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9课
孙鸿
学习目标
1
2
3
掌握戏剧三要素等基本知识。
通过对关键语句潜台词的具体分析来解读剧本的人物形象,
把握“枣儿”背后的象征意义。
感受到时代变迁中情感淡漠的变化,体会到亲情、乡情的珍贵。
文学常识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者
剧本是戏剧表演的文本依据,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是戏剧表演的三要素。
文
体
老人 (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提示情态)
男孩 (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提示动作)
舞台说明
剧本细读
阅读《枣儿》,定位剧本的舞台说明,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处舞台说明,分析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和动作等,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聚焦品读:
(1)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2)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剧本细读
逆向练习:以下两处只有人物对白,没有舞台说明,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台词和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为人物台词设计舞台说明,谈谈你的设计理由,并进行表演展示。
(1)老人 (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2)男孩 ( )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研读枣味
联系现实生活,由剧本《枣儿》延伸到对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的关注,了解“不归”现象,思考它们存在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研读枣味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而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
留守儿童的数量从6102万到902万有以下原因:其一是留守儿童的年龄截止期限。过去的报告是以不满18周岁为口径的统计,而这次的统计口径却是不满16周岁。其二是统计范围上的差异,旧的报告是以父母一方外出即算留守儿童,而新的统计方式却是只有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才算是留守儿童。两相比较,数字大幅度缩水就不足为奇了。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亲属监护。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离异或死亡或无监护能力,由其他亲属监护的儿童。 (百度百科“留守儿童”词条节选)
谢谢您的聆听《枣儿》预习作业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名称 以小见大——看《枣儿》的舞台说明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性作业 (必做) 2022年深圳戏剧节即将开始,戏剧节目的一大两点就是戏剧知识有奖竞答,让我们和小圳一起来夯实戏剧的文体知识,为竞答获奖作准备吧。 戏剧文学,即 ,是戏剧表演的文本依据。 戏剧的三要素是 、 和 ,只有把握了戏剧三要素,我们才能有效地品味剧本。 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讲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 。它会交代剧情发生的 、 ,人物的 ,所需的 、 ,提示人物的 、 等。我们要注意阅读舞台说明。 答案: 剧本 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 说明性文字 时间、地点 服装 道具、布景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戏剧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能力维度:识记、理解。 题目来源:新编
戏剧节的一个节目是中学课本剧演出,桂园中学语文科组选定了独幕剧本《枣儿》,组织学生开展 “同剧异演”的校园戏剧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团队将代表学校参加此次深圳戏剧节。小圳立即组织了一个剧组,报名参加戏剧赛。现在,摆在她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是读剧本,让我们和小圳一起来战胜《枣儿》的生字词难关吧。 nán nán 自语 男孩蹑 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mò rán 口气温和 把个枣儿hú lún 个儿吞下肚了 chóu chú 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答案: 喃喃自语 niè 蓦然 囫囵 踌躇 jǔ jué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生字词掌握程度,通过汉字书写、注音练习来积累常用汉字。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能力维度:识记、理解。 题目来源:新编
小圳想要扮演“老人”这个角色,要在角色竞选中胜出,她需要细致地填写下面这张人物表格,让我们和小圳一起来闯闯这道难关吧。 老人角色卡姓名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职业外貌特征 身世遭遇 性格特征
答案: 无 无 老人(爷爷) 西北农村 老人、儿子枣儿 形如雕塑,脸像熟枣儿一样皱巴巴 小时候:将偷来的枣囫囵吞下,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枣树 抗日时:小日本被一颗枣儿砸中,吓得落荒而逃 灾荒年:老伴儿将仅剩的八十一颗枣让给老人和儿子吃。 现如今:在枣树下等儿回来 (8)孤独,坚守(坚持等待)、渴望亲人陪伴 设计意图:速读剧本,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对关键信息的定位、筛选能力。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能力维度:理解、分析和综合、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小圳成功进入“老人”角色复试环节,因此她再次认真阅读剧本,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角色。复试要求选手选择“老人”角色里最喜欢的一句台词,联系文本谈谈喜欢它的理由,并且从重音的角度设计台词朗读,最后,再为该台词设计舞台说明。 台词: 理由: 朗读设计: 舞台说明:( ) 参考: 台词: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理由:“老人”的这句话表面上在说枣儿味虽甜却皱巴巴,实则暗指自己老迈的处境和被儿子枣儿遗弃(老无所依)的悲苦现状,一语双关,引人深思。 朗读设计:重读“谁”,强调“老人”没有人要,人到老年无人照料,突出“老人”老无所依的孤苦、无助。 舞台说明:(目视远方,眼神茫然,苦笑)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能力,通过剧本台词的品味练习来丰富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感知。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能力维度:理解、分析和综合、鉴赏评价。 题目来源:新编
