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 《不求甚解》马南邨
新课导入
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难点)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题目解说
“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作者名片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开浪漫主义的先河。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培根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预习检测
读一读
死抠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ī
huò
kōu
cūn
càn
怡情
统筹
藻饰
狡黠
马南邨
诘难
要诀
蒸馏
劝诫
王粲
滞碍
吹毛求疵
豁然贯通
预习检测
读一读
练达
枝节
涉猎
聪颖
高谈阔论
味同嚼蜡
诸如此类
狂妄自大
开卷有益
liàn
zhī
liè
kuò
jiáo
zhū
wàng
juàn
yǐng
预习检测
多音字
嚼
好
jué
jiáo
hào
hǎo
好读书
读好书
味同嚼蜡
咀嚼
卷
juàn
juǎn
书卷
翻卷
预习检测
词语解释
【怡情】
【傅彩】
【观察】
【文采藻饰】
【学究】
【诘难】
【味同嚼蜡】
使心情愉快。
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问,为难。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预习检测
【滞碍】
【练达】
【要诀】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不通畅。
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重要的诀窍。
读书有好处。
极端的自高自大。
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词语解释
预习检测
成语积累
【高谈阔论】
【吹毛求疵】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不求甚解】
【豁然贯通】
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发表了哪些见解。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
整体感知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了读书这一主题。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的价值
(3)
(2)
(1)
精读细研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的目的
正面论证
读书费时过多
文采藻饰太盛
全凭条文断事
惰
矫
学究
反面论证
精读细研
2.读书与经验有怎样的关系?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么做呢?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关系:
怎么做:
精读细研
3.作者在论述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比喻论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精读细研
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对比论证
精读细研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方法指导
精读细研
作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能够突出事物的对比性,也就是说这种对比,可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X与Y的对比,鲜明、有力地证明了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对比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方法指导
精读细研
1.读书时应注意什么?
读书的注意事项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不可只为寻章摘句,应推敲细思
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强了语势。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精读细研
2.作者提到读书的方法有哪些?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论述的?
读书的方法
选读
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
浏览
精读
摘要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比喻论证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精读细研
1.读书的价值有哪些?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作者是怎样论证读书的价值的?
首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作用,然后归纳出论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接着运用比喻论证,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运动袪除身体百病一样;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作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徜徉于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写作特色
一、多发并用,灵活多样。
3.运用对比说理。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1.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使所说的道理十分鲜明,读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特色
二、脉络井然,语言精练。
全文围绕“谈读书”这个话题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脉络清晰,语言精练,有格言的意味。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文字达到了高度凝练的境界,这最能代表培根随笔的艺术风格。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读书的方法,或浏览,或泛读,或细读,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爱好,读书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每种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认为应该“咀嚼消化”,读得“深”一点儿。对于课外书,我认为可以泛读,增加阅读量,实现“海量阅读”的目标。但不管怎样,读书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广泛涉猎,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课堂小结
感悟二:《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学后感悟
板书设计
谈读书
怡情
傅彩
长才
选读
正确读书 学会用书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浏览
精读
摘要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课外拓展
(1)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课外拓展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2、读一读,古今中外名人如此谈读书:
课外拓展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 , 可能会把你戕(qiāng)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课外拓展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 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
——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 ——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 莉
课外拓展
头悬梁锥刺股(汉朝孙敬、战国苏秦)
囊莹映雪(东晋車胤、孙康)
程门立雪(宋代杨时)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
孔子韦编三绝
鲁迅读书嚼辣椒驱寒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3、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课外拓展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束语
王国维说,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难点)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材料一: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材料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材料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题目解说
“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三、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开浪漫主义的先河。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四、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培根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五、预习检测
1.课后字词(含多音字)。
2.词语解释。
3.成语积累。
六、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发表了哪些见解。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了读书这一主题。
(1)读书的目的。
(2)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3)读书的价值。
七、精读细研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2.读书与经验有怎样的关系?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么做呢?
关系: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怎么做: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作者在论述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比喻论证。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对比论证。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方法指导——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作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能够突出事物的对比性,也就是说这种对比,可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X与Y的对比,鲜明、有力地证明了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 读书时应注意什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1)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不可只为寻章摘句,应推敲细思
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强了语势。
2.作者提到读书的方法有哪些?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论述的?
1.读书的价值有哪些?
(1)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作者是怎样论证读书的价值的?
