、具体的、有限的,没有普罗米修斯反抗专制暴政的崇高理想,也没有精卫填海的博大精神,他们的挣扎和反抗仅仅关系到自己的命运或当下的事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他们渴望的是社会的公平,不是社会的发展;他们要求的是个人生活命运的平静,而不是人类命运的改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是相对薄弱的。它们仍然主要停留在悲情悲剧的总体美学范畴。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中国戏剧与古希腊戏剧繁荣的不同文化背景时,人是否将自我与自然绝对分离,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B.因为中国人已经把人从自然中绝对地分离开来,所以在中国戏剧中人与神的关系从来不是主要关系。
C.当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平静、幸福的生活时,他的悲剧就已经构成。
D.西方戏剧中所没有的道德与不道德的冲突,恰恰是中国古代戏剧突出发展的一种悲剧冲突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悲剧延续了古希腊悲剧传统,主要是以人性与神性的对抗来表现超越个体命运的崇高理想。
B.哈姆莱特的悲剧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人类无法超越的巨大的未知力量。
C.中西方悲剧冲突中的强者是有力量的人,他们之所以反抗道德束缚,是因为道德保护限制了他们力量的发挥。
D.戏剧是否具有悲剧性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判断:一是悲剧主人公是否反抗悲剧命运,二是观众是否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不属于崇高悲剧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俄狄浦斯王》
C.《长生殿》 D.《茶馆》
4.请联系文章内容,以《窦娥冤》《哈姆莱特》为例,从平民性和贵族性、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中西悲剧的区别。(4分)
5.下面这段文字是命题老师编辑阅读文本时漏掉的,请根据本文论证思路,说说这段文字应放在哪一段后面?为什么?(6分)
所以,在中国古代悲剧中,还常常出现一个悲剧主人公的拯救者。这个拯救者有时是另一种状态下的悲剧主人公自己(如成为厉鬼的报复者,这个厉鬼已经不是弱者),有时是主人公之外的另一个或几个人。在中国古代戏剧中,这个拯救者既不是戏剧中的悲剧主人公,也不是悲剧制造者,而是一个正剧人物。他应是一个强者,一个有力量惩罚悲剧制造者的人,但他则是道德的,同情和支持悲剧主人公的人物。他常常以主要人物的身份出现在戏剧中,所以中国古代的悲剧常常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那种纯粹的悲剧。
应放在第 段后面
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的哲学命题相合。
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
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
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8.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9.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失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准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节选自《明史·汤显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B.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C.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D.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由汉武帝首创,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一般叫改元,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一般称为建元。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沿用之。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继之,稍有不同。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等。
D.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古代任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本文的黜、夺、罢与致仕、致事、致政等表示免官:乞骸骨、乞归等表示辞官退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显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名气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C.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D.汤显祖志气刚正不阿,与他交好的李化龙等人后皆显赫有建树,唯独显祖失意潦倒,直至终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
(2)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
14.史家之所以在《明史》中为汤显祖立传,这主要归功于他有“立言”的不朽之举。本文中汤显祖列举了申时行的哪些罪状?(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越调)柳营曲·叹世 马谦斋
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
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起风波。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调”是宫调,“柳营曲”是曲牌,“叹世”是题目。本首小令叙议结合,风格冷峭。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人生历程,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B.诗人隐去个人仕途的具体经历,抓住“青镜摩挲”这一细节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C.“忙忙的”“急急的”运用叠词,描写出了一种紧促急切的心情,用语通俗又富有形象感。
D.“风波”一词运用借代交代“逃”“隐”的缘由,含蓄表现出官场的险恶难测,令人深思。