拓展性作业 (选做) 《枣儿》剧组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团队将代表桂园中学参加深圳戏剧节,小伙伴们高兴极了,现在,她们想制作一张海报来宣传独幕剧《枣儿》,宣传词采用对联形式,要求体现剧本主题,文辞并茂,让我们和小圳一起填写下联吧。 宣传词: 枣儿甜,望爹尝娃娃藏枣 枣儿 , 参考: 枣儿愁,盼儿归老人守树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考察学生对对联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本主题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理解、分析和综合、表达应用。 题目来源:新编《枣儿》第二课时 “读悟写”一体教学作业设计
在《枣儿》一文中,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更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
请同学们以“不归”的人的视角创作一部10分钟的小剧本。
写作提示:
①创作时要注意剧本创作的基本要素,关注人物台词(人物对话、独白)和舞台说明。
②重点突出矛盾冲突的设置,运用今天所学的设置矛盾冲突的方法进行创作。《枣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孙鸿的《枣儿》是独幕话剧小品,其场景只有一幕,便是在“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与本单元的《天下第一楼》相比,《枣儿》出场人物较少,只有老人和男孩两人,剧情相对简单,由二人的对话引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戏剧冲突较为缓和,以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将老人和男孩对于亲人的思念呈现出来,引起了读者对家园的关注。因此,本课教学主要聚焦其中的矛盾冲突。
【学情分析】
《枣儿》位于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过《天下第一楼》《屈原》等课文,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戏剧的手法,对戏剧文体的基础知识和艺术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戏剧中呈现出的矛盾冲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与特定时代、社会的关联,人类的家园之恋与开拓新生活的矛盾,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由于存在时代差异,学生在理解这一矛盾时亦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针对这一教学点进行重点解读。
【教学目标】
从矛盾冲突入手,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分析戏剧人物性格特征,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品味丰富的潜台词,理解“枣儿”背后的象征意义,同时联系时代背景,揭示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
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设置矛盾冲突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及表达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设置矛盾冲突的方式来进行剧本创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以戏剧冲突导入)
有戏剧冲突版《西游记》: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路上,唐僧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为徒弟,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 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无戏剧冲突版《西游记》: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取经途中救了一个猴子,猴子得知他要往西天取经,便 说:“西天取经又有何难,俺老孙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于是,一个筋斗便将唐僧带到西天,取得真经后又一个筋斗将他带回……全剧终。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导入,对比阅读有
戏剧冲突和无戏剧冲突的两个版本的《西游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而且学生在对比阅读时,自然而然便能发现矛盾冲突不仅有利于分析人物形象,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重要性。
环节二:品读剧本,分析矛盾冲突
主问题设计:模仿剧中人物的语气朗读,并找出本文有哪些矛盾冲突?冲突的双方是谁?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看出老人和男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枣儿》中主要矛盾冲突有:
①老人等待与儿子不归。是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冲突,老人思念儿子,但儿子一直不回家。
②男孩期盼与父亲冷落。男孩与父亲之间的冲突,体现为男孩思念父亲,但父亲在城里组建新家庭,不会回来。
③男孩走与老人留。老人内心孤独,希望男孩留下来陪伴他,而男孩却期盼爸爸,一心只想回家,文中多次出现这一情节表现了他们的心理矛盾。
人物形象分析:老人是老一辈农民形象:慈祥善良、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小辈;劳作一生,留守家园,苦苦思念儿子,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男孩是新生一代的形象:思念父亲,亲近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他渴盼父亲,渴盼巧克力,是时代变化的特征。
突破方法:细读文本,圈画勾注,引导学生从剧本的舞台说明、人物对白和标点符号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将三对矛盾焦点的双方剖开,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潜台词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而在分析戏剧人物形象时,应该将人物放在冲突中进行分析,在矛盾冲突中,将矛盾焦点的双方剖开,仔细揣摩人物的台词,探究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
