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综合练习二
九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第Ⅰ部份(选择题 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A D C D B C A D B B D B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B C B D C C B B A C C D
第Ⅱ部份(非选择题 40分)
31.(1)事件名称:新航路的开辟(2分)
(2)答案一
判断:不同意。(1分)理由: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确立起来。)从此,他们向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扩张,造成了亚、非、美洲的贫困和落后。所以不同意它们的趋势是有益的观点。(3分,任答其中一点2 分,答两点3 分,采意给分)
答案二
判断:同意。(1分)理由: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确立起来,它们的趋势是有益的。(3分,任答其中一点2 分,答两点3 分,采意给分)
32.(1)史实: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2分,每点1 分);对外政策:对外开放(2分)
(2)科技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3分,每点1 分);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的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3分,每点1 分,采意给分)
(3)特点:双向交流,共同发展(文明互鉴)(2分)
33.(1)变化:国家权力重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 (2分)
特点:渐进性,不断完善;通过立法的形式。(2 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2)创举:1787年宪法;(2分)
共识:创立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4分,每点2 分)
(3)认识:法治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法制建设促进国家的发展;法制建设必须与国情相适应;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2 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34.(1)朝代名称:秦朝(2分,错别字一个扣1 分,错两个不得分)
(2)(8分)
分等评分说明:
等级 观 点 论 述 结 论
一等 (8-7分) 体现所选择的两个史实的材料主题,且观点明确,给2分。 紧扣观点,根据材料中两个史实,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符合题意的一个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严密,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每一个史、论2 分。共三个史、论,给6分。 ①围绕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不扣分 ②有结论但没有提升,扣1分。
二等 (6-4分) ①体现所选择的两个史实的材料主题,且观点明确,给 2分。 ②所选择的两个史实的材料主题观点不明确,酌情给1分。 ①围绕观点,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严密,条理清楚,逻辑清晰, 每一个史、论2分。共二个史、论,给4分。 ②围绕观点,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史实,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符合题意的一个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严密, 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每一个史、论2分。共二个史、论,给4 分。 ①围绕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不扣分。 ②有结论但没有提升,扣1分 。
三等 (3-2分) ①所选择的两个史实的材料主题观点不明确,酌情给1分。 ②观点仅用材料中一个史实提炼,酌情 给1分。 ①观点仅部分体现材料主 题,虽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严密,条理清楚,運辑清晰,最高给2分。 ②观点仅部分体现材料主 题,虽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较严密,条理较清楚,逻辑较清晰,最高给1分。 ③观点仅部分体现材料主 题,虽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的一个更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较严密,条理较清楚,逻辑较清晰,最高给1分。 ①围绕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不扣分。 ②有结论但没有提升,扣1分。
四等 (1-0分) 未提炼观点或现点脱离材料,不给分。 ①没有观点,但能结合材 料中一个史实或所学中国古代史一个史实加以论述,且与材料主题相关,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最高给1分。 ②没有观点,脱离材料或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不给分。
【示例】
观点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分)
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3 分,采意给分)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 分,采意给分)
综上所述,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观点2:制度创新推动国家的发展。
观点3:民族交融推动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021-2022学年综合练习二
九年级 历史
第Ⅰ部份(选择题 60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
A.当时食物品种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2.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西周统治
C.避免了割据分裂 D.加强了思想控制
3.“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反映卫鞅的主张是
A.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 B.遵循先代旧制保持稳定
C.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D.强化专制统治维护集权
4.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据此可知,二者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5.下列三幅地图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春秋列国形势图(公元前707年) 战国形势图(公元前238年) 秦朝形势图
A.分封制的延续发展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6.《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此记载的是都江堰修建的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7.“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由此可知“推恩之令”
A.扩大了汉朝的统治疆域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8.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
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
9.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意图是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10.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11.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骨耜 曲辕犁 翻车 筒车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1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13.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2世纪时,蒙古草原分布着许多部落,各部落之间互相仇杀
