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氏(sè) 煤炭(tàn) 苔藓(xuǎn) 温驯(xùn)
B.褐色(hè) 疲惫(bèi) 衣兜(dōu) 歧视(qí)
C.耽误(dān) 压抑(yù) 出版(bǎn) 誉写(yù)
D.茧子(jiǎn) 鼓励(lì) 枕头(shěn) 谨慎(jǐng)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所展现的母亲形象是( )
A.辛勤劳作,贫穷善良 B.溺爱子女,有求必应
C.通情达理,关爱子女 D.经济富裕,大方爽快
3.“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上品尝到的新滋味。”对 “新滋味”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 )
A.为家里的贫寒状况感到难过,想回报父母。
B.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和对自己的爱。
C.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感到难过。
D.感受到伟大的父爱,对父母倾其所有供我读书感到真正的心酸。
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一上台就喋喋不休地演讲起来,精彩的言论赢得台下掌声一片。
B.自从经商失败后,他每天失魂落魄,到处游走,仿佛在逃避什么似的。
C.他忐忑不安地走进面试房间,心里默默祈祷这次面试能够顺利通过。
D.他终于找到一个洗碗的工作,虽然薪水不多,但聊胜于无。
5.下列名言可以描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亲的教育方法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二、填空题
6.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一( )既( ) 得意( )( )
恋恋( )( ) ( )耳欲( )
( )式( )样 ( )( )之情
失魂( )( ) 迫不( )( )
1.根据意思,选词填空。
(1)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
(2)形容舍不得离开。( )
(3)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
(4)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
2.用画线词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认真揣摩下面的写法点拨,写作时要灵活运用哦!
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通过“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匆往口袋里掏”等_______________描写,展现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的特点。
8.课文内容回顾。
1.一粥一饭,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
2.诸葛亮曾说“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魏征曾说“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吧!
3.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母之爱。《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尽管________,还舍得拿钱给“我”买书,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_______。《父爱之舟》一文全篇采用______的写法,从梦境开始,引入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_________结束,首尾圆合。文中多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在一起,点明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对于巴迪的作品,母亲的评价常常是“__________”,父亲的评价常常是“____________”,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选段,然后答题。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9.本选段围绕“父爱”概括写了两个场景,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为什么“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读选段中画线的句子,句子中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上面语段出自课文《父爱之舟》,联系全文,写出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作为文章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 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3.这几段话选自作家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 )描写,突出了母亲挣钱十分不容易。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15.用曲线画出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对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画横线)的理解,判断对错打√×。
(1)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 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
(2)这句话说明母亲看到儿子后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挣钱很丢人,所以她很吃惊地望着母亲。( )
(3)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 )
(4)“我的母亲的眼睛”一词置后,表明作者的惊叹、突出母亲的疲惫,作者不敢相信母亲工作环境如此恶劣,突出慈母情深。( )
四、书面表达
17.作文。
马克思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请你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写一写你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从细节处感受父母对你如阳光般温暖的爱。
要求:1、题目自拟
2、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场景、细节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汉字字音。
A摄氏(sè)——shè 苔藓(xuǎn)——xiǎn
C压抑(yù)——yì 誉写(yù)——téng
D枕头(shěn)——zhěn 谨慎(jǐng)——jǐn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虽然很辛劳,但是却毫不犹豫的给“我”买书。表现了母亲的胸襟和远见,宁愿辛苦,宁愿贫穷,也要让孩子读书。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这句话出自课文《父爱之舟》,结合文章中内容,课文以“舟”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梦中醒来开始进行描述,以泪湿枕边结束,回忆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和求学路上疼“我”的故事。全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与感谢。这里的“新滋味”具体是指对父亲的感激和心疼、对家庭情况的担忧、不能为家庭分忧的愧疚等。
C项理解错误,“新滋味”并不是指“我”因为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感到难过。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项词语使用不恰当。喋喋不休:指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用来形容人物演讲不恰当。
B项词语使用恰当。失魂落魄:形容因惊慌恐惧、心神不安而行动失常的样子。
C项词语使用恰当。忐忑不安:形容心神非常不安。
D项词语使用恰当。聊胜于无:指比没有略微好些。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理解,名言理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在八九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则说:“糟糕透了”后来作者又写了好多诗、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每次母亲都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最后,作者终于明白了,不管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对自己深深的爱。选项A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选项B句意“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选项C句意“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选项D句意“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结合课文和句意,最终可判断选项B正确。
6. 如 往 扬#忘 扬#形 不 舍 震 聋 各 各 舐 犊 落 魄 及 待 震耳欲聋 恋恋不舍 迫不及待 失魂落魄 示例: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还要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得意洋洋:解释为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或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恋恋不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都快要把耳朵震聋了。