环节三:品读意象,上升主题
引导1:分析讨论“枣儿”和“巧克力”的矛盾冲突,读懂二者蕴藏的象征意义。
引导2:补充《枣儿》创作的社会背景,学生感受“闯世界”与“恋家园”的矛盾,探究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
引导3:补充名家观点,让学生感受“闯世界”与“恋家园”的矛盾,激发认知冲突。
明确:“枣儿”代表传统事物,是亲情的象征,是乡土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而“巧克力”代表着新事物,是时髦的象征,是城市的象征,也是现代生活的象征。时代变迁,有些人向往新兴的城市生活,于是离开故园;而有些人留恋传统,所以矛盾冲突就产生了。
老人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而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选择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向往新兴的城市生活。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变革中新一代人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的变化。
设计意图:《枣儿》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枣儿”与“巧克力”所代表的正是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两种生活的缩影。《枣儿》将社会变革下的“精神家园”话题通过戏剧冲突并借助舞台语言展现在观众眼前,在探究“枣儿”和“巧克力”中感受到“留守”与“空巢”的矛盾,在“精神家园”的失落中呼唤精神的回归。因此,在解读剧本,探究背后的象征意义时,一定要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真正走进文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环节四:比读剧本,延伸拓展
引导1:比较《屈原》、《天下第一楼》与《枣儿》中的矛盾冲突,理解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解释作品主题的作用。
剧本 矛盾冲突 矛盾类型 矛盾冲突类型 思想主旨
《枣儿》
《天下第一楼》
引导2:再次品读无戏剧冲突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理解戏剧冲突的作用。
明确:戏剧冲突使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有利于揭示作品主题。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和核心,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引导3:谈写作启示——设置矛盾冲突,让文章更有看头。那如何在文章中写好矛盾冲突呢?
明确:一、制造人物自身性格冲突。以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
为例,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言行污秽,百般嘲讽;范进中举后,他又一百八十度转弯,阿谀奉承,讨好卖乖,极尽献媚。人物的言行态度前后矛盾,将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粗鄙庸俗的市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用心设计人物之间矛盾。如《水浒传》 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智押”与“吴用智取”存在冲突,结果吴用智取成功,杨志的人物性格在冲突中完全呈现出来。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还具体设计了杨志与老总管、虞后及众军士之间的矛盾冲突,把杨志的暴躁、急功近利、精明强干充分展现出来。
三、设置环境冲突刻画人物。有两种方式:(一)反衬式,常用的是用“美”景来表达“乐”情;用“晦”境来抒发“悲”心。如《故乡》开头“萧索的荒村”景物描写就是“我”悲哀心境的写照。(二)冲突式,如《卖炭翁》通过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老翁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来凸显人物的性格。
四、合理运用社会矛盾烘托人物。例如《红楼梦》黛玉香消玉殒这一段,一边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咳嗽、吐血,多么悲凉;一边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作者运用哀与乐的矛盾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黛玉的悲剧气质。
课后练笔:在《枣儿》一文中,通过制造矛盾冲突,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更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请以“不归”的人的视角创作一部10分钟的小剧本,创作时要注意剧本创作的基本要素,关注人物台词,尤其是矛盾冲突的设置。
设计意图:理解矛盾冲突的作用,学会设置矛盾冲突、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写作策略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戏剧是剧本阅读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学生不仅要学会对剧本进行阅读鉴赏,还要将内化的戏剧知识从剧本学习延伸到舞台表演的实际应用。《枣儿》主题内涵丰富,矛盾冲突明显,剧本创作有助于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辩证地看待文本,深化对戏剧文学知识的理解和对主题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辩证思维。(共28张PPT)
孙鸿
枣儿(第二课时)
戏剧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舞台艺术。
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它虽小,但仍具有戏剧作品的三要素:有一个中心事件,有矛盾冲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和核心。
文学常识
版本一: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路 上,唐僧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为徒弟,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 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版本二: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取经途中救了一个猴子,猴子得知他要往西天取经,便 说:“西天取经又有何难,俺老孙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于是,一个筋斗便将唐僧带到西天,取得真经后又一个筋斗将他带回——全剧终。
有无戏剧冲突对电视剧《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影响呢?