16.从这首元曲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元曲句子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在饮食上不要追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也不要追求安乐,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之人。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形。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中的内容虽然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___________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___________,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___________,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著作等身 不以为然 无边无际
B.功成名就 不屑一顾 无边无际
C.著作等身 不屑一顾 不着边际
D.功成名就 不以为然 不着边际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较哪个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加以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随着全球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正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到底是什么破坏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要想回答这一问题, ①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包括固定与释放两个阶段: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② ;然后在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返回到大气中,完成了碳的释放。近年来,人类社会工业化迅速发展,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大气吸收的极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这直接破坏了地球的碳循环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英)赫胥黎
(2)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
——(法)帕斯卡尔
上面的名言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绝密★启用前
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提升试卷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中国人已经把人从自然中绝对地分离开来,所以……从来不是主要关系”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而到了中国戏剧走向繁荣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把人从自然当中绝对地分离开来,人与神的关系已经不是主要的关系”,文中强调的是“走向繁荣”时“已经不是”,并非“从来不是”。C.“当一个……他的悲剧就已经构成”错误,第五段说的是“从平民戏剧和道德戏剧的意义上,……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却已经构成了”,选项缺少前提条件“从平民戏剧和道德戏剧的意义上”。D.“西方戏剧中所没有的道德与不道德的冲突”错误,由第六段中“这种冲突形式在西方戏剧中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悲剧形式发展起来”可知,“道德与不道德的冲突”仅仅是没有得到独立发展,而不是不存在这种冲突形式。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中西方悲剧冲突中的强者是……”错误,虽然中西方悲剧中都有“强者”,但内涵完全不同。西方的强者具有贵族性,他们的力量表现在对神性和社会意识的对抗,是进取型的。中国戏剧中的强者是欺凌弱者的形象,是悲剧制造者。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理解崇高悲剧的概念,即第四段“一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一是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冲突”;然后理解平民悲剧的概念,即“中国古代戏剧的平民性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戏剧冲突中,这种基本冲突不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也不是个人和社会的冲突,而是道德与非道德的戏剧冲突”。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是崇高悲剧。B. 《俄狄浦斯王》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是崇高悲剧。D.《茶馆》是人的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崇高悲剧。C.《长生殿》是是爱情传奇剧,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不是崇高悲剧。
4.(示例一)从平民性和贵族性角度
中国古代悲剧面向普通群众(弱者),是有道德的弱者与非道德的强者之间的冲突。如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县令之间的冲突。
西方悲剧以贵族阶级作为人类、人类社会的代表资格,是强者和强者之间的冲突。如哈姆莱特王子和他的叔父新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示例二)从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角度
中国古代悲剧属于悲情悲剧,悲剧主人公仅关注自己命运和当下事件,他们渴望社会公平,要求个人生活命运的平静。如窦娥三桩誓愿只是为证明自己的清白。
西方悲剧属于崇高悲剧,悲剧主人公往往站在人性的高度。如哈姆莱特复仇过程中的迟疑、拖延,表现出人的矛盾性和人文主义者的软弱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考生需要先到文中找到有关平民性和贵族性、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各自的特点,然后结合《窦娥冤》《哈姆莱特》的内容分析中西悲剧的区别。
如平民性和贵族性,在文章第四段。中国古代悲剧是平民性的,如文中所说“是面向普通的社会群众的。他们不是社会的主宰者,……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是道德与非道德的戏剧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前者没有力量而有道德,后者没有道德而有力量。这种有力量的强者与无力量的弱者之间的冲突有各种具体形式,如政治关系中的得势者与失势者,平民关系中的强者与老实人”,由此可知,中国悲剧的冲突是有道德的弱者和非道德的强者之间的冲突。结合《窦娥冤》来看,孝顺刚烈的窦娥是有道德的弱者,张驴儿父子以及县令都是非道德的强者。
西方悲剧是贵族性的,如文中所说“一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一是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冲突。这两种冲突形式都体现着当时贵族阶级作为人类、人类社会的代表的资格,体现着他们的高贵性……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由此可知,西方悲剧是强者和强者之间的冲突,结合《哈姆莱特》来看,冲突的双方是哈姆莱特和他的叔父,这二者都是强者。
