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6 11:5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州市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考试科目:历史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晚期,鲁武公嫡出次子姬戏因得到周宣王的赏识和支持而取代其长兄继位为鲁君。十年后,鲁武
公的嫡长孙伯御兴兵杀死姬戏,被鲁人拥立为君。周宣王知道此事后,又出兵“平乱”,改立姬戏的弟弟
为鲁君。据此可知
A.各诸侯国的内政受到周王干涉 B.周宣王的行为破坏了宗法原则
C.西周晚期已出现中央集权趋势 D.周天子通过废立国君强化权威
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西汉赵过“始教民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实可用于质疑
该观点的是
A.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中发现了家养黄牛的骨骼
B.《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C.“牛郎织女”的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
D.春秋时期出现若干与牛耕相关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
3.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但曲,魏晋以来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时人)喜欢劲歌狂舞;宋代之后
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导致吴歌表现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异端思潮的影响 B.人们个性受到了压抑
C.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 D.散曲等艺术形式冲击
4.明代陈铎的《滑稽余韵》写道:“双臀坐不安,两脚登不办。半身入地牢,间口喧荤饭。逢节暂松闲,
折耗要赔还。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这可以用于研究
A.男耕女织经济结构 B.社会上的拜金风气
C.资本主义萌芽 D.统治阶级剥削
5.有学者分析清康熙至宣统年间科举考试的 915 份朱墨卷中履历资料后发现,有 122 名贡生、举人和进
士诞生于“五代之内均无功名”之家,占总数 13.33%的。这说明,清朝科举制度下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门第限制不复存在
C.平民入仕机会有限 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6.在古代雅典,无论是经抽签还是选举任命的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程序并且完成宣誓仪式后,
才能正式管理城邦的事务。虽然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公共职责,但官员候选人必须按照法律
规定接受任职资格审查。这些规定旨在
A.维护城邦政治 B.减少官员数量 C.强化公民权利 D.确立宪法权威
高三历史 第 1页/共 6 页
7.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
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A.专制主义理念 B.小国寡民情结 C.法律至上原则 D.自由主义精神
8.下表是古代罗马的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
A.罗马对外侵略疆域在拓展
C.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贵族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
D.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9.据文献记载,一些西班牙辅军因在阿斯库伦战役中表现突出而被授予罗马公民权;在罗马兵源紧缺时,
自愿加入军团的非罗马人在入伍时即被授予公民权;在偶尔情况下,罗马政府还授予老兵的父母、妻子和
孩子以公民权。这说明罗马
A.对外邦人具有极大吸引力 B.授予公民权具有政治目的
C.对外扩张造成其兵源紧缺 D.不断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
10.1525 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安格亚拉将哥伦布等航海家介绍新大陆的来信汇集成《新大陆 30 年》,此
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出版了数十版,连教皇立奥十世的案头也放着这本书,他常讲给
自己的亲属和同行听。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人文主义传播 B.加强了文明交流互鉴
C.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D.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11.马丁·路德强调:“我们是贫乏的罪人,惟独借着信靠基督,才能在神面前获得称义与救赎,就是说,
基督是我们独一的义。……我们在神面前的义乃是神赦免我们的罪,纯粹出于他的恩典,不用人的任
何过去、现今或是随后之行为、功劳或配得。”材料中马丁·路德
A.倡导建立民主教会 B.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及天主教会权威
C.坚持教会的民族性 D.主张将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来
12.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
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 18 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 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

A.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高三历史 第 2页/共 6 页
13.1783 年,英国联合内阁在议会中提出了“印度改革议案”。乔治三世警告议员:谁投票赞成该议案,
谁就是国王之敌,结果该议案被否决。乔治三世乘机罢免联合内阁,任命其心腹小皮特为首相.建立新
内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阁独立于议会 B.国王为权力中心
C.内阁听命于国王 D.代议制有待完善
14.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说:在阅读希腊和意大利一些小共和国的历史时,对于一直使它们不安的骚动,
以及使他们永远摇摆于专政与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极端之间连续不断的革命,没有恐怖和厌恶的感觉是
不可能的。”鉴于此,美国
A.将联邦制与共和制相结合 B.以两党制来协调阶层矛盾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赋予个人制约政府的权力
15.根据 1875 年宪法,法国参众两院均有权通过法律,其中,众议院在财政立法方面处于优先地位,而
且有权推翻内阁;而参议院则有权组成高等法院,以起诉和审判犯了罪的总统。这一制度安排表明法

A.吸收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B.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照搬了美国总统制做法 D.实际上成为了议会制共和国
16.18 世纪中期的英国土地贵族和富裕商人垄断了奢侈品的享受;而到了 19 世纪中期,一向被认为是奢
侈品的茶、糖、咖啡等的消费量大增,“工人和商人总是争着模仿贵族,修马路的工人居然在喝茶,
甚至连他们的妻子都要喝茶。”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工业革命
A.使工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冲击英国固有的等级观念
C.加速了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D.推动生产关系出现根本调整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其中 17 题 8 分,18 题 20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
1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一
高三历史
第 3页/共 6 页