有戏剧冲突
无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冲突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的特点。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戏剧的核心和灵魂。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是剧本的一大特点。矛盾冲突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矛盾冲突的表现方式多样,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枣儿》这部剧本有哪些精彩看点呢?矛盾冲突双方是谁,矛盾焦点各是什么呢?(方法提示:关注剧本中老人与男孩的台词及舞台说明,用剧中人物的语气朗读)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矛盾焦点一:老人的等待与儿子的不归
矛盾焦点二:男孩的期盼与父亲的不归
矛盾焦点三:男孩的走与老人的留
请按下暂停键,5分钟后继续学习。
矛盾焦点四:巧克力和枣儿的矛盾
矛盾焦点一:老人的等待与儿子的不归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
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在这个片段中,老人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欣喜,期待
失望,无奈
老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噢?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矛盾焦点二:男孩的期盼与父亲的不归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在这一片段中男孩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急切
失落
盼望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
男孩:……(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矛盾焦点三:男孩的走与老人的留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文中三次出现“男孩要走,老人极力挽留”的片段,思考: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心理矛盾?
老人的孤独
男孩的期盼
从矛盾冲突中感悟老人与男孩的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细读品人物
老人
老一辈的农民形象
慈祥善良、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小辈;
劳作一生,留守家园,苦苦思念儿子,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有希望而又有失落。
他思念父亲,亲近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他渴盼父亲,渴盼巧克力,是时代变化的特征。
男孩
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细读品人物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也来。
老人:不骗我?
男孩:骗人是小狗。
老人:我们拉勾。(伸手与男孩拉勾)
品读剧本·分析矛盾
矛盾焦点四:巧克力和枣儿的矛盾
象征手法
枣儿代表传统事物,是亲情、乡土、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巧克力代表新事物,是时髦、城市、现代生活的象征。
思索矛盾·感悟主题
思考: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青壮年大规模离开家园,去城里打工,闯荡世界,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据统计90年代末期,农村外出从业青年已达1.2亿人,相当于有一半并存青壮年外流,这种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加剧。
“留守”与“空巢”的矛盾
资料链接
思索矛盾·感悟主题
社会变革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曹文轩
“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萦……” ——王鼎钧
“开拓生活”和“家园之恋”——社会矛盾
思索矛盾·感悟主题
比较《枣儿》与《天下第一楼》中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感受枣儿的剧本特点。
比读剧本·延伸拓展
剧本 矛盾冲突 矛盾类型 矛盾激烈程度 思想主旨
《枣儿》
《天下第一楼》
卢孟实振兴福聚德与周围人拆台的矛盾 (一个人干,八个人拆)
老人与男孩对亲人的期盼与现实亲人不归的矛盾
矛盾比较和缓,对亲人的思念,以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呈现出来,呼喊对家园的关注
社会变迁,呼唤精神家园
批判传统文化腐朽的观念、落后思想,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命运浮沉
矛盾冲突激烈,环环相扣
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多重矛盾
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戏剧冲突的作用
人物性格鲜明
丰富作品主题
情节跌宕起伏
1
2
3
戏剧冲突
再次品读无戏剧冲突版的电视剧《西游记》
无戏剧冲突,我们不仅无法感受剧情的精彩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也无法品味师徒四人和取经途中形形色色的妖怪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也不能读出《西游记》的主题:赞颂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对写作有何启示?
设置矛盾冲突,让文章有看头
如何设置矛盾冲突?