B.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4.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 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 D.朝廷国力强盛防卫森严
15.下面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http: / / www. / )
A.统治政策开明 B.海外贸易拓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品经济繁荣
16.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商铺密布,元朝的大都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各种货物。这表明宋元时期
A.都市商业较为发达 B.多个民族政权并存
C.对外交通范围广大 D.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17.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忧患,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A.闭关锁国,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18.2010年印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对年轻夫妇被他们自己的亲人处死。理由是:他们不是同一个等级,却成为夫妻。这个人间悲剧产生的根源是
A.佛教教规 B.种姓制度
C.分封制度 D.城邦制度
19.在伯里克利时期,下列四位人物中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是
A B C D
20.“当十二世纪末年,巴黎之教师人数甚多,乃有增进利益起见组织公会之举。此种公会名之为Universitas。”该史料讲述的是
A.城市的产生 B.庄园的衰落 C.大学的兴起 D.法制的完善
21.观察右边政治体制示意图。由此可知,它体现了
A.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
B.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C.法兰克封君封臣关系
D.西欧中世纪庄园特点
22.下图所示是欧洲13世纪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现象。它说明
A.租地农场的出现 B.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性
C.工业革命的兴起 D.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
23.右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它蕴含的理念是
A.物竞天择
B.民主科学
C.人文主义
D.自由平等
24.“非洲成为欧洲人的猎场,只不过他们捕猎的不是动物,而是奴隶。”这反映的史实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三角贸易 D.鸦片贸易
25.1789年以前,“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将启蒙运动的学说付诸行动。”这场“革命”的领导人是
A.孟德斯鸠 B.乔治·华盛顿 C.克伦威尔 D.拿破仑·波拿巴
26.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会议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基本完成了“破旧”工作,它的主要任务还有“立新”。这里的“立新”首先体现在
A.攻占巴士底狱 B.颁布《人权宣言》
C.惩办路易十六 D.打退反法联军
27.“在所有的附庸国里,贵族丧失了特权,教会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宗教裁判所被宣布为非法,信仰自由变成了法律。”这说明法国大革命
A.打击了欧洲封建勢力 B.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C.导致了国内怨声载道 D.引起了欧洲人民反抗
28.下图所示的笔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9.在19世纪的英国工厂中,工厂主设置“茶歇时间”让工人进行片刻休息,原因是他们认为工人喝到加糖的茶后能迅速补充体力,这样就可以将工人的工作时间延长更多。“茶歇时间”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贫富差距的增大 B.时间观念的淡漠
C.资产阶级的贪婪 D.平等思想的普及
3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 B.是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C.推动了法国巴黎公社建立 D.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Ⅱ部份(非选择题 40分)
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
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趋势是有益的。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的历史事件名称。(2分)
(2)你同意材料中 “它们的趋势是有益”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宋元时期)》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外交往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对外政策。(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对世界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宋元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进程简表
时 间 法 案 主要影响
1689年 《权利法案》 使国家权力的重心无可挽回地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694年 《三年法案》 使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立法机构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并规定国王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787年5月,各州代表齐聚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会议争论的问题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央与州权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类是中央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类是……经过4个月的争论与妥协,制定并通过了宪法。该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次创举。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1)根据材料一,简述《权利法案》通过后英国国家权力重心的变化,并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次创举”的宪法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各州代表在解决会议“争论问题”上达成的共识。(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对英、美法治发展的认识。(2分)
3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史中的五个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 史实节选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 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隋唐时期 隋朝创立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清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军机处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名称。(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性别:女
年龄:25岁身份:公民
A
年龄30岁
性别:男
年龄:12岁
身份:外邦人
A
年龄30岁
性别:男
年龄:55岁身份:奴隶
A
年龄30岁
性别:男
年龄:30岁身份:公民
A
年龄30岁
商人
手工
业者
提供原料地、配备工具、付给工资
提供劳动、生产商品
青春是多么美丽啊,
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
谁知明天有没有闲暇。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玄奘西行,研习佛法,带回大量佛经;鉴真历经磨难,东渡弘法。他们的行动见证了盛唐的博大胸怀和高度自信,谱写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篇章。
九年级 历史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