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6 18:57:19

文档简介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无言之美”。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品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3.思辨拓展,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2.难点: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赏美:
以顾城的《门前》小诗节选导入本课:
门前(节选)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多么美的意境,这种美好的无言之境,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悠闲自得;在李煜的笔下,是“无言独上西楼”的故国之思;在白居易的笔下,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哀怨情愁。
诗人笔下的无言之境,在美学家眼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来学习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二、初读课文知美
(一)夯实基础
1.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
3.字词积累:
4.词语释义: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自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梳理论证思路,并按提示写出对应的内容。
话题导入(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3—6段):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尽意。
分析问题(7—12段):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13段):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引起的三、品读课文审美
1.朱光潜开篇先写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为何不直接说出观点呢?
预设: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想要阐述的无言之美,其内涵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表现言与意关系的语段,探究“无言之美”的意蕴。
预设:作者把“言”“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的特点,与“意”“瞬息万变、缥缈无踪、混整、无限”的特点加以比较,提出了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
四、思辨拓展悟美
1.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之美
2.你认同作者说的“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观点吗?(言之有理即可)
3.为了论述文学的“意蕴之美,作者列举了《论语》和七首古诗为例,是不是有些啰嗦了?(言之有理即可)
4.从上面的诗句中任选一个例子加以品读,在文旁作批注,写下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对比赏析: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河水滚滚地向前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了,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忧伤呀!
预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却写出了孔子对人生世事变化之快的感伤,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比B句表达更简洁,蕴味悠长,值得玩味,这就是文学的“无言之美。”
5.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个方面的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预设: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几个例子,以古诗词为主,简短但意境极其宽广。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又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6.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分组讨论,说说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预设:
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五、鉴赏运用谈美
1.亲爱的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懂得了静下心来,去欣赏无言之美呢?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怎么创造出这种“无言之美”的意境呢?
预设:留白是在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一种艺术手法。
在我们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无言之美”的实现,通常是用“留白”的手法。
留白的创作手法,在现代诗创作中也很常见,比如顾城的这首《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诗歌讲述了一条充满灵性,朦朦胧胧的小巷,小巷的格局虽小,但诗意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表达了顾城虽然伤感绝望,但并没有丧失希望,依然执着寻找人生家园的思想感情。
2.留白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留白的手法也常用在小说中,伟大作家海明威就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海明威以此比喻写作:认为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
他的小说《老人与海》的结尾,就运用了留白的技巧: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听到贾宝玉成亲的消息,连吐了几口血,留下“宝玉,宝玉,你好……”六字遗言就驾鹤西去,让无数红学家为这六字费心劳神,争论不休,至今无解。
获得巨额奖金的世界最短科幻小说, 只有25个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3.小结生活留白:
留白,让诗词有了深远意境;留白,让故事有了无限可能。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适时地运用一下留白的技巧,让文章更有诗意和深意。
留白不光是画作,文学创作等的艺术手法,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给生命留白,就是给生活的美好腾出空间。
六、小结作业品美
1.思维导图小结:
2.布置作业:
(1).作者以古诗文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写1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蕴之美。
(2).请从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意蕴深远的结尾,从“留白”技巧的运用角度赏析其蕴含的“无言之美”。(共40张PPT)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朱光潜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之美
朱光潜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无言之美”。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品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3.思辨拓展,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
读读写写
意蕴 附丽 姑且 笼统 蛾眉 寂寥 谚语 铢两悉称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譬如 颦 暧暧 惟妙惟肖
yùn


lǒng
yàn
xiào

é
liáo


pín
chèn
niān

zhū
ài
成语积累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来。
初读课文知美




学 习任务
品读课文审美
思辨拓展悟美
鉴赏运用谈美

初读课文知美
初读课文知美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初读课文知美
自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梳理论证思路,并按提示写出对应的内容。
层次 段落 内容
话题导入 ( )—( )段 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 ”的话题。
提出问题 ( )—( )段 阐述“ ”和“ ”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
分析问题 7—12段 列举 、 、 和 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 ( )段 归纳出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无言
1
2
3
6
13
音乐
文学
雕塑


绘画

品读课文审美
朱光潜开篇先写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为何不直接说出观点呢?
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品读课文审美
在《无言之美》的未节选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作者认为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探究“言”与“意”的关系。
品读课文审美
阅读表现言与意关系的语段,探究”无言之美“的意蕴。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言不尽意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言不必尽意
品读课文审美

思辨拓展悟美
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举例论证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雕刻的含蓄之美
思辨拓展悟美
思辨探究:你认同作者说的“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观点吗?
对比
绘画的选择性
相 片
和实物两两相称
不会有丝毫错误
图 画
选择理想化材料
画家人格参与其中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绘画的“选择之美”
从文学作品中探究“无言之美”——
1.《论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陶渊明《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3.陶渊明《读<山海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4.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散,江上数青峰。”
5.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7.陶渊明《归园田居》:……
8.杜甫《后出塞》:……
思辨探究:为了论述文学的“意蕴之美,作者列举了《论语》和七首古诗为例,是不是有些啰嗦了?
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举例论证
文学的“意蕴之美”
思辨探究:从上面的诗句中任选一个例子加以品读,在文旁作批注,写下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文学的“意蕴之美”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河水滚滚地向前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了,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忧伤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却写出了孔子对人生世事变化之快的感伤,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比B句表达更简洁,蕴味悠长,值得玩味,这就是文学的“无言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济慈《希腊花瓶歌》
举例论证
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
音乐的“无声之美”
举例论证
含蓄不露
金刚怒目
菩萨低眉
雕刻的“含蓄之美”
举例论证
含蓄不露
雕刻的“含蓄之美”
希腊雕刻家抓住人物“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来雕刻,含而不露,避免了“挣扎呼号”的直露,反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拉奥孔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个方面的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几个例子,以古诗词为主,简短但意境极其宽广。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思辨拓展悟美
如《孤独之旅》,文章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语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思辨拓展悟美
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分组讨论,说说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思辨拓展悟美

鉴赏运用谈美
留白
小巷 顾城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留白是在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一种艺术手法。
《小巷》讲述了一条充满灵性,朦朦胧胧的小巷,小巷的格局虽小,但诗意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表达了顾城虽然伤感绝望,但并没有丧失希望,依然执着寻找人生家园的思想感情。
鉴赏运用谈美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以“冰山”景象比喻写作:
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
鉴赏运用谈美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老人与海》结尾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鉴赏运用谈美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老人与海》结尾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老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竟然失败了,然而老人依然平静。这个结尾,塑造了一个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英勇而又睿智的“硬汉”形象。
鉴赏运用谈美
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听到贾宝玉成亲的消息,连吐了几口血,留下“宝玉,宝玉,你好……”六字遗言就驾鹤西去,让无数红学家为这六字费心劳神,争论不休,至今无解。
鉴赏运用谈美
万般情感,尽在不言中!
获得巨额奖金的世界最短科幻小说, 只有25个字:
鉴赏运用谈美
留白不光是画作、文学创作等的艺术手法,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给生命留白,就是给生活的美好腾出空间。
生活中学会给自己留白,
才能收获更多的美好!
鉴赏运用谈美
思维导图
作业:
鉴赏运用谈美
1.作者以古诗文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写1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蕴之美。
2.请从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意蕴深远的结尾,从“留白”技巧的运用角度赏析其蕴含的“无言之美”。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