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创新高一入学考试
历史
本试卷总分值为100分 考试时长为75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上)全册和必修(下)第一单元
卷Ⅰ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观察下面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据此判断西周在分封时,使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的主要目的是( )
2.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举能,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4.明中叶以后,出现了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进行生产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的本质特征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B.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C.工商业市镇日益兴起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0余处,其中南方70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50处,占全国总数的近60%。这表明唐后期( )
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D.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
6.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中国学术思想在世界上于上古、中古“皆占第一”,今日西学东来,“亦不过报恩反哺之义,加利息以偿前负耳”。这一看法旨在( )
A.宣扬政治改良主张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 D.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
7.下表为1911-1927年间中国铁路经营状况统计表类型,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类型 1911年 1927年
公里数 百分比 公里数 百分比
自主经营 665.62 6.9 1043.94 8.0
帝国主义经营 直接经营 3759 39.1 4330.25 33.2
控制经营 5192 54.0 7666.29 58.8
A.自主经营铁路增长速度较快 B.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毫无成效
C.混合经营的模式被广泛认可 D.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日益减弱
8.下表反映了1936年中国国内商品市场各类商品值所占比例情况。它表明( )
9.1938年春,临沂大捷后,参战的国民党将领张自忠说道:“敌人的武器虽然精锐,可是我们的部队在国仇家仇之下,都咬紧牙根和他们死拼,在伟大坚强的民族意识和高燃着的抗日怒焰之下,日军的武力也和我们平衡了。”张自忠的观点( )
A.推动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到来 B.充满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体现了战略相持阶段战争的残酷性 D.反映了国民政府盲目乐观的心态
10.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对话强调"进京赶考"主要是基于( )
A.解放军已突破长江防线 B.召开新政协筹备建立新中国
C.北平和平谈判宣告破裂 D.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11.新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希望能与更多的国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而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许多民族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政治上的和平中立。这些国家出于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内政"的防范,也出于因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而产生疑虑,都有“和平共处"的愿望。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 B.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
C.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D.直接推动了中法建交
12.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增长率为21.1%。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这表明,我国(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 B.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逐步展开
C.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发挥 D.国家工业落后的状况得到改变;
13.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B.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C.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14.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放弃了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B.深受苏联模式影响
C.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 D.积极向西方阵营靠拢
15.有学者在该及某一时期时认为,以前的人是跟在动物后面走的,动物到哪里,人就跟到哪里,现在不跟动物走了,人以种植为生,土地成了“财产”,收获也成为财富,一旦有了财产,人就不愿意四处流动了,人们守着财产,守着自己的“家”.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人类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B.采集和渔猎决定家庭的产生
C.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人类从频繁迁徒走向了定居
16.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在中亚的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中国新疆塔里木地区发现的一枚中国人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化的图案。这表明( )
A.希腊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希腊化时期的各地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大同
C.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向远东不断转移 D.传播希腊文化是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要原因
卷Ⅱ 非选择题(52分)
材料分析题(40分)
17.(15分)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6分)
(2)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9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其主要措施如下表:
时间 措施
前119年 实行盐铁国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前98年 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
前118年 废除半两钱,发行五铢钱,币重与名称相符
开征车船税和缗钱税,称作“算车船”“算缗钱”
重申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
前113年 取消郡国铸币权,货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具体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推行的财政改革措施。(6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已无力承受新办工业所需资金,将目光转向买办和富商群体,希望借他们的力量缓解经费上的困难。外商在华创办企业时,也遇到资金不足和周转问题,他们向华人募股,受丰厚利润的引诱,部分买办和富商开始在外资企业附股并获取了不菲的收入。1867年,中国最早留美学生容闳上书建议募股组建新轮船公司,1872年,李鸿章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该公司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官股在公司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张乐融 《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材料二 1983年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1992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使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同时,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和境外上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黄泽华《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股份制企业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的影响。(7分)
论述题(1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口号。
从材料中选取同一时期或按照时间顺序提取同一主题的口号(3—5个),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口号提取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创新高一入学考试历史答案
参考答案:
1-16 BDDDB CABBD CADCC A
17.(1)①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发明本心”,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6分)
(2)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9分)
17.【详解】
(1)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发明本心”,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2)表现:根据材料“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新儒学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表现分别是: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18.(1)盐铁官营;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改革货币;增设新税种;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铸币权收归中央。(6分)
(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富;强化了中央集权;保证了社会稳定。局限: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两方面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6分)。
18.【解析】
(1)根据材料“实行盐铁国营”可得出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可得出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根据材料“废除半两钱,发行五铢钱,币重与名称相符”可得出改革货币;根据材料“开征车船税和缗钱税,称作‘算车船’‘算缗钱’”可得出增设新税种;根据材料“重申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可得出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根据材料“取消郡国铸币权,货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可得出铸币权收归中央。
