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平面向量的应用(第一课时)
余弦定理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向量的运算,推导余弦定理;
2.掌握余弦定理的几种变形公式及应用;
3.能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角等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余弦定理变形公式及应用
2.会利用公式解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
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实际情境】千岛湖位于杭州杭州到黄山之间,距离汉州129公里,黄山140公里,是这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图就是千岛湖的部分照片.
问题1:现在千岛湖上又三座岛屿,岛A、岛B和岛C,其中AB之间的距离1200m,AC之间的距离900m,用测角器测得∠BAC之间的角度为120°,现在想知道BC之间的距离,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出发,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情境】把上述问题数学化,让岛A、岛B和岛分别在▲ABC的三个顶点上,且AC=1200m,AB=900m,∠A=120°,要求边BC的长度?
【设计意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的乐趣.
追问:更一般化,如果知道三角形的两个邻边和夹角,怎样求对边?
【活动预设】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共同特征,进一步提出数学建模思想.
1.2 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问题3: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邻边和夹角,利用前面的向量知识,能不能求出对边?
【活动预设】
把平面向量的知识过度到三角形中来,学会知识迁移
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来化简复杂三角形问题
教师讲授: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
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设计意图】(1)从已有知识出发,推导新的知识;
(2)引导学生巩固和加强,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
1.3 初步应用,理解概念
题型一 已知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问题4:回到初始千岛湖的问题:由条件知岛A与岛C距离为12000m,A与岛B距离为900m,再利用仪器测出岛A对岛B和岛C的张角为120°(∠A=120°),计算求出岛B和岛C的长度?
【预设的答案】0
【设计意图】从知识到应用,在回顾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余弦定理的理解
练习:在▲ABC中b=3,c=,A=30°,求a
【预设的答案】
【设计意图】
在形成概念后,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再认识,熟悉概念,从外延的角度加深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同时也规范对数符号的书写.
1.4 升入理解,理性分析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
变式: ,,
适用范围:任意三角形
机构特征:“平方”,“乘积”,“夹角”,“余弦”
简单应用:等式中的三个便和一个角,四个元素可以做到“知三求一”
解三角形:一般地,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和它们的对边a, b, 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solving.triangles)
【设计意图】
通过对公式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余弦定理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1.5 加强应用,深入理解
题型二 已知三边求夹角
例1 在△ABC中,已知a= ,b=2, c=解三角形.
【预设的答案】
,,
练习:在中,,,解这个三角形.
【预设的答案】
题型三: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2 :在△ABC中,若,则△ABC的形状为( )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预设的答案】A
变式:思考 :将,改为,则△ABC的形状为 .
【预设的答案】无法确定
练习:在△ABC中,若,则△ABC的形状为( )
【预设的答案】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利用实例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
利用对数概念以及对指互化求值,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1.6 归纳小结、文化渗透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
变式: ,,
2.应用:
(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对边
(2)已知三边求角度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思想与方法:
(1)思想:转化化归、方程、数形结合
(2)方法:利用余弦定理实现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
(1)梳理本节课对于对数的认知;
(2)进行数学文化渗透,鼓励学生积极攀登知识高峰,进一步体会学习对数的必要性 .
四、课外作业
2(共15张PPT)
(第一课时 余弦定理)
6.4.3 平面向量的应用
C
B
A
120°
1200m
900m
情景设置-千岛湖
1200
A
B
C
1200m
900m
A
C
B
数学建模
由条件,岛A、岛B和岛C在▲ABC的三个顶点上,且AC=1200m,AB=900m,∠A=120°,要求边BC的长度?
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
夹角,怎样求对边
如右图:特殊的,夹角等于90°时为勾股定理
同理可得
余弦定理及证明
A
B
C
如右图:一般的,三个角为A,B,C所对的边分别为,,怎样用,和B来表示
从而
如右图,因为CA=CB+BA,
所以CA2=(CB+BA)2,即
CA2=CB2+BA2+2CB · BA=CB2+BA2+2|CB||BA|cos(180°-B)
求解:
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
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应用一:已知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1200
A
B
C
1200m
900m
千湖岛
由条件知岛A与岛C距离为1200m,岛A与岛B距离为900m,利用仪器测出岛A对岛B和岛C的张角为120°(∠A=120°)计算求出岛B到岛C的距离?
解答:已知AB=1200m,AC=900m,∠A=120°
由余弦定理可得
BC=300
BC2=AB2+AC2-2AB · ACcosA=3330000
应用一:已知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练习:在▲ABC中b=3,c= ,A=30°,求a
归纳总结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的两倍.符号语言:在ΔABC中,三个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则有
结构特征:“平方”“乘积”“夹角”“余弦”
简单应用:等式中的三个边和一个角,四个元素可以做到“知三求一”
适用范围:任意的三角形
引入新知
一般地,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和它们的对边a, b, 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solving.triangles)
应用二:已知三边求角度
解:由余弦定理得
例1 在△ABC中,已知a= ,b=2, c=
解三角形.
应用二:已知三边求角度
练习:
应用三: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2:在△ABC中,若 ,
则△ABC的形状为( )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A
思考 :将 ,改为
则△ABC的形状为 .
无法确定
应用三: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练习:
一.余弦定理
平方
平方的和
余弦的积的两倍
b2+c2-2bccosA
a2+b2-2abcosC
a2+c2-2accosB
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
2.已知三条边求三个角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二.应用
归纳总结
思想与方法
(1)化归转化、方程思想、数形结合 .
(2)转化与划归:利用余弦定理实现
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思想升华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