再看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主要在第六段。中国古代悲剧属于悲情悲剧,如文中所说“其悲剧主人公为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挣扎”“他们的指向目标到底是局部的、具体的、有限的……他们的挣扎和反抗仅仅关系到自己的命运或当下的事件,……他们渴望的是社会的公平……;他们要求的是个人生活命运的平静……”,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悲剧的主人公关注的是自己的命运和当下的事件,他们渴望的是社会的公平,要求的是个人生活的平静。结合《窦娥冤》来看,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都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西方悲剧是崇高悲剧,如文中所说“普罗米修斯反抗专制暴政的崇高理想……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社会的发展……人类命运的改善”,由此可知,崇高悲剧的主人公是站在人性的高度。结合《哈姆莱特》来看,主人公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的犹豫迟疑展现的是人性的矛盾以及人文主义者的软弱,展现的是人性的弱点。
5.应放在第④段后面
理由:①被删文字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悲剧常借助有道德的强者(正剧人物)来解决戏剧冲突。
②第四段从戏剧冲突的两面说明中西悲剧的区别,与被删文字中“解决戏剧冲突”的意思更紧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把握所给这段文字的意思,然后分析文章的思路,这样才能确定其所属的段落。
由“所以,在中国古代悲剧中,还常常出现一个悲剧主人公的拯救者……所以中国古代的悲剧常常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那种纯粹的悲剧”可知,这段文字是说中国古代悲剧会借助有道德的强者来解决戏剧的冲突,所以中国古代的悲剧又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纯粹的悲剧;而且“所以中国古代的悲剧常常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那种纯粹的悲剧”表明这是将中西方悲剧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
然后分析文章的思路。第四段从戏剧冲突的两面说明中西悲剧的区别,与被删文字中“解决戏剧冲突”的意思更紧密。
文章前三段是从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方面分析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区别;第四段是从西方悲剧的贵族性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性角度方面分析二者的区别,而贵族性和平民性是表现在戏剧的冲突中,这一段文字先谈西方悲剧贵族性的冲突,然后谈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性冲突;第五、六两段从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方面分析中西方悲剧的区别。由此可知,应该放在第四段的后面。陈述理由的时候可以结合这段文字和第四段文字的内容来展现二者的紧密联系。
6.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分析错误。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说不定更加值得”,所以说“它也不坏”;“这点也难比较出来”是因为“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两种判断各有理由,各有逻辑,并不“草率”。
7.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用了比喻的手法”分析错误。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把抽象的东西寄托在实在的物体上,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而非比喻。
8.诗人不能“重返旧地”。因为诗人是“一名过客”,可能不再回来;而“我提起此事总要伴―声叹息”也表明这一选择的不可重复。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思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结合全诗表达的中心,厘清提问部分与整首诗的关系;其次,要厘清设问点与前后诗意上的联系。上文的“过客”与下文的“叹息”都暗示了诗人不能“重返旧地”。
9.因为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对已选择的不满,才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诗人这样写,实则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逻辑,那就是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更令人向往和怀恋的。然后分析这样写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即为诗歌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敢恣睢”说的是“锡爵”,中间不能断开;“故”一般用于句子开头,前面应当断开,排除AB;“益贪戾”说的是“时行”,中间不能断开;“并斥”的目的是“谢天下”,中间不能断开;“甫两月”是时间状语,宜单独断开,排除D。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致仕、致事、致政等表示免官”错。致仕、致事、致政是表示辞官退休。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错,原文是“显祖上言曰……帝怒,谪徐闻典史”,应是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
13.(1)谏官难道都是才德不好的吗?是皇帝施行赏罚的权力暗中被辅臣窃取,所以谏官拥护和反对的态度,也被悄悄地改变。
(2)请求圣上立即斥责杨文举、胡汝宁,特此诏告其他辅政大臣,反省、悔改过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肖:才能,才德;柄:权力;潜:暗中;向背:拥护和反对。(2)乞,请求;诫谕,诏告;省愆,反省、悔改。
14.①申时行嘱托杨巍弹劾揭发考场舞弊的御史丁此吕;②申时行暗示同官许国把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的御史万国钦贬谪到很远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题目是:本文中汤显祖列举了申时行的哪些罪状?
首先找到汤显祖举报申时行的那段话,分层概括。“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可概括出“申时行嘱托杨巍弹劾揭发考场舞弊的御史丁此吕”;“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可概括出“申时行暗示同官许国把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的御史万国钦贬谪到很远的地方”。
