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 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4.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学习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难点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
3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三课时
复习检查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⑴dài màn( ),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⑵jù lǒng( )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⑶ǎo( )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⑷凫( )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 bó )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 hōng )的出了门。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⑴dài màn( ) ⑵jù lǒng( ) ⑶ǎo( )夜
⑷凫( )水 ⑸驳( )回 ⑹一哄( )
2.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3.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4.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二部分二、三、四层,回答问题
6.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7.在课文第11段中,从哪些角度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8.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 为什么
㈡研讨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9.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找出有关双喜的句子)
10.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1.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24-40节)
12.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㈠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 ;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
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4.这段文字是从 、 、 、 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 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 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什么特点?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说明了孩子们 。
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⑴“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⑵“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
4.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又为什么要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练习。
2.以《童年趣事》为题目作文。
参考答案
第三课时
一、1.⑴怠慢⑵聚拢⑶熬⑷fú⑸bó⑹hōng
2.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3.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4.“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二、㈠6.动词:跳、拔、点、磕、架
⑴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⑵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7.嗅觉:(清香)
触觉:(扑面吹来)
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歌吹)
想象:(戏台、渔火)
作用:⑴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⑵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⑶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⑷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8.讨论明确: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㈡9.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7节)(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7节)(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
⑷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26节)(考虑事情周到)
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27节)(考虑事情周到。)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28节)(做事有始有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33节)(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机灵、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思维敏捷、考虑周到,办事果断、自信心强、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好孩子头。
10.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 淳朴、好客、爱惜劳动成果、热 诚的老人。
11.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⑵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⑶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这是应该的。”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12.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很少见到的。
三、㈠1.似乎(料想、依稀) 果然 2.歌吹 3.宛转,悠扬的笛声 4.嗅觉、 听觉、 视觉、 触觉
5.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㈡1.生动形象,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2.侧面描写 能干、机灵 3.⑴朴实⑵大方、热情。4.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 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4.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学习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难点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
3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三课时
复习检查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⑴dài màn( ),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⑵jù lǒng( )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⑶ǎo( )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⑷凫( )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 bó )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 hōng )的出了门。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⑴dài màn( ) ⑵jù lǒng( ) ⑶ǎo( )夜
⑷凫( )水 ⑸驳( )回 ⑹一哄( )
2.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3.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4.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二部分二、三、四层,回答问题
6.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7.在课文第11段中,从哪些角度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8.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 为什么
㈡研讨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9.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找出有关双喜的句子)
10.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1.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24-40节)
12.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㈠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 ;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
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4.这段文字是从 、 、 、 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 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 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什么特点?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说明了孩子们 。
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⑴“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⑵“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
4.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又为什么要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练习。
2.以《童年趣事》为题目作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