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5 20: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理解个性坚强、内心坚定、忠贞自守的爱国者形象,体会苏武毫无私念、一心报国的胸怀,领略人物风采,感悟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文化。
3.鉴赏人物的典型语言,鉴赏作品精妙选材、合理裁剪、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
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两千多年前,塞外飞沙,冷风拂面。有这么一个人,他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他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让他坚守;是责任,让他担当。他仿若空谷幽兰,志洁行芳;他的高贵精神,如同一股幽香永驻人间。这个人就是苏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苏武传》,去看看苏武的故事吧。
苏武
苏武
《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名家评价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班固
李白《苏武》: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3.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班固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一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背景
公元前三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北方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 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mò dú)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
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 ,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入侵,迫使平王东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时代背景:秦末汉初,匈奴凭借强大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景时代,武帝时,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苏武传》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
诵读
听读正音
齐读
整体感知
1.事件: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思考:出使原因?扣留原因?归汉经过?羁留历程?
2.找出文章主要人物,关上书口述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
大汉:汉武帝 汉昭帝 张胜 常惠
苏武
匈奴 :单于 缑王 虞常 卫律 李陵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缘由——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第一部分(2—8):遭遇—— 苏武被拘,被扣匈奴。
第三部分(9—10):结局——历尽磨难,白发归汉。
文本研习
第一段: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武,字子卿。少以父①任,兄弟并为郎②。稍③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④,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⑤。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⑥,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⑦也。”尽归⑧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⑨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⑩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单于益 骄,非汉所望也。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①以:凭借。
父:苏武的父亲苏建,有功封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
②郎:官名,汉代专指职位较低皇帝侍从。汉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举其子弟为郎。
③稍:渐渐。
④辈:群,队,批。
⑤当:抵押。
⑥立:即位,登位。
⑦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行:辈。
⑧归:使动,让……回。
⑨嘉:赞许。
⑩赂:v赠送财物。。
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置币:置办财物。 币:泛指财物。
益:渐渐。
【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被逐渐提拔为栘中厩监。当时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朝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多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即位,害怕受到汉朝的袭击,就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还)全部让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归国。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拿着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趁势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答谢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务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起来,并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判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非汉所望也(非……也 ,表否定判断)
3.理清思路
采用传记的手法,简介苏武家世、身份及其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
4.探究
⑴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任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⑵你从“单于益骄”四个字看出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匈奴单于的倨傲,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这也是后来单于敢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⑶汉朝为什么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送匈奴使者回归?
明确:①出于外交礼仪,表现大汉的宽宏,“答其善意”;
②借此“窥观”匈奴。
第二课时
第二段:虞常谋反,祸及汉使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相与:副词。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3.理清思路
第三段: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3.理清思路
4.探究
齐读第2—3段归纳: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明确: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第四段: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3.理清思路
4.探究
思考:⑴苏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⑵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明确: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⑶“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明确:“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
⑷从这两句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⑸苏武自杀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明确: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就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
第三课时
第五段: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2.句式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被活捉之意,意念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介词“见”表被动)
3.理清思路
4.探究
⑴分角色朗读第5段。
⑵思考:卫律是怎样一步步招降的?苏武是怎样应对的?
明确:①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②威逼: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视死如归)
③利诱。(“武不应”“骂律”——忠贞不二、一身正气)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第四课时
第六段: 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律知武终①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③欲降之,乃幽④武置大窖中,绝⑤不饮食。天雨⑥雪,武卧啮⑦雪,与旃⑧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⑨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⑩。羝乳 乃得归。别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掘野鼠去草实 而食之。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 海上。武能网纺缴 ,檠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①终:终究,到底。
②白:v禀告;报告。
③益:副词,更加。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
④幽:v,囚禁。
⑤绝:v断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诚能绝齐。