各式各样:指许多不同的样式或方式。
舐犊之情: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母牛舐小牛表示关爱。喻人之爱其子女。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7.动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匆往口袋里掏”“掏出了一盒火柴”中“取、擦、找、掏”写出了老师的动作,属于动作描写,展现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的特点。
8. 当思来处不易 恒念物力维艰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戒奢以俭 由俭人奢易 由奢入俭难 挣钱不易 爱 倒叙 梦醒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爱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本题考查名言名句理解识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摘自《朱子家训·全文》解释: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2. 本题考查名言名句理解识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出处:两汉诸葛亮的《诫子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唐代时候的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整句话的意思是即便在安稳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会有危险出现,还要用节俭来戒除奢侈,对未知的事情要有所准备。
3.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填空。
《慈母情深》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课文中的母亲尽管挣钱不易,还舍得拿钱给“我”买书,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父爱之舟》是吴冠中的抒情散文,记叙了父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读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全篇采用倒叙的写法,从梦境开始,引入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梦醒结束,首尾圆合。文中多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在一起,点明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对于巴迪的作品,母亲的评价常常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常常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对“我”的爱。
9. 父亲在大雨大雪天背“我”上学 父亲送“我”到鹅山小学,替“我”铺床被
10.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11.在文中指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与以前各种形式的哭的感受大不一样。
12.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④“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结合“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可以得出“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的原因。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理解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准确理解,重点把握即可。对“新滋味”的理解需要结合“干是家里柴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原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理解,突出家中的贫困,但又需要去缴纳这些学费,内心感到十分的心酸,在这种艰难中父亲一就外出挣钱,我体会到了父亲挣钱的一种艰难,与以前各种哭的感受大不一样,所以才有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滋味”。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12.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题目“父爱之舟”表面指的是姑爹的渔船。实际指的是父亲的爱,揭示了父爱对我成长的承载作用。文章以“父爱之舟”为线索来叙事表达了父爱的伟大。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13. 梁晓声 《慈母情深》
14.C
15.外貌描写: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从母亲极其瘦弱的弯曲着的脊背,忙碌的身影我们读出了慈母情深。
16. √ × √ √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的是作家作品的识记和积累。
本题中这几段文字选自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14.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的分析和理解。
根据原文内容“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 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可以得出这是环境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挣钱的不容易。
15.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外模描写的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外貌描写有“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可以得出母亲的外貌是瘦弱的,从这忙碌的身影中可以看出母爱的深沉。
16.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三次提到“我的母亲”是看出了母亲工作场景带给我的震撼。
(2)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母亲看到儿子后并没有不好意思,母亲也并没有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挣钱丢人。
(3)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文段中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辛苦和劳累。
(4)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我的母亲的眼睛”是看出母亲的疲惫以及和母亲之间的深情。
17.范文:
家是温暖的港湾
人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家这个温暖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心灵的休息处。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温暖的港湾,全靠父母用心维护家庭和呵护每一位家庭成员。
爸爸是“严父”,他对我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很高。他会制定一些时间表,督促我完成学习任务和其他安排。每天我会按照时间表完成学习任务和生活安排。每次到了周末,我总是想睡懒觉和玩游戏,但爸爸都会让我先完成好各类任务再玩。以前,我总是觉得爸爸的要求是在是太高了,经常想耍赖偷懒。现在,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渐渐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妈妈是“慈母”,总是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保证我能获取充足的营养,妈妈每天都用心地搭配各种食材,花心思地做美味可口的饭菜。周末,妈妈会帮我收拾各类用品和清洗衣服和被子。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会特别紧张,总是留意时间,生怕我忘了吃药,晚上睡觉的时候,还特意过来看看我的被子是否盖好……
他们还有一个记录本,专门记下我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个本子就是他们给予我关爱的见证。
如此温暖的家,少不了爸爸妈妈的辛勤付出。他们的爱如阳光与空气,一直给予我成长的养分和关爱;他们的爱如灯塔,指引我前行;他们的爱如温暖的港湾,默默守护着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详解】
同学们要想一下父母有哪些让你感受到爱的事情,写下那些让你感到爱的事情,记得要为这篇文章定好题目。
选材方向:(1)印象深刻的事件,如生病照顾自己、某个突发事件。(2)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如下雨打伞时总会向自己那边倾斜。
写作要点:(1)可以适当运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2)要围绕中心思想写,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写。(3)要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不要泛泛而谈。
写作方法:开头可以交代那件事让你感受到父母的爱或用优美的句子来形容这份爱;中间要详细写出那件体现爱的事件,适当加入写作手法让内容更加充实有感情;结尾可以首尾呼应或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