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导语
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
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
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阅读外国
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
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四首外国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让我们领略诗歌世界的丰富多彩。
学习本单元任务,
1.要理解作品的内涵,
2.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
3.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
4.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5.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
6.体会意象和隐喻,
7.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
8.体味诗歌意蕴。
诗歌学习提示:
1.诗歌第一元素是意象。
2.诗歌的生命在于节奏。
3.诗歌的使命是“言志”。
4.诗歌韵律在于抑扬顿挫和押韵。
第一课时
迷娘(之一)
歌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ang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ang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eng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ang
你/可知道/那地方?ang
前往,ang/前往,ang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ang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ang
厅堂/辉煌,ang居室/宽敞/明亮,ang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ang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ang/前往,/ang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ang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ang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ang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ang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ang
前往,ang/前往,ang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ang
疑难点:
1.行藏 xíng cáng
指出处或行止。
常用以说明人物行止、踪迹和底细等。
2.桃金娘
桃金娘科、桃金娘属灌木,高可达2米;叶对生,革质,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常单生,紫红色,萼管倒卵形,萼裂片近圆形,花瓣倒卵形,雄蕊红色,浆果卵状壶形,熟时紫黑色;花期4-5月。
生于丘陵坡地,为酸性土指示植物。
夏日花开,绚丽多彩,灿若红霞,边开花边结果。成熟果可食,也可酿酒,是鸟类的天然食源。用于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是山坡复绿、水土保持的常绿灌木。果可食用,全株供药用,有活血通络,收敛止泻,补虚止血的功效。
3.月桂
樟科月桂属的一种,为亚热带树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树冠卵圆形,分枝较低,小枝绿色,全体有香气。叶互生,革质,广披针形,边缘波状,有醇香。单性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簇生叶腋间,小花淡黄色。核果椭圆状球形,熟时呈紫褐色。花期3-5月,果熟期6-9月。月桂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耐短期低温(-8℃)。
原产地中海一带。
4.柠檬
为双子叶植物纲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柠檬又称柠果、洋柠檬、益母果等。小乔木,枝少刺或近于无刺,嫩叶及花芽暗紫红色,叶片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单花腋生或少花簇生。果椭圆形或卵形,果皮厚,通常粗糙,柠檬黄色,果汁酸至甚酸,种子小,卵形,端尖;种皮平滑,子叶乳白色,通常单或兼有多胚。花期4-5月,果期9-11月。 柠檬原产东南亚,主要产地为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
5.橙子
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橙树的果实,亦称为黄果、柑子、金环、柳丁。
橙树属小乔木。果实可以剥皮鲜食其果肉,果肉可以用作其他食物的调料或附加物。
第一章
任务1
问: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还有哪些树木?
答:还有橙子树,桃金娘树,月桂树。
任务2
问:“那地方”美吗?
答:树林中有花,有果,有绿叶,有高风。
任务3
问:和心仪的“爱人”共同前往“美景”,远离喧嚣的人世是很美的事情吗?
答:美呀。......令人神往。
任务4
问:第一章运用了那些修辞?
答:反复、呼告、拟人。
疑难点:
立像:站立的塑像。
第二章
任务1.问:那所房子的特点?答:美轮美奂、富丽堂皇。成行的圆柱、大理石、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
任务2
问: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这句怎么理解?
答:落难了,刚刚死里逃生。谁救得她?恩人。
任务3
问:和恩人前往华屋,能够有共处的时光,很美吗?
答:能够活下来已很幸运,和无限感激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当然很美,哪怕彼此沉默。
第三章
任务1那(条)/云径好走吗?前往那座/山岗容易吗?
问:不好走。山高路少。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不容易,有凶恶的神兽,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与直立的山崖难攀登,危崖/欲坠,“飞湍瀑流争喧豗”,“瀑布/奔忙”
任务2问:即使山高路陡,野兽出没,水流湍急也阻挡不了我的前往。为什么呢?
答:自己愿意和亲人前往冒险揽胜。人活在人世间,怎能如此胆小怕事,不敢闯荡一番呢?【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任务:
1.整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诗人歌德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粉丝,对中国文学佩服得五体投地。此诗的创作可见一斑。】
2.整首诗表达的主题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分享。米娘通过唱歌传递对威廉.迈斯特的爱慕之情,希望能走到一起。
【拓展链接】阅读材料,知人论世
结合诗人经历、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 裕市民家庭。曾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飘运动”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从瑞士游历归来,应邀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1786-1788年间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和《埃格蒙特》。后者以尼德兰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反映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 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致大海
普希金
解题
致 zhì 〈动〉(1) 致,送诣也。《说文》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致电上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2) 招引;招致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4) 造成;导致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求取;获得。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8) 又如:致知格物(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9) 表达。(10) 奉献;献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12) 转告;回报(14) 施加;施行。(17) 归还;交还。(18)致仕(辞去官职)。(19) 放置(20) 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 。(21) 通“至”。
致大海:(写一首诗)送给你大海,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赞美、热爱、遗憾、仰慕、畅想......【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在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之前,他去看了黑海。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
【衔接补充】《致大海》。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四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以及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补充】《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写于1824年。普希金因为热爱自不愿阿诀逢迎敖德萨总督,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
下面我们分章节来
分析欣赏。
一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u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an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u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an
二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v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u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e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u
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eng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e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ing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uo
五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e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u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uo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u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o
六
直到/现在ai,/我/还/不能/离开ai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an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ai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an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ai
七
你/在/期待/ai,呼唤an/……我/却被/缚住/u,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ai,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u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ai……
八
有/什么/可/顾惜/的e?/而今/哪里/i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ing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i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ing
九
一面/峭壁,i一座/光荣/的/坟墓u……
那里/i,种种/伟大/的/回忆i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o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i
十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an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ai
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an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ai
十一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ong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ang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ong
噢 /,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ang
十二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e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ing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u,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ang
十三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ang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i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ang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v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i
十四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e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ang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e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ang
十五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I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全首诗共15个乐章。
前两个乐章总起诀别大海。
最后两个乐章照应第一、二乐章,并将思绪拉到远方。
问1:第二乐章“他”指代什么?