【参考译文】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年轻的时候擅长写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张居正想让自己的孩子科举中选,于是搜寻天下有名气的学士和他的儿子一同学习准备科考。听说汤显祖和沈懋学的名气很大,于是让他的孩子去邀请来。汤显祖推辞不去,懋学于是和张居正的儿子一起读书治学,一同科考中选。汤显祖到万历十一年才考取了进士。被授予南京太常博士的官职,升任礼部主事。
万历十八年,皇帝因为日蚀星变上预测出灾祸而严责谏官欺骗蒙蔽圣上,并罚停止俸禄一年。汤显祖上言说:“谏官难道都是才德不好的吗?是皇帝施行赏罚的权力暗中被辅臣窃取,所以谏官拥护和反对的态度,也被悄悄地改变。御史丁此吕首先揭发考场舞弊,申时行嘱托杨巍弹劾罢免了他。御史万国钦极力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申时行又暗示同官许国把他贬谪到很远的地方。一旦言论冒犯,(京官)没有不被外放出任地方官的。于是那些无耻之人,只知道自己与那些主持政事的人勾结。所得到的爵位俸禄,也只认为是主持政事的人给的,就算以后家身名气不在,但是如今也一定已经大富大贵了。给事中杨文举奉皇上旨意治理荒废的政事,却沿途征收贿赂数目巨大。到达杭州,每天在西湖设宴,在诉讼案件、荐举人才方面受贿来掠取优厚的利益。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也不过是权贵人家的鹰犬,因为是他们的亲信,才得以随意被任用,陛下方才责备谏官欺骗蒙蔽,然而辅臣们更是放任欺骗蒙蔽:如果现在不治理的话,我认为陛下会有四点可惜之处:朝廷用官爵厚禄培养有用的人,如今却只是为那些权贵培养门生,这是官爵厚禄的可惜之处;大臣们随风一边倒向他们,不识廉耻,这是人才的可惜之处;辅政大臣不违背先例给予人富贵,人不被施以恩惠,这是既定的法令的可惜之处。陛下治理天下二十年,前十年的政事,张居正强硬并且私欲多,与有权势的亲朋私交聚结在一起,喧扰不宁,轻狂地败坏朝政;后十年的政事,申时行软弱而私欲多,也是与有权势的亲明私交聚结在一起,疯狂地破坏朝政。使大臣倒向他们跟从他们,败坏了朝政。这些是圣上改事的可惜之处。请求圣上立即斥责杨文举、胡汝宁,特此诏告其他辅政大臣,反省、悔改过失。”皇上大怒,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后来又逐渐升为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到京师报告治政情况,递交引罪自责的辞呈而回乡。第二年又考察官吏,主事者讨论罢免他。李维祯担任监司,极力争取没能保住,最终削夺了他的官籍。汤显祖返家居住了二十年后去世。
汤显祖志气刚正不阿,与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交好。他们三人后来都通达显赫而且建立了功绩,但是显祖却失意潦倒直到终老。三才在淮水之上督管漕运,派人送信接他来,汤显祖谢绝不去。
汤显祖献上谏言的第二年,福建佥事李琯带着表章到京都进呈,列举申时行的十条罪行,言语冒犯了王锡爵。说只因王锡爵敢暴戾狂妄任意胡为,所以申时行就更加贪婪跋扈。请一并罢斥以谢罪天下。皇帝大怒,削去他的官籍。过了两个月,申时行也被罢免。
15.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古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风波’一词运用借代交代‘逃’‘隐’的缘由”分析错误,运用的手法是“借喻”手法,不是“借代”。
16.诗人的形象:①胸怀抱负,积极进取,渴求建功立业。“手自搓,剑频磨”写出诗人青年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有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的抱负;②壮志销残,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诗人揽镜自照已是两鬓斑白,纵有廉颇、萧何的才华也不得赏识;③选择远离官场,归隐山林。“逃”“隐”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意,表达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愤懑不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首元曲中,起首两句“手自搓,剑频磨”写诗人青年时期摩拳擦掌,频磨剑锋,跃跃欲试,希望以后能出人头地,塑造了诗人早年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昂扬形象。再加上“古来丈夫天下多”,自许男儿、不甘人后的气概更是呼之欲出。紧接着“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三句写现实情状,自己求仕未遂,到头来却落得抚摸铜镜,叹息白发如雪、岁月蹉跎,潦倒困顿在穷街陋室,刻画了一个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的人物形象。“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又说自己有廉颇一般的威名却无人赏识,有如萧何一样的博学却不得任用,以廉颇和萧何的典故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刻画一个壮志难酬的人物形象。“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写天下莘莘才士们,都争先恐后地逃往了海滨,归隐了山林。“逃”“隐”写出一个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不满,渴望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人物形象。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需要注意的字,如“焉”“赢”“景”“指”“迩”“见”等。
18.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此处用来形容后面的美国诗人的名气大,故选“功成名就”。不屑一顾:非常轻视,连看一眼都不值得。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处用来形容其他诗人对这本诗集的轻视,故选“不屑一顾”。无边无际:指没有边际,极其广阔,没有界限,侧重表示广大,浩瀚或精深。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此处形容黑暗的广阔,故选“无边无际”。
19.比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惠特曼极度绝望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形象地比作“寒冬的北风”,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不仅不认可,反而冷嘲热讽的程度之重;“顿时冻成了冰块”说明惠特曼绝望至极。
20.原句更好。原句先是用递进的排比句式表达出了希望的语气,再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强烈;改后的句子成了一般句式,表达感情不如原句效果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当中“给你……,给你……,给你……”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排比能够增强气势,并且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更能表达出希望的语气。并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运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更加强烈。而改写后的句子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没有原句强烈。