(2)根据材料“实行盐铁国营”“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开征车船税和缗钱税,称作‘算车船’‘算缗钱’”可知,汉武帝时期增设新的税种,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汉武帝时期通过新税种来加强抑商政策,这不利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19.(1)背景:清政府财政困难,缺乏近代化建设的资金;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示范作用; 先进分子的积极推广; 洋务运动的开展等。(6分)
(2) 影响:拓宽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等。(7分)
19.【详解】
(1)背景:根据“清政府已无力承受新办工业所需资金”得出清政府财政困难,缺乏近代化建设的资金;根据“外商在华创办企业时……受丰厚利润的引诱”得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示范作用;根据“中国最早留美学生容闳上书建议募股组建新轮船公司”得出先进分子的积极推广;根据“李鸿章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等。
(2)影响:根据“联合投资公司”得出拓宽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和境外上市”得出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根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得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根据所学,还可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分析总结。
20.(12分)
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论题:改革开放稳步推进。(2分)
论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的思想保守,1978年五月在中国开展了真理问题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的人们的思想;1978年底,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基本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成效巨大。(8分)
20.【详解】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提取口号,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提出论题: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文革结束后人们思想的保守,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成就。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选择题详解】
1.B【详解】西周分封示意图显示出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封国之间相互牵制,进而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B项正确;同姓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是为了巩固统治,分而治之、论功行赏、富国强兵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D【详解】三省六部制下,实行群相制度,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D项正确;三省六部并未涉及地方官员,排除A项;三省六部并未完全解决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C项描述的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3.D【详解】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宋朝的地方建制强调“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原则,这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材料中宋朝的地方路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疆域并未因此而扩大,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路制,没有涉及到官员“文武分权”,故排除B;“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地方制度,二者主旨不符,故排除C。
4.D【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进行生产的现象”可得出这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抑制商业的发展,和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小农经济无关,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因素之一,不是本质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5.B【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0余处,其中南方70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50处,占全国总数的近6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南方兴修水利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促进南方经济的较大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这时期江南还未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少,而不是拉大,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所述南方兴修水利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代表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C【详解】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强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长期领先于世界,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C项正确;材料与宣传政治改良、维护儒学正统地位及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自主经营铁路是有较快增长的,帝国主义直接经营有所下降,控制经营略有上升,所以A项自主经营铁路增长速度较快表述正确,A项正确;材料体现自主经营铁路增长速度较快,不是毫无成效的,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中国这一时期自主经营铁路是有较快增长,无法得出混合经营的模式被广泛认可,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帝国主义直接经营铁路这一项有所下降,这不能说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日益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
8.B【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中国国内商品市场各类商品值所占比例情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农产品的比例最高,工业产品的比例较低,反映出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传统经济结构具有较强韧性,B项正确;当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摆脱外国经济侵略,排除A项;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市场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9.B【详解】根据材料中“1938年春”“伟大坚强的民族意识和高燃着的抗日怒焰”可知,当时全面抗战刚刚开始,张自忠的观点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反映了其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项正确;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排除A项;C项中“战略相持阶段”开始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0.D【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即将筹备建设新中国,说明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D项正确;1949年4月20日,百万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排除A项;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排除B项;南京李宗仁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北平和平谈判宣告正式破裂,排除C项。故选D项。
11.C【详解】材料“这些国家出于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内政’的防范,也出于因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而产生疑虑,都有‘和平共处’的愿望”这反映出当时许多民族主义国家也有和平共处的愿望,这就说明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則是契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的,C项正确;所有国家,过于绝对,排除A项;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則是契合当时的时代要求,不能得出直接推动了中法建交,排除D项。故选C项。
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9—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工人.农民的收入有明显增长,这与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直接相关,A项正确;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才逐步展开,排除B项;1952年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家工业落后的状况得到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3.D【详解】材料中邓小平认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权力集中、家长制、终身制等特权现象,改革就要从这些弊端着手,这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即革除领导体制中的弊端,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制定,无法得出法律体系完善的结论,故排除A;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故排除B;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排除C。
14.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反映了我国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并非受苏联模式影响,排除B;我国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D不符合史实,排除。
15.C【详解】根据材料“人以种植为生,土地成了“财产”,收获也成为财富,一旦有了财产,人就不愿意四处流动了,”,根据材料可知,“种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即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开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采集和渔猎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人类从频繁迁徒走向了定居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A【详解】据题意可知,在东方的印度、中亚和中国都发现有希腊文化的元素,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说明希腊化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A项正确;“走向世界大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希腊文化中心一直在欧洲,没有不断转移,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并不是为了传播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分而治之
巩固统治
C.论功行赏
D.富国强兵
当时基本摆脱外国经济侵略
B.传统经济结构具有较强韧性
C.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前提高
第 6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