v气息中止;晕死。武气绝。
v 横渡;穿越。《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雨:名作动,下。
⑦啮:咬。啮指痛心
⑧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⑨徙:v迁移。《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⑩羝:公羊。
乳:动词,生子,生产。
别:分离;分开;分出
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廪:本义:米仓。此指公家
去:通“弆”,收藏。 草食:野生果实。
杖:执;持。
弋:射,用带绳子的箭射猎。 弋射:射鸟;泛指射猎禽兽。
网:名作动,结网。
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檠:矫正弓弩的器具,此处用作动词,用檠矫正。
服匿:盛酒和奶酪的器具。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句式
律知武终不可胁(被动句)
乃幽武置(于)大窖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单于弟於靬王弋射(于)海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3.理清思路
4.探究
⑴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明确:①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②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⑵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⑶讨论: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⑷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
明确:恐吓——引诱——折磨——劝降
第五课时
第七段: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①。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②,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④,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⑤,劾⑤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⑥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⑦,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⑨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①侍中: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②厚:形容词,深厚 。素厚:一向关系很好。
③虚心:不自满,不自大;一心向往;虚情假意;心虚。
相待:款待,招待。
④奉车:即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
⑤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后来借指京城。
除:宫殿的台阶。
辕: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
⑥劾:v审理,判决。
⑦祠:祭祀。
⑧逐捕:追捕。
⑨女弟:妹妹。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⑩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 陵?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无复再言。”
⑩痛:为……痛心。
系:v拘囚。
保宫: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之处。
过:超过。
春秋:年龄。
夷灭:诛灭,指全家杀尽。
成就:造就,栽培。
亲近:成为亲近之臣。
效:贡献,献出。
恨:遗憾。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空自苦(于)亡人之地(状语后置,省略句,空于亡人之地自苦)
信义安所见乎(见安所 ,疑问代词“安"作宾语前置)—— 你对汉廷的信义体现在哪里呢。
劾大不敬(被动句)
何久自苦如此(苦自,宾语“自"前置)
何以过陵(宾语前置)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
3.理清思路
4.探究
朗读第7段,李陵是怎样劝降苏武的呢?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明确:四层。
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先晓之以理,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
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断其思亲之念。
第三层至“何以过陵”。以自己来作对比,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当初投降的心情,以此拉近与苏武的关系,瓦解苏武的心理防线。
第四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断其忠君之想。
第八段:李陵再劝,忠贞如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①听陵言。”武曰:“自分②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③,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④去。
①壹:一定。
②分:料想。
③至诚:极为诚恳;诚心诚意
④决:同“诀”,辞别、告别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3.理清思路
4.探究
思考:对于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始终表明自己忠君不二的坚定立场, 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使其最终羞愧难当。
小结:
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矢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第六课时
第九段: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①武等。匈奴诡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③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④,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⑤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⑥汉使曰:“武等实在。”
①求:寻求。
②诡:欺诈。
③具:完全,详尽。
④帛书:写在缣帛上的文字。
⑤让:责备。
⑥谢:v向人认错道歉。
⑦实:真正地;确实;实在。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
具自陈道【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是主语和宾语。主语是承前省略(常惠);宾语是指事情的经过或来龙去脉。这句话的意思是:(常惠就)自己详细地陈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天子射(于)上林中(状语后置,省略)
第十段:历尽磨难,发白归汉
单于召会武官属①,前以②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③匈奴凡十九岁,始④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①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②以:通“已”,已经。
③留:被扣留。
④始:副词,当初。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2.句式(或重点文言常识总结)
3.理清思路
第九、十段归纳:汉廷寻求苏武,苏武最终归国。
4.探究
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八.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明确: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比映衬手法;详略得当。
细节描写:“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对比映衬的手法:①张胜VS苏武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头脑简单、贪生怕死)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高瞻远瞩、大义凛然)
②卫律VS苏武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卖国求荣)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高风亮节)
③李陵VS苏武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个人利益)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忠君爱国)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九.主题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持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光辉形象。
十.现实意义
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苏武不仅是汉朝有爱国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不朽的丰碑。他的节操,他的不屈,他的忠贞,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涌现出许多苏武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我们民族的一片蓝天:为自己的祖国奋斗。
请同学们根据查找资料,找出古今“苏武”式的英雄,并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写一段简洁的人物评论。
《苏武传》挖空练习
武字子卿,少以( )父任,兄弟并( ) 为( )郎,稍( )迁至栘中厩监。时( )汉连伐胡,数( )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 )汉袭之,乃( )曰:"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尽( 全部 ) 归(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 )其义,乃遣武以( )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因( )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单于益( )骄,非汉所望也。方( )欲发使送武等,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 )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 )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与副张胜相知( ),私( )候( )胜曰:「闻汉天子甚( )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蒙( )其赏赐。」张胜许( )之,以( )货物与( )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 )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 )死,虞常生得( )。