问2:第二章和浪头、海面回应的词语?
问3:再见和最后一次前后矛盾吗?
答1:友人,承接上句。
答2:和浪头回应的词语:絮语、吐诉
和海面回应的词语:招呼
答3:矛盾。再见:下一次见面吧。最后一次,意思是以后见不到了。
【小结】第一、二章,采用呼告的修辞,诗人将大海赋予了人文元素“自由”。在沙俄白色恐怖时期,没有言论和思想的自由,彼时的人才知道自由有多宝贵。
问4:第三章到第七章诗人向大海倾诉,其中表达感情有哪些?
问5:凝固的石岸为什么令我厌烦?
问6:把我迷住的更强烈情感是什么?
答4:(1)爱大海。理由: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2)愧对大海。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答5:石岸阻止诗人拥抱大海,影响诗人思绪飞扬。
石岸束缚了大海的奔涌。
答6:对国度的全心热爱。或对自由的追求,
对现实的反抗
问7:第八到十二章诗人写到了两个人,两个天才,也是他仰慕效法的人,他们是拿破仑,还有?
答:拜伦。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葡、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女儿阿达·洛芙莱斯是计算机程序的创始人。
拜伦名言名句
1、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
2、死的伟大的人,永远没有失败。
3、连祖国都不爱的人,是什么也不会爱的。
4、一切痛苦能够毁灭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灭!
5、爱国英雄给民族带来光荣,专制暴君给民族带来灾难。
6、前进吧!这是行动的时刻,个人算得什么呢,只要那代表了过去的光荣的星星之火能够传给后代,而且永远不熄灭就行了。
(拜伦名言续)7、逆境是通向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8、一滴墨水,可以唤起千百万人的思想。
9、呵,乐趣,尽管有人肯定会因你而倒霉,但你毕竟是如此令人快慰。
10、为伟大的事业捐躯,从来就不能算作是失败。
11、恋爱是艰苦的,不能期待它象美梦一样出来。
12、没有青春的爱情有何滋味 没有爱情的青春有何意义
问8:第十三章:诗人将自己的的思绪扯回到现实中来。现实中是什么样子?
答8:人们没有幸福和自由。“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v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i”人们的命运不能自己掌控,没有人权,话语权,利益的分享等。
自己之歌①(节选)
惠特曼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ing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ei
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uo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u
我 /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an
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ang
一个/小鼠/的/种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ing
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
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
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
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e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e
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e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e
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e
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e
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e
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e
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e
我快速地限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e
作品、作者简介
选自《草叶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楚图南译。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著 有《给一个遭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洲 在歌唱》等诗歌。《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难点解析
文中“徒然”是什么意思?答:枉然、白费。
1枉然、白费。《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就有天仙般的相貌,但是没得一些学问,也觉徒然。」
2乌有。《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百年上寿,既曰徒然;如其诚说,亦以过半。」
3仅只此也,只是如此。《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
4无证据。《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毁誉之来,皆不徒然,不可不思。」
学习任务
1.有感情诵读《自己之歌》,并圈划带有“我”的词句。
2.概述是个三个章节的大意。
3.诗中“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任务1.答: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in我 /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an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
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e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e
我快速地限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e
2.概述是个三个章节的大意
第一个章节:“我”的信仰
第二个章节:“我”的定位、定性
第三个章节:“我”的磅礴伟力
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晨安》)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惠特曼则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
3.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
树和天空①
特朗斯特罗姆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ong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an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ing
就像果园里的黑鹏i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u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an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i
当雪花在产中绽开ai
作者、作品简介
①选自《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李笠译。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
《树和天空》的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 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但又很难读解,不好把握。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
学习任务
1.诗中这棵“在雨中走动”的树,结尾那“在空中绽开”的雪花,是否给你带来了新鲜的感受?
答:是带来了新鲜的感受。这棵“在雨中走动”的树是作者的一种视错觉,感觉在走动,符合哲学上讲的“事物普遍存在于运动之中”。这种视错觉出现于慌乱之中,天地不分之时,参照物找不到了,树也动了起来,湿淋淋的,树梢迎风飘扬,如走动的人的秀发。
那“在空中绽开”的雪,是冬季的场景。夏天的树在大雨过后期待着冬日的雪花坠落的一刻,这一刻很冷,下雪天的气温很低,但是树没有这些顾虑。有了思虑,这个世界仿佛有了味道、温情、希冀、忍耐等。这个时刻的带来还会遇到什么——砍伐、焚烧、洪水等不得而知,但这份等待照亮了主体者未来的心路。普天之下,终生何尝不是如此?
作业:1.写作诗歌。题目《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当下的处境,托物言志,借情抒情;通过丰富的意象及其组合,调动想象,传达更丰富的诗歌内涵和主题。2.拓展阅读歌德、普希金、惠特曼、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集。
谢谢欣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