一、制造人物自身性格冲突
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
第一次贺喜 第二次贺喜
原因 范进考中了秀才 范进中了举人
贺礼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语言 现世宝 不三不四 贤婿 天上的文曲星
想吃天鹅屁 尖嘴猴腮 贤婿老爷
烂忠厚没用的人
动作 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吃得醉醺醺的,横披了衣服,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腆着肚子去了。 千恩万谢,笑迷迷的去了。
如何设置矛盾冲突?
二、用心设计人物之间矛盾
如:《水浒传》 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
“杨志智押”与“吴用智取”存在冲突;
杨志与老总管、虞后及众军士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何设置矛盾冲突?
三、设置环境冲突刻画人物
(一)反衬式:用“美”景来表达“乐”情;用“晦”境来抒发“悲”心;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如《故乡》开头“萧索的荒村”景物描写就是“我”悲哀心境的写照。
(二)冲突式:
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如何设置矛盾冲突?
四、合理运用社会矛盾烘托人物
例如《红楼梦》黛玉香消玉殒这一段,一边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咳嗽、吐血,多么悲凉;一边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作者运用哀与乐的矛盾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黛玉的悲剧气质。
课后练笔
在《枣儿》一文中,通过制造矛盾冲突,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更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
请同学们以“不归”的人的视角创作一部10分钟的小剧本,创作时要注意剧本创作的基本要素,关注人物台词,尤其是矛盾冲突的设置。
感谢您的聆听!《枣儿》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从舞台说明品尝“枣”味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本 □所属章节:第五单元19课《枣儿》(孙鸿)
录制工具和方法 采用EV录屏软件进行课件录屏教学
设计思路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初中语文教材唯一的戏剧单元,该单元共收录三篇剧本,本课所授的《枣儿》位列最后,因此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戏剧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使这样,在课前学习时,我们仍然要安排一张学习清单,帮助学生温故,同时对即将学习的新课进行自主预习,梳理剧本情节。戏剧的三要素是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单元导读部分《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制定的五个学习策略就建立上述三要素的基础上,因此可见它的重要性。在设计教学时,本课将按照戏剧的文体特征为依据来确定教学内容,选取舞台说明来切入剧本,以小见大,以此来解读剧本的人物形象,探索剧本的主题。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戏剧三要素等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关键语句潜台词的具体分析来解读剧本的人物形象,把握“枣儿”背后的象征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到时代变迁中情感淡漠的变化,体会到亲情、乡情的珍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关键语句潜台词的具体分析来解读剧本的人物形象,把握“枣儿”背后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孙鸿的独幕剧《枣儿》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论证。短短的五页剧本,一段看似简单的情节,两个看似简单的人物,却如同枣儿般耐得住咀嚼,禁得起回味。戏剧三要素是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今天我们就从舞台说明这个小点切入剧本,刚好《枣儿》也是极短小的剧。我们以小来见大,以《枣儿》的舞台说明来解读剧本中老人和男孩的形象,探索剧本的主题——孤独和归依。二、文学常识1、 作者常识: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2、 文体常识:剧本是戏剧表演的文本依据,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是戏剧表演的三要素。“三一律”是戏剧理论之一,指的是剧本创作遵守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性。3、 舞台说明(1)概念梳理:舞台说明即舞台提示,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它会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服装,所需的道具、布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等有一定的作用。(2)关注剧本《枣儿》的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在剧本中以楷体字区分,它包括人物表、舞台场景说明和人物语言说明。