首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作用,然后归纳出论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接着运用比喻论证,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运动袪除身体百病一样;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作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八、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徜徉于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九、写作特色
(一)、多发并用,灵活多样。
1.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使所说的道理十分鲜明,读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运用对比说理。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二)、脉络井然,语言精练。
全文围绕“谈读书”这个话题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脉络清晰,语言精练,有格言的意味。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文字达到了高度凝练的境界,这最能代表培根随笔的艺术风格。
十、课堂小结
概括主旨: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学后感悟:
感悟一:读书的方法,或浏览,或泛读,或细读,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爱好,读书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每种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认为应该“咀嚼消化”,读得“深”一点儿。对于课外书,我认为可以泛读,增加阅读量,实现“海量阅读”的目标。但不管怎样,读书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广泛涉猎,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感悟二:《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外拓展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1)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读一读,古今中外名人如此谈读书(给出示例)。
3、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头悬梁锥刺股(汉朝孙敬、战国苏秦);囊莹映雪(东晋車胤、孙康);程门立雪(宋代杨时);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孔子韦编三绝;鲁迅读书嚼辣椒驱寒;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结束语:
王国维说,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Q1思考:上述材料可能蕴含本课的什么内容?
答:生命在于永恒不断地创造;
人的价值就在于能思考,能创造;
《创造宣言》里蕴含深邃的思想、强烈的思辨意识、对社会和人生的哲思;
教育者要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教育;……
Q2你猜想本课还讨论了什么内容?(预习检测,含重难点字词成语等)
提示:罗丹、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易经》、《正气歌》、莫扎尔特、慧能、黄梅……
(提供资料链接如下)
1.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罗丹把生命看作最高的艺术境界,只有有生命的雕塑作品才能触动观赏者的内心。
2.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 ,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遗民。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3.菲狄亚斯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古典雕刻家。雅典人。其著名作品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宙斯巨像和巴特农神殿的雅典娜巨像,两者虽然都早已被毁,不过有许多古代复制品传世。古代学者认为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是姿态宁静而高贵,表情肃穆而温雅。对此,后人称为“神明的静穆”。菲狄亚斯塑造的奥林匹亚的宙斯之美不仅使传统的观念益增光辉,而且同神妙的自然也相宜不悖,这正是他崇高艺术的精华。
4.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又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桑西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有《大卫》《创世纪》等。
5.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1] 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6.《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自己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7.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
8.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
据《宋高僧传》等记载,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三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因听人念《金刚经》,得知是黄梅弘忍处传授,于是在龙朔元年(661年,一说咸亨间[670-674])时,赴黄梅参见弘忍,作“行者”,在碓房舂米。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张渐悟,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此句按敦煌本《坛经》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间十六年。仪凤元年(676年,一说垂拱年间[685-688]),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第二年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慧能入京,均辞。圆寂后,受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9.弘忍,俗周,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人。 [1] 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惠能、智诜、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惠能最为出色。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禅师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惠能大师。
二、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假如你要向父母介绍本文,请梳理文中的观点。(包括作者坚持的观点和反驳的观点)
观点:
1.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人(学生)。
2.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3.平凡单调,知识懒惰者之遁词。
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不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6.不做“东山樵夫”,要做有创造之心的教育者,保护和培育学生(树苗)的创造力。
7.呼吁教育者树立创新意识,让创新之神常驻心中,生命不息,创造不止。
反驳:
1.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2.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3.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4.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关系:
反驳中1-5均为并列关系。反驳中的5条总和与观点4是对立关系。观点3和反驳2是对立关系。观点中,1是总起,2-6是分述,7是总结。
独立思考:作者反驳的观点中,运用了驳论法和例证法。作者先提出一种错误的观点,再用相应的反例来驳斥这种观点的错谬之处。请结合具体文段举例谈谈。
三、对比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结合《创造宣言》,谈谈教育者应当如何践行教育?
我的爷爷叶圣陶
叶永和(口述)/ 毛予菲(整理)
……
爷爷建议,在饭堂的电话旁放一块小黑板,让我在接到电话后,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留言给其他人看。爷爷时刻关注着黑板上的各种小字,遇“佳作”一则,还会在饭桌上表扬一句。爷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当然,爷爷也有严厉的时候。有一次,我急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放下碗筷蹦达着离开,不小心“咣”地一声摔了门。爷爷“噌”地起了身,厉声叫住我,“重新关一次门”。结果他越严厉,我就跑得越快,躲到了北屋,不肯出来。爷爷吃完饭,跑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我只能老老实实、轻手轻脚地,又关了一次门。这件事情,我现在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爷爷用另一种方式“宠”着这个小儿子。读高中时,他在作文里发牢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各有各的要求,一天满满当当,根本记不住……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书不想念了,要退学!爷爷看了作文,居然不急不气,说道:“不念就不念了吧。”于是,他给至诚叔叔办了退学手续,连这篇作文都被刊发到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主编)上。“高中肄业”的叔叔,被爷爷送到上海开明书店打杂工,驻守库房,整理杂书。结果,叔叔将库房里的书看了个遍,后来自己也写出不少好作品。
经此一事,辍学便成了我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延续到了孙辈。我大哥三午5岁半时,被送进一家小学的幼稚班,回家常常又哭又闹,想来是受了严师的责备。有一回,这位严师在他的成绩单上批了8个大字:“品学俱劣,屡教不改。”爷爷看了,回敬了8个大字:“不能同意,尚宜善导。”让接送三午的阿姨捎了回去。这位严师看了问她:“他们一家是不是都有神经病?”