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 )我,见( )犯 乃( )死,重( )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 )止之.虞常果( )引(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 )皆降之。“单于使( )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 )何面目以归汉?“ 引(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 )其节,朝夕( )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 )愈.单于使( )使( )晓( )武,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 )武。剑斩虞常已(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相坐( ).“ 武曰:"本( )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 )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 ; 今不听吾计,后虽( )复欲见我, 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 为( )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之)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 )欲斗( )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 )匈奴未耳。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 )单于。单于愈益( )欲降( )之。乃(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 )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 )武北海上无人处,使(之)牧羝( ).羝乳,乃( )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 )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杖( )汉节牧羊,卧( )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 ),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纺缴,檠( )弓弩,于靬王爱之,给( )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 )穷厄( )。
初( ),武与李陵俱( )为( )侍中。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 )谓( )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故使陵来说( )足下(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 )自苦(于)亡人之地,信义安( )所见( )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 )下除( ),触( )柱,折辕,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 )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 )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 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 )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 )蒙斧钺汤镬,诚( )甘乐之。臣事( )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 )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 )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始以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 )白。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非汉所望也(非。。也 。表否定判断)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也,表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 兄弟亲近(直接表判断)
(2)疑问句
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语气词“乎”,表疑问)
信义安所见乎 (疑问代词“安”与语气词“乎”,表疑问)
子卿尚复谁为乎 (疑问代词“谁”与语气词“乎”,表疑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 省略句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去) (省谓语“去”) 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 (省介词“于")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介词宾语“之”) 使(汝)决人死生 (省兼语“汝”)
使(苏武)牧羝 (省兼语“苏武”) (我)何以汝为见 (省主语“我”)
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 (前省介词宾语“之”,后省谓语“去”)
惠等哭,舆(苏武)归营 (省宾语“苏武”)
(4)被动句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被活捉之意,意念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介词“见”表被动)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杀之意,意念被动句)
皆为陛下所成就 (“为。.。.所"表被动 )
(5)宾语前置句
① 何久自苦如此(苦自,宾语“自"前置) ② 引佩刀自刺(刺自,宾语“自"前置)
③ 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 —-我为什么要见你呢?(见汝,宾语前置)
④何以过陵—-—以何过陵?(用什么超过李陵我?) ⑤空自苦亡人之地 (苦自,宾语“自"前置)
⑥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以何复加-用什么惩罚再增加(如果要谋杀单于,那还能定什么样的罪呢)
⑦ 信义安所见乎(见安所 ,疑问代词“安"作宾语前置)—— 你对汉廷的信义体现在哪里呢
⑧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以何面目归汉?(即使活着,用什么面目回到汉廷?)
⑨ 子卿尚复谁为乎(为谁,宾语前置)——你(苏武)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6)定语后置句 (划线部分为定语)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拥众数万
(7)状语后置句
1、为降虏于蛮夷 2、效死于前 3。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
4、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于)他所 5、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于)亡人之地
6、 覆武(于)其上 7、乃幽武置(于)大窖中
1、置若罔闻:对别人的话,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熟视无睹:对所看到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看见一样。
2、谈笑自若: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重在镇定。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勃勃.
3、一挥而就:指写文章、写字、画画、等一下子就成功了.
一蹴而就:指除写文章、写字、画画以外的其它事情而言。
耸人听闻:指夸大事实或离奇的话,使人感到震惊。
骇人听闻:指某件事使人听了震惊。
5、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具体的东西)
应接不暇:①指一路风景,看不过来。 ②.指人和事很多,应付不过来。
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不见了。不胫而走:指消息传播迅速。
7、不以为意:不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 不以为然:不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
8、不名一文:形容以一个人十分贫穷,身上一文钱都没有。
不值一文:形容这件东西没有价值或一个人没有价值。
9、另眼相看 表示对一群人中的某个人的看法不相同; 刮目相看 表示对同一个人前后看法不同。
10、都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
安之若素 表示处于困境,仍能象往常一样。
随遇而安 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不一定有所指。
11、暗箭伤人、 含沙射影 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但使用的手段有差别。
暗箭伤人 使用的手段包括语言、行动;
含沙射影 使用的手段只是语言,并有针对某人某事的意思。
12、出尔反尔 反复无常 都表示经常变卦
出尔反尔 偏重于语言上的前后矛盾. 反复无常 偏重于行为表现上的变化无常.
13、耳闻目睹 强调亲自听见,看见,受没受影响则不管。
耳濡目染 强调经常听见,看见,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
14、刻不容缓 重在“不许拖延"多指情势紧迫. 迫不及待 重在“不及等待"指心情迫切。
15、徇私舞弊、营私舞弊都指为私利而玩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
徇私舞弊 指曲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舞弊。
营私舞弊 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舞弊.
进退维谷 进退两难 都有进也难,退也难的意思,但前者是书面语,后者使口语。
16、同日而语:用于否定句或反义句。 句式: “岂可。。...?" “岂能。.. ”
相提并论 一般带有时间差别,如今与昔的比较。
把两个人和两种事物不加区别的放在一起谈论。既可用于否定句,也可用于肯定句。
不约而同、不谋而合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
不约而同 指人的行动和看法一致.不谋而合 多指计划、理想、见解相符合。
18、一语道破 、 一语中的 都有说话简短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的意思。
但 一语道破 能带宾语而必须带宾语。一语中的 不能带宾语。
19、无与伦比、无以复加,都有“达到顶点”的意思. 无与伦比 褒义,无以复加 贬义。
20、都有积细小而成多的意思。但 积少成多 是口语, 集腋成裘 是书面语.