人物语言说明提示了人物对白的动作、情态,例如:老人 (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提示情态)男孩 (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提示动作)三、剧本细读1、 阅读《枣儿》,定位剧本的舞台说明,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处舞台说明,分析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和动作等,谈谈它的表达效果。2、 聚焦品读:剧本值得品味的舞台说明很多,老师挑选二处进行课堂精读。(1) 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细读:以上两处发生在剧情开始前和结束后,在幕的开场前和结束时对舞台布景和人物动作、情态等作提示。两处重复出现了“形(状)如雕塑”,从剧本结构来说,前后的文字照应使得剧本开头、结尾宛如重合,形成闭环,剧本结构因此更加严密。从内容层面来考察,重复出现的““形(状)如雕塑”使得该用语得到了强化的效果,剧本前老人一动不动,凝望远处,盼望儿子回来的姿态,宛如雕塑一般,这里“形如雕塑”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坚守,少许四字即尽情地展现了一种有力量的爱,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渴望;“形如雕塑”也可从老人的身形外貌这一角度作理解,老人身体线条宛如雕塑,这种棱角分明的瘦削本身就是一种宣告,是一种对亲情的坚持的无声告白。幕闭时“形(状)如雕塑”的不止有老人,男孩也加入了这无声的静止中,恰合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静止中,对亲情的磅礴的渴望力量在汹涌。(2)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细读:要解读舞台说明,我们首先要读懂人物台词,这是舞台说明建立的基础。老人的这句道白首先向读者呈现了他忧虑的内心,老人担心孩子有了巧克力,就不再喜欢土味的枣儿,有了爸爸,就不再来找他,在这里,巧克力就不再是零食层面上的巧克力,而是具有象征含义,代表着城市的时髦的生活方式,枣儿也不再是仅供食用的红枣,而具备了深层的意味,象征着朴素的乡村生活。有了巧克力,就不需要枣儿了,老人的道白—— “就不会来了”以一种对未来的确凿预言表明了在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中,前者的落败。我们联系剧本整体来看,老人的儿子迟迟未归,显然巧克力胜出,枣儿早被遗忘,这是有先例的,联系舞台说明“(心事重重)”来看,老人的道白不仅流露出他对男孩不会再来找他的担忧,更勾起儿子不再回家的伤心往事。 3、 逆向练习:以下两处只有人物对白,没有舞台说明,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台词和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为人物台词设计舞台说明,谈谈你的设计理由,并进行表演展示。(1) 老人 (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设计:“老人”的这句话表面上在说枣儿味虽甜却皱巴巴,实则暗指自己老迈的处境和被儿子枣儿遗弃(老无所依)的悲苦现状,一语双关,引人深思。因此可将舞台说明设计为(目视远方,眼神茫然,苦笑),以此显示老人苦等儿子回家的无奈和无助,伏笔下文台词“我等儿子回来”。朗读设计上,重读“谁”,强调“老人”没有人要,倾尽父爱养育的孩子枣儿不回来看望老父,爱的无私和无法得到回馈在这里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人到老年却无人照料,以重读“谁”来突出“老人”老无所依的孤苦、无助。(2) 男孩 ( )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设计:老人在树下孤单地等待着儿子归来,儿子迟迟未归,因此枣儿才晒了又晒,“晒了又晒”暗示时间的流逝,老人希望的落空。值得注意的是,“晒了又晒”还写出了老人苦等儿子归来的行为的坚持,“晒了又晒”中的“又”是一次又一次,失望后又重拾起的希望,落空后又再次希望,之所以始终不心灰意冷,而是坚韧地重拾希望,原因无他,只是真正的爱,生来应该是坚韧的,有力量的,“男孩”的道白写出了这种沉默的力量。因此,舞台说明我们可聚焦在老人身上,设计为(见老人动情,眼中有泪),以此显示老人复杂的内心。朗读上,可以设计重读“为啥”,表示男孩对老人行为的不解,这种不被理解的执着正显示出老人行为的孤单,此外,还可以设计重读“又”,强调老人对亲人的思念,强调老人的孤独,更强调爱的坚韧。4、 小结一下:舞台说明是剧本的画龙点睛处,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仔细阅读舞台说明。四、 研读枣味1、 联系现实生活,由剧本《枣儿》延申到对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的关注,了解“不归”现象,思考它们存在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百度百科“留守儿童”词条节选)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而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 2、 小结一下:《枣儿》剧本虽短,却意味深重长远,我们从同样小的舞台说明切入,感知老人和男孩内心对亲情的渴望,求而不得的无助、孤独,和满怀希望的对爱的执着,由剧本两个个体折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现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小小枣儿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反映了剧作家对社会变革的得与失的深刻思索,对社会变迁中人情、人性的迷失的冷峻观照。五、 板书设计枣 儿 结构:反复,闭环 戏剧冲突 舞台场景说明 内容:主题戏剧表演三要素 舞台说明 孤独 人物台词 人物语言说明:老人/男孩内心 执着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