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四章知识要点
一、食物与消化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热量价。蛋白质为16.7千焦,糖类为16.7千焦,脂肪为37.7千焦。
七大类营养素的作用。
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占干重的50%
脂肪:贮存能量的物质。
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人体2/3
无机盐: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粗纤维: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
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A夜盲症
维生素D儿童佝偻病
维生素B1脚气病
维生素B2口角炎、唇裂症
维生素C坏血病
龋齿的形成: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分泌消化液)。
消化道依次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肛门。
消化腺: 消化液 进入场所
唾液腺:分泌唾液,口腔 ;
胃腺:分泌胃液,胃;
肠腺:分泌肠液,小肠;
胰腺:分泌胰液,小肠。
肝脏:分泌胆汁,小肠
(胆囊暂时贮存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
三大类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淀粉(糖类)→葡萄糖 [口腔]
蛋白质→氨基酸 [胃]
脂肪 →甘油 + 脂肪酸 [小肠]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酶:生物体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特点: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
影响因素有:pH、温度(37℃)
二、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细胞:
红细胞:无细胞核、两面凹的圆盘形,最多,运输氧气和部分CO2
白细胞:有细胞核,最大,抗传染功能,“人体卫士”
血小板:无细胞核促进止血加速凝血,最小
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贫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偏少
炎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红骨髓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区分血管、和心脏的结构)
血液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 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组织细胞内的物质交换:
血液 组织细胞
动脉血 → 静脉血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肺内的物质交换:
肺泡 血液
静脉血 → 动脉血
瓣膜的作用: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安静时心率为75次/分。
血压正常范围: 12~18.7千帕;舒张压 8~12千帕。
高血压;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收缩压持续高于18.7千帕
低血压: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
三、能量的获得
有氧呼吸:
糖类+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无氧呼吸:
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人体】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四、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成年人含量维持在 0.1%。
2.体内能量的获得。
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十贮存的能量
3.主要排泄途径.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脏——产生尿液;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血浆和原尿的区别:原尿中不含蛋白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原尿与尿液的区别: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6.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同化作用:生物体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
异化作用:生物体不断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部分物质,释放能量,排出废物。
六、代谢的多样性
微生物指自然界的细菌、真菌和 病毒。
新陈代谢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异养又包括腐生和寄生两类。
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