21、形影相吊 剩下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指一个人.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极好经常互相伴随。指两个人。
22、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责难的。表示言行合情合理,并无错误。
无可厚非:表示虽不很圆满,但不能过分责备。
23、责无旁贷(客观) 义不容辞(主观)
均属主谓结构,都有不能推脱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责无旁贷 强调的是本身责任范围内必须做的事情。如父母教育子女责无旁贷。多从客观角度要求做的。
义不容辞 强调的是道义,即按理应该做的事情.多从主观角度要求做的.如:提高名族素质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后可加责任,“责无旁贷”不可加。对某某来说后应用“义不容辞”不用“责无旁贷”
《苏武传》挖空练习
武字子卿,少以( 因为 )父任,兄弟并( 一起 ) 为( 做。。 \担任..。 )郎,
稍( 渐渐 )迁至栘中厩监。时( 当时 )汉连伐胡,数( 屡次 )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 )汉袭之,乃( 于是 )曰:”汉天子我丈人( 长辈 )行也。”尽( 全部 ) 归( 使。。归 \让。.回去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 赞赏 )其义,乃遣武以( 凭借 )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因( 趁机 )厚赂( 赠送丰厚的礼物 )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在.。。之后 )至匈奴,置币
遗( 赠送 )单于;单于益( 愈加 )骄,非汉所望也。方( 正要。。 )欲发使送武等,会( 恰逢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 一起 )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 暗地里 )相与( 一起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 恰逢 )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向来、平时 )与副张胜相知( 有交情 ),私( 私自、私下 )候( 拜访 )胜曰:「闻汉天子甚( 非常 )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希望 )蒙( 蒙受 )其赏赐。」张胜许( 答应 )之,以( 把 )货物与( 给 )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 在夜里,名作状 )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 都 )死,虞常生得( 被活捉,被动句 )。
单于使卫律治( 审理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被揭发 ),以状语武( 把情况告诉苏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 涉及、牵连 )我,见( 被、遭受 )犯 乃( 才 )死,重( 更加 )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 共同 )止之。虞常果( 果然 )引( 告发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 应该 )皆降之。“单于使( 派遣 )卫律召武受辞( 受审讯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即使 )生( 活着 )何面目以归汉 “ 引( 拔出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 认为。.壮,意动用法 )其节,朝夕( 在早晚,名作状 )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 渐渐 )愈。单于使( 派遣V。 )使( 使者n。 )晓( 使.。.知晓,通知 )武,会论虞常,欲因( 趁机 )此时降( 使。..投降 )武。剑斩虞常已( 完毕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判处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判处 )相坐( 连坐治罪 )。“ 武曰:”本( 本来 )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 又 )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 辜负、对不起 )汉归匈奴,幸( 幸而 )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也是这样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 通过 )我降,与君为兄弟 ; 今不听吾计,后虽( 即使 )复欲见我, 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通"叛“,背叛 )主背亲, 为( 做..。 )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之)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 反而 )欲斗( 使.。争斗 )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 唯独、仅仅 )匈奴未耳。若( 你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 告诉 )单于。单于愈益( 更加 )欲降( 使。.投降 )之。乃( 于是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 下.. ;名作动 )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 迁徙V. )武北海上无人处,使(之)牧羝( 公羊 )。羝乳,乃( 才 )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 在..之后 )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通”弆“,收藏 )草实而食之。杖( 拄着 )汉节牧羊,卧( 睡觉 )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 过了五、六年 ),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织网,名作动 )纺缴,檠 ( 矫正弓弩,名作动 )弓弩,于靬王爱之,给( 供给 )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 再次 )穷厄( 陷入困境 )。
初( 当初 ),武与李陵俱( 一起 )为(担任、做。。.. )侍中。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 趁机 )谓( 对..。说 )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向来交好 ),故使陵来说( 劝说 )足下( 你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 白白地,徒然 )自苦(于)亡人之地,信义安( 哪里 )所见( 通”现“,表现 )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 皇帝的车子 )下除( 殿阶 ),触( 撞到 )柱,折辕,劾( 被弹劾,被指控 )大不敬,伏剑自刎( 自杀 ),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逃跑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去世 ),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 改 )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 开始 )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 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无 )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 无 )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 即使 )蒙斧钺汤镬,诚( 的确,确实 )甘乐之.臣事( 侍奉 )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 料想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 结束 )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 于是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欺骗说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 请求 )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按照 )惠语以让( 责备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年 ),始以强壮出,及( 等到... )还,须发尽( 全、都 )白。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苏武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