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秦 腔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秦 腔
贾平凹
1、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描写手法。
3、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交流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教学目标
秦 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秦 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 腔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 腔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秦 腔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作者简介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作者简介
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
作者简介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
正字
贾平凹 (jiǎ píng wā)
碌碡 (liù zhóu)
木椽 (chuán)
苦楝(liàn)
石磙(gǔn)子
犁铧 (lí huá)
救裴(péi)生
嘁嘁喳喳 (qī qī chā chā)
结 构 梳 理
第一部分(1-5段):通过比较道出了秦腔的特色,指出秦腔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6-11段):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从秦地人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中凸现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12段):总结全文,强调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文 本 解 析
研读课文 探究思考
1、作者开头极力描写秦川大地,用意何在
目的是想说明秦川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2、归纳一下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在哪些方面达到了统一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地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
3、《秦腔》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散文的大气,试举例分析之。
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感而发:“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4、哪些地方表现了秦川人们喜欢秦腔。
搭戏台、看戏人山人海、看排练、来客看戏招待
5、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产生过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秦腔在内,那么“秦腔”象征了什么
——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第二段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首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运用了比喻和移就(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川人心灵的抚慰作用。
第三段文字包含了哪些信息?
①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写出了秦腔普及之广;
②帝王陵墓、石碑残字,含蓄地暗示了秦腔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
③土屋窗口、村口土尘、叫驴打滚、“我”的感受等,写出了秦腔的生活气息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请概括开演前人们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描摹?
①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拥;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
这些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点,也有力地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作者对所谓“二杆子”的人物有怎样的评价?
有贬有褒。贬的是他们拿树条儿打人,褒的是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他们忠于职责,维护秩序,这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忠诚,也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本身的喜爱,不仅仅流于戏曲内容。
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
秦地: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 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 人
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 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 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 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秦 腔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找出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秦腔和秦人的紧密联系
(2)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3)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1、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阅读4—9段讨论: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的?(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
明确:①在内容上,选取了戏班排演、修建戏台、演出前奏、演员表演时观众的表现、秦腔引出的悲喜剧、秦腔待客等事件或场面,或介绍,或描写,表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
②在手法上,作者主要运用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将观众的痴迷表现出来。
场面描写,写演出前奏,写出了现场的热闹、嘈杂与喧嚣,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细节描写,写舞台上的慧娘“慢慢地,慢慢地”蹲下去,“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慧娘“慢慢地,慢慢地”站起来,“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可谓细致入微。
点面结合,作者对秦人痴迷于秦腔的描写,多为一般性的“面”的描写,但也不乏“点”的描写,如写“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的小故事,爷爷带孙子看秦腔引出的一出小悲剧等。
第7段中作者写了哪两类观众?他们有什么特点?选这两类观众来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好处?
两类观众:“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予”,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虽然都没有在正常条件下享受秦腔艺术,但他们同样痴迷于秦腔。
好处:选这两类观众来写,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阅读10段思考: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
“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
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课文语句探究
1、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2、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3、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1、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理解秦人。作者理解他们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理解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意义。
②欣赏秦人。秦人面对艰辛的生活不屈服,懂得用秦腔进行自我慰藉。
③热爱秦人、秦川,爱得理智而深刻,爱得专注而执着。这种感情上的认同,使得作者能够满怀激情地为秦腔文化呐喊、辩护,能够将秦腔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2、《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内涵?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1)表现角度独特,笔墨在秦腔之外,写秦地、秦人,再写到秦腔,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真意在写秦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
(2)语言鲜活、雅俗辉映、活泼风趣、直抒胸臆,铺陈、排比、议论、抒情中穿插民间传闻、故事片段,庄谐并重,刻画精妙,传神生动,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氛围。
(3)秦地苍凉辽远、茫无际涯,《秦腔》大气厚重,文风激越,相得益彰。
写排戏、演戏前的乡村舞台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生动地传达出关中人特有的粗烈豪放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作者也借此强调秦腔这种地方戏曲赖以生存而且生命力及其旺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扎根于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从侧面叙写秦腔的艺术效果
本文最妙处就在于笔墨都在写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准备和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就是不写秦腔艺术本身。但我们读完全文,却能对秦腔有极为真切、生动、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另外,特别应指出的是作者特有的文字表现力。贾平凹在这篇文章中把自己彻底关中化了,他使自己的文字风格与秦腔的高亢火爆、猛烈粗粝保持一致,给读者的印象,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正如文中写道: 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如同村头尘土中的叫驴打滚,那么有力,使他‘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恰是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的一致,使本文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文章结构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①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
②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惟妙惟肖的秦腔;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③与秦人一样朴实粗犷的秦腔;
④承载着秦人喜怒哀乐的秦腔;
⑤令三千万老陕无限痴迷的秦腔;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秦 腔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文章主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