材料二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 年),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 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 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 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谟(1711—1776 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1)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图示填写完整。(5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3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
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 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
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 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 30 万人,500 个左右的部落,
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 19 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 5 万
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
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
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 1939 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
高三历史
第 4页/共 6 页
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 1870 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
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
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汉代以来引进中国的重要作物时空表
作物 引进的时间 首先引种的地区 原产地
苜蓿、葡萄、安石榴、胡桃、胡豆、胡瓜、胡麻、胡葱、胡萝卜 公元前 2 世纪(汉代) 西北地区 中亚、西亚
胡椒 汉晋南北朝 西北、华南 印度、缅甸
亚洲棉 3—5 世纪 地区不详 北方和南方边界地区
早熟稻 11 世纪(宋代) 福建 印度
高粱 12—13 世纪 台湾、四川 中亚
辣椒 16 世纪(明代) 台湾、广东、贵州 美洲
甜薯 16 世纪 福建、云南 美洲
烟草 16 世纪 福建 美洲
玉米 16 世纪 福建、浙江 美洲
花生 16 世纪 广东、福建 美洲
番茄 明代 地区不详 南美洲
番瓜 明代 地区不详 美洲
马铃薯 17 世纪 福建 美洲
美洲棉 19 世纪后期 黄河流域 美洲
高三历史
第 5页/共 6 页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材料信息,从任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曹魏征收的锦、绢当为口赋和算赋的合并。不同的是汉制征收货币,魏制改征实物;汉制以丁
为征收单位,曹魏把人头税等货币折成绢、布以后征收,但如果把完整成匹的绢、布,断裂成零碎的片段
来折合成人头税,不但计算起来存在着困难,而且碎裂不成整匹的绢、布,也不能再制衣服,这对人力物
力来说,都是莫大的浪费,同时也由于东汉末年以来,剥削过重,逃亡者多,户较丁更不容易流动,也就
更便于征调,故魏制以户为征收单位,并易其名为户调。户调实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古代中国,家庭
纺织业始终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是一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政府编户
齐民一部分都被世家豪族分割去了,政府的税源日益减少,封建政权自然更需要加紧对自耕小农的剥削,
这样,就会既向他们要大量租谷,又向他们要超额的调绢了。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户调改革的内容。(6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实行户调改革的背景。(6 分)
高三历史
第 6页/共 6 页
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B C C A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A D A D B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 (1)①西周;②血缘;③军功;④察举;⑤隋。(5 分,每点 1 分)
(2)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官僚队伍的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通过考试选拔;选
拔人才方式单一,思想禁锢、僵化、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3 分,任答三点,每点 1 分)
18. (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文化殖民。(6
分,每点 1 分)
(2)历史背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
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8 分,任答四点,每点 2 分)
(3)历史贡献: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传播了中华文化;为后来祖国的革命、独立、建设做出重大贡献。(6 分,任答三点,每点 2 分,对中国的
影响为必答项,分值 2 分)
19. 论题:中国古代引进作物的首种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12 分)
中国古代引进作物的首种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是因为:首先在宋代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
方,南方的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人地矛盾突出,对高产新物种的需求动力较大;其次是中国古代之
对外贸易和交流的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区,外来作物大都首先登陆南方;还有就是南方地区的自然气候条
件比较优越,适合新物种的种植与推广。
总之,正是因为南方地区的不断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越才使引进作物首种主要在南方。
论题: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外来作物传入中国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从汉代
开通丝绸之路开始,中外之间就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范围囊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从汉代开始西域
和西方各国的作物就不断的传入中国,如苜蓿、葡萄、安石榴等;唐宋时期,中国不仅有陆上丝绸之路还
有比较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和交流的范围更加广泛,更是推动了早熟稻等作物传入中国。
总之,频繁的中外交流,推动外来作物传入中国。
其他论题: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
高三历史 第 7页/共 6 页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地理知识、交通、技术等原因)
(说明:论题 3 分,阐述 6 分,总结 3 分。“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考生回答其
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20.(1)内容:改汉制征收货币为折绢、布征收(征收实物);以户为单位征收;加重征收额度;征税类型
中既有田租又有户调。(6 分,任答三点,每点 2 分)
(2)背景:东汉末年以来商品经济的衰退;战乱致使政府控制的人口减损;曹魏在黄河流域大规模实施
屯田;按人丁征收实物的不便利性;农业种植与手工生产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特性;增加财政收入以增强争
霸实力的需要。(6 分,每点 1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