21.①必须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 ②实现(完成)了碳的固定
【解析】第一空由前句“要想”一词可得后句要用“不得不”“必须”,这样逻辑才严密。根据下文介绍的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可得“必须了解……过程”;第二空由上文内容和下文句式可得“完成了碳的固定”。
22.①全球碳排放量迅速增长 ②出现了界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 ③这种变化正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存 (5分。一点1.5分,两点3分,三点5分)
【解析】本题应注意句子的逻辑顺序:碳排放量增长→气候变化→影响人类。
23.【审题】关键句:“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我的灵魂”,这两句话分别是两则材料的立意点所在,前一句扣住“开拓”,即是鼓励探索、开掘、努力;后一句扣住“灵魂”,即是提出在探索的过程中应具备的道德境界。
材料目标: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时代使命,肯定了探索与开拓的积极意义,在探索的作用与价值的问题上,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材料一共两句话,第(1)句中的“小岛”指的是已知的有限世界,“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指的是广阔无垠的未知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我们未知的神秘世界,永远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身处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要继续开拓;身处茫茫人海科技发达的社会中,更要勇于开拓。因为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这也就是说,要想成功,先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开拓、努力。
第(2)句中说“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这是说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要重视“灵魂”,不忘初心,不慕荣利,保持谦虚自省的态度,不能好大喜功、沾沾自喜,始终要保持一个探索者应有的本心与境界。
第(1)句是对探索精神的肯定,第(2)句是对探索过程中所需品质的要求,写作时,要联系材料,既要鼓励开拓进取、探索奋斗的精神,还要进一步分析在探索中如何保持谦虚自省、不言放弃的品质。
【立意】
1.积极探索,努力开拓;
2.敢于突破,奋力开创;
3.谦逊内省,不忘初心;
4.不言放弃,勇于追求。
【例文】
探索成功的背后
“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赫胥黎如是说。的确,面对我们未知的神秘世界,永远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
记得冰心早期的一首诗吟: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殊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又记起步步高的广告词: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平心静气深思,这诗这歌唱出了探索的真谛,道出了探索者的心声。是的,古往今来,圣者贤人们的创业足迹,无不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有拼搏就有胜利,有探索就有成功。苹果落地,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引起牛顿深深的思考、忘我的推论,最终发现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正常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为此,他默默无闻,潜修静思,终于创立了佛教。徐霞客踏遍青山成大道;苏轼夜访石钟山;《红楼梦》“字字看来都是血”……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学会用火,从草栖穴居到住进高楼大厦,从二牛抬扛到科学种田,从七十二徒弟到莘莘学子满堂,从马车到汽车、轮船、飞机……这一次次的探索,让我们告别愚昧落后,走进新时代。
在探索中,我们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科考并遨游;在网上聊天,天涯犹在咫尺;去海底观光,梦寐变现实。在探索中,我们破译DNA成分与排列,解读多种遗传密码;攻克困扰人类的顽疾——老年痴呆症;克隆羊、猪的诞生,宣告人类返老还童不再是幻想。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约4500万年前的类人猿的化石,找到了失落在埃及的港口城市,知晓埋葬136年的沉船之谜。塔里木河科考,发现小河墓地遗址,解读上个世纪八十年的“大耳朵”之谜、一百年之久的“游移湖”之惑……探索永无止境,探索将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发达和幸福。当然,鲜花与荆棘同在,失败与成功为伴。探索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巴尔扎克说:“失败是人生的老师。”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屡仆屡起。”对有志者来说,失败只是一笔财富。在探索中,孔圣人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屈原遭中伤被楚怀王放逐,左丘明双目失明……作家严文井六次高考落榜并不气馁,华罗庚交不起学费辍学并未失志,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大气层时发生爆炸,也未阻止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中的困难和失败只会使我们的脚步更坚实更沉稳。
探索没有停止,人类进步也不会终止。记得曾经有位伟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具备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生的大脑,一个是从书本中得到的头脑,还有一个,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中得到的头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中人们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勤于探索,人类事事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探索吧,青年人!让奋进的足迹化合成创造的交响乐,让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时代的锦绣。竞争与繁荣召唤新的飞跃,机遇与挑战激发新的追求。让我们把耕耘的铧犁插入共和国辽阔的地壤,建设一个文明吉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