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二)
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
你们怎样才能知道这张碟片中是乐曲还是歌曲?
1.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
自主探究
1.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学会耳朵有哪些结构。
2.这些结构有哪些功能?
1.耳的结构与功能
耳与听觉
耳廓
外耳道
外耳
位听
神经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内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锤骨
砧骨
镫骨
听小骨
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送声波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产生振动
咽鼓管通到咽部
传导振动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内有听觉感受器
2.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 )→ →(鼓膜)→ ( )→( )→( ) →
(含有听觉感受器)→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外耳集音、中耳传音 、内耳感音。
耳廓
外耳道
锤骨
砧骨
镫骨
耳蜗
拓展创新
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2.为什么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感受器分布
功能
舌尖和侧缘
感知气味刺激
嗅黏膜
辨别酸、甜、苦、咸
1.嗅觉与味觉
其它感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应的背侧面触觉敏感,敏感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多。
2.触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3.温度觉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方法步骤
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1号 2号 3号
右手感觉
左手感觉
温
冷
冷
温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1~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眼与视觉
耳与
听觉
其他感觉
触觉
温度觉
冷感受器
温感受器
嗅觉
味觉
外耳:耳廓、外耳道——收集、传送声波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传导声波
耳蜗
内耳
前庭和半规管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耳
听觉:
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振动)→ 听小骨 → 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 →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人产生听觉的大致过程是( ) 。
A.声波→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B.声波→鼓膜→外耳道→耳蜗→听觉神经→大脑→听小骨
C.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D.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
2.下列对温度觉主要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和黏膜
B.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
C.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
D.皮肤对“冷”、“温”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一样的
D
3.如图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
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图中接受声波
信息的感受器位于______内;听觉产生
的部位是______。(填数字代号)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位受损,则
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
其目的是为了使______(填数字)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
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这与图中数
字______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⑤
不能
⑥
③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