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里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已巩固的“顺序”、“选择”结构基础上,认识并掌握第三种—
—“重复模式”(循环结构);
『方法与能力』:掌握重复模式(循环结构)在算法实现中的应用和步骤,能理解和分析
现实问题,知道如何运用循环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体验』:激励每位同学体验解题成功的全过程,鼓励同学尝试用自己的思路解题,
激发对算法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系统分析程序设计中的重复模式(循环结构)控制框图,找出生活中何种情况可以通过循环结构来解决,理解算法实现的执行流程。
教学难点:① 理解和掌握重复模式(循环结构)的四大要素,能运用重复模式(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② 通过例题,引入计数器的概念,为重复模式(循环结构)的第二节课打下伏笔,做好准备。
教学准备:高中信息科技教材(华师大版),多媒体课件展示PPT文档;流程图编辑器1.4版本;乒乓球拍一副、乒乓球一个。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巩固顺序模式和选择模式(占总课时25%,约10分钟,课时为40分钟)
1、 例题:判断学生成绩的评价等第“及格100~60”、“不及格59~0”。(假设输入成绩符合0~100之间)
通过“流程图编辑器”实现算法
2、 提出问题:如果全班49位同学都要做出此类评价,算法该如何实现呢?
引导答案:需要做49次同样的重复工作。
寻找实例:启发学生参与寻找生活中的有限次数的、可受控制的循环事件。
引入正题:重复模式(循环结构)(占总课时50%,约20分钟)
实际模拟:请一位同学进行乒乓球掂球,一位同伴在一旁计数。
(为计数器学习埋下伏笔)
框图出现:
要素分析:当遇到某些步骤需要重复执行的时候,通常可以采用重复模式(循环结构)来解题。
循环体的辨别:首先找出需要重复执行的步骤。
(由重复执行部分和循环控制变量的改变两部分组成)
循环的控制条件:学号是否在1~49之间:Y(进入循环体;N(跳出循环
循环前的初始化:循环变量的初始化;输入成绩变量的准备。
循环变量的变化:循环变量的步长及终值。
算法实现:使用“流程图编辑器”实现算法(占总课时25%,约10分钟)
实现对全班49位同学做成绩评价等第的算法;(学生演示)
实施分层教育:对基础较困难的同学提供流程图总框架,帮助学生画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提出问题:如果要统计全班“不及格”的人数,算法该如何改写。
见右图:
教师提示:
a、分析题意,“及格”还需要输出吗?循环体内应改为何种分支结构;
b、要统计“不及格”人数,还需要增设哪一步处理步骤?(引入计数器)
习题布置。
在班级49位同学中统计出所有居住地址邮政编码为“200010”的同学人数,通过流程图实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