后来我们都明白了爷爷的苦心,他绝不是一味地惯着孩子胡闹,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由衷地认为不只有念书才能称得上“教育”。
上世纪50年代,爷爷给小学语文课本创作儿歌。其中有一首《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955年5月9日,他在日记里抄下这首小诗,很“得意”,“意极浅显,而情景不枯燥……”多年后,我们整理他的儿歌,零零总总居然有100多首。这些长长短短的句子,没什么波澜的故事,也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充盈着童趣和情调,流露着温情与暖意。
爷爷还是个观察家,能把植物写得有滋有味。清新淡雅的小短文,从种子发芽,一直写到花朵盛开。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的就有《爬山虎的脚》。“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像叶圣陶那样教与写
红柯
……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教是为了不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不是教书,是教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育不是罚……
教育者应当如何践行教育?
答:
1.创造性地利用生活情境(如电话旁用粉笔在小黑板上记录通话内容)来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2.创新性地看到教育的本质,允许创造性的学习(如小儿子在书库读书自学成才)。
3.看到孩子的天性,包容学生,不懈地积极地创造学生的真善美教学(给幼儿园老师回信)。
4.创造儿歌、小短文,契合儿童天真烂漫的童趣。
5.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值得崇拜的具有真善美的人(学生)。……
四、板书设计
五、随堂练习
1.(必做)积累、整理本文的名人名言和论证材料。
2.(选做)仿照文章“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结合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完成仿写《劳动宣言》。
3.(选做)探讨劳动教育中,如何创新?面对现有的劳动教育活动,是否有质疑和思辨?(共25张PPT)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 《不求甚解》马南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对读书有了新的体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对于读书,作者有什么新的见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重点)
2.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素养)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1.论证的方式:
2.什么叫驳论文?
知识备查
议论文知识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立论和驳论。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知识备查
3.一般论证思路
先摆出对方的论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精读细研
1. 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观点的呢?
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提出了一般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两句话的理解是断章取义的看法,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精读细研
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3.“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好读书”是“不求甚解”的基础,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进而指出,好读书但要想“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陶渊明读书“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会“欣然忘食”。
精读细研
4.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精读细研
5.提倡“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是意味着读书可以马马虎虎?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大失小,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并不意味着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精读细研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既然一次读懂甚至达到会意不容易,那就不妨多读几次。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6.最后作者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精读细研
1.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正面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3)对比论证。
合作探究
学后感悟
合作探究
2.请你结合读书或学习中的例子,谈谈你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板书设计
把握实质
不拘表象
不求甚解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驳论
作分析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言论
结上文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拓展延伸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以及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1.《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论述角度:《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写作方法:《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2.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水天同译《论学问》
3.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与消化者;易言之,书有仅须部分读之者,有仅须涉猎然无须细玩之者,少数书亦有须全读者,而其读则必勤必细,必全神贯注。书甚至可由人代读,读后令作撮要,然此必限于书中之非重要内容,且亦必非重要之书;诚以过滤之书亦犹过滤之水,甚乏味也。
——高健译《说学》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曹明伦译《谈读书》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可分为四类:日常口语体风格、应用文体风格、艺术文体风格和个人的语言风格,各类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词汇、语法、语音和修辞手段等风格要素。
语言风格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难点)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对读书有了新的体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对于读书,作者有什么新的见解。
二、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三、议论文知识
1.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3.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四、整体感知
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五、精读细研
1. 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观点的呢?
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提出了一般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句话断章取义的看法,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2.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3.“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好读书”是“不求甚解”的基础,为下文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进而指出,好读书但要想“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陶渊明读书“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会“欣然忘食”。
4.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5.提倡“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是意味着读书可以马马虎虎?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大失小,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并不意味着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6.最后作者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既然一次读懂的甚至达到会意不容易,不妨多读几次。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六、合作探究
1.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正面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3)对比论证。
2.请你结合读书或学习中的例子,谈谈你对“不求深解”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八、板书设计
九、拓展延伸
(1)《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以及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论述角度:《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写作方法:《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2)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明确: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
(3)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水天同译《论学问》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与消化者;易言之,书有仅须部分读之者,有仅须涉猎然无须细玩之者,少数书亦有须全读者,而其读则必勤必细,必全神贯注。书甚至可由人代读,读后令作撮要,然此必限于书中之非重要内容,且亦必非重要之书;诚以过滤之书亦犹过滤之水,甚乏味也。
——高健译《说学》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曹明伦译《谈读书》
明确: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可分为四类:日常口语体风格、应用文体风格、艺术文体风格和个人的语言风格,各类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词汇、语法、语音和修辞手段等风格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