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5 09: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礼记》二则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49篇。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以及变迁,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内容繁多,涉及哲学、历史、道德、祭礼、文艺、习俗等方方面面,书中还有大量的哲理名言、警句,精辟而意义深刻。
第一则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其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其中很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大意 。
2.初步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传承中华文化。
3.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
字词学习
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 )学( )半
yáo
qiǎnɡ
yuè
xiào

zhǎnɡ
xué
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文言积累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学半( )
学学半( )
不知其旨也( )
其此之谓乎( )
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
(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惟读书是务(

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文言句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指有骨头的肉
指味美
最好的道理

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文解读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己鼓励自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
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1.请简要分析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答案】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逻辑严密
有条有理
类比手法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推理,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2.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论题的?
【答案】,文章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从而引出教与学的论题。
3.文末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4.结合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教”与“学”会相互促进。
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只有把知识教给别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因此,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但无论哪一种“教学相长”,都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值得肯定。
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可能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可能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7.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例分析。
【答案】 “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虽有佳肴
内容理解
艺术手法
美味佳肴
好的道理


味美
好处
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手法
论证过程
类比论证
把最好的道理比作美味佳肴,用不品尝美味的菜,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来类比不去学习,就不知道有最好的道理。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然后,再对举“学”“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把最好的道理比做美味的菜肴,用不品尝美味的菜,就不知道他的味美来类比不去学习,就不知道有最好的道理。
最后引入《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知不足
知困
“自反”
“自强”
教学相长
类 比
第二则
大道之行也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运》开头里的一段话,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大意 。
2.理清作者的思路,感悟文章的内涵。
3.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幼有所长(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ɡuān

zhǎnɡ
fèn
xīnɡ
字词学习
通假字
1.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今天下三分(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动词,分裂
名词,职分,职守
动词,讨厌、憎恶
名词,罪恶


选贤与能( )
颇与中国同俗(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通“举”,推荐
连词,和
副词,单,只
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词类活用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文言句式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同“举”,选拔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课文解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属。
有终老的保障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兴起
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作乱害人
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外户,从外边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层(1-2):
第二层(3-4):
第三层(5-6):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
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互动探究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基本特征
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太平盛世 心驰神往
结构梳理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主旨归纳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贼而不作
·
·
·
·
·
·
教学:教和学。
子:子女。
归:女子出嫁。
货:指财物。
贼:指害人。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才能不“孤陋寡闻”了!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