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 成语误用现象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专题: 成语误用现象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2 22: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成语误用现象探究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中“成语”这一文化,在中国人的表达、写作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成语它以简练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唤起人们的联想,以精辟的语义启迪人们的心智。可以说,它是我国语言艺术长廊中的瑰宝。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语被误用,特别是影视剧、广告中很多成语被滥用,文化瑰宝被玷污,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人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成语是高考语文考试的必考点,要求学生能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
基于以上两点想法,准备在学习中开展此项研究性学习。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们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成语海洋中畅游,产生对成语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地开展活动,从而积累更多的成语,运用到生活及学习的表达运用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一个方面系统而深入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学生的收集和积累了解成语的过程以及课外各类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让学生开展“成语误用原因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对语文课外知识的拓展,通过对课文、生活中成语的学习,学生对成语是有全面认识,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常见的成语, 对他们参加高职高考和今后的生活中不误用成语有一定的帮助。
主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调查研究,,可以让学生能判断学习和生活中成语使用的正误,特别是让学生对成语有深层次的了解。
2.通过此次研究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上网下载、查阅书籍、调查访问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总结。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写出活动记录和总结报告。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等方式,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让学生从生活中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2、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启发,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3、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3.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如何积累和梳理成语?
2.报刊杂志、网络等新媒体中成语误用的原因有哪些?
3.成语误用的对策?
专题划分
专题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专题2:成语误用的原因
专题3:成语误用的对策
专题一
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成语的梳理,可以从“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等方面进行,但考虑到学习成语的主要目的是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而人们又常误用成语,因此把这一专题的范围缩小为“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正确运用成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收集成语和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以正确理解容易用错的成语,丰富其成语积累,并强化其正确运用成语的意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 2.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3.正确理解、使用常用成语。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试谈成语的来源有哪些?
2.成语的特点是什么?
3.成语的运用情况如何?
4.成语与文化的联系?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成语工具书 同学们课前搜集整理的成语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一):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成语的几幅图画让学生猜成语,老师总结成语的来源
(二) 发动学生总结成语的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具有形式固定、源远流长、含义完整、言简意赅的特点。
(三) 成语的运用: 1.读音:
瞠目结舌chēng 如法炮制páo锲而不舍qiè鲜为人知xiǎn强词夺理qiǎng
惟妙惟肖xiào 螳臂当车dāng 风靡一时mǐ
2.字形 (川) 流不息以逸(待)劳和(蔼) 可亲(唉)声叹气甘(拜) 下风金(碧) 辉煌一(筹) 莫展寥若(晨) 星
3.高考成语题主要设置误区:
(1)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望文生义
(2) 李老师当了20年的班主任,工作勤勤恳恳,常常日理万机。———轻重失度
(3)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误用褒贬
(四) 成语与文化:
(五) 成语游戏:
一.猜谜语:
哑巴说话、变奏为春、举棋不定、滥竽充数各打一成语。
答案:哑巴说话———有口难言(指手画脚) 变奏为春———偷天换日
举棋不定———下落不明 滥竽充数———装模做样
二.成语对联:
以“守株待兔”“流芳百世”分别作为上联,写出它
们的下联;以“放虎归山”“下里巴人”分别作为下联,
写出它们的上联。
答案: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流芳百世———遗臭万
年请狼入室———放虎归山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三. 成语接龙: 学生分三组分别以“大庭广众”
“石破天惊”和“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接龙。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容量。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成语误用的原因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二概述
成语通常与句子、修辞、语言的连贯得体等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辨析修改病句、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专题中也经常牵涉到成语的问题。还要调动积累,用到作文中去。了解成语误用的几种常见形式,有助于我们总结归纳出 解答成语题型的方法技巧。
本专题学习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把握熟语误用类型。
2、积累重要熟语,了解熟语的意义、使用对象、感彩等,能学以致用。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你能分辨这些成语的差异吗?
2. 成语误用有哪些类型?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成语工具书 成语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一)仔细辨析近义成语的差异。
不同的成语,感彩和适用范围等常常不同,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成语运用不当.像始作俑者、趋之若骛、乐不思蜀、无所作为、大放厥词、罄竹难书、弹冠相庆等,运用时就必须辨明它们的感彩。像良莠不齐、巧夺天工、凤毛麟角、萍水相逢等,使用时就必须弄清它们的范围。
辨析成语时,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例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是对象的不同;“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是程度上的差别;“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是褒贬的不同;“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是侧重点的不同.
(二)探究思考
(1)你能将成语误用的类型分类吗?
以下是常见的7种成语误用类型:
张冠李戴 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
①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此用于“人”,适用对象误)
②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此对象错用于自然物)
类似的成语: 美轮美奂 车水马龙 鳞次栉比 浩如烟海等
2、望文生义 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
①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是“ 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此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用了)
类似的成语: 炙手可热 首当其冲 细大不捐 久假不归 等
3、不合语境 不分轻重 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轻重失调或断章取义。
①刚一起跑,我班的胡艳艳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
②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材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
4、褒贬色彩不当 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了)
②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是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5、不辨谦敬
①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②弟弟爱学习,不耻下问,有疑难问题就向老师请教. (不耻下问:向平辈或晚辈,平级或下级请教问题。 )
6 重复赘余 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①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不虞”就是“没料到”的意思)
②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之意)
7、语法毛病
A 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置,前后矛盾。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势看,末一分句要表达是“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前后矛盾,当改为“强人所难”)
B 词性错误成语其实是一种结构固定的短语,有的是名词短语,有的是动词短语,有的是形容词短语,因而各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
包围圈越来越小了, 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为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个动词短语,误成了“成了”宾语,应改为“瓮中之鳖”)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有积极探究精神;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专题三
成语辨误的对策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让学生开展“成语误用原因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对语文课外知识的拓展,通过对课文、生活中成语的学习,学生对成语是有全面认识,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常见的成语, 对他们参加高职高考和今后的生活中不误用成语有一定的帮助。
本专题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成语运用的方法
能够成功辨析成语误的用
本专题问题设计
成语辨误的对策有哪些?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一、注意整体意义
??? 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现成语,有其整体意义。要根据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要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意义去理解。如
1.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07北京卷)
???此例是没有注意到成语的整体意义而造成误用。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从语法上来说,也不能作定语修饰“花蕾”,应改为“含苞待放”。
?二、注意形似神异
? 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07年江西卷)
?例中“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易与“不由自主”混淆,“情不自禁”重在控制感情上,而“不由自主”重在控制动作上。
三、 注意感彩
?在今年的 “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07全国卷II)
上例中的“凤毛麟角”意为“珍贵而稀有的事物”,不能形容“几个不自觉者”,感彩不当。
四、注意适用对象
??如: 1.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07山东卷)
???上例中的“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啬在拿钱来资助别人,而句中指食客为自己花钱大方,使用对象错误。
五、注意语法逻辑
如: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07辽宁卷)
?上例中的“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道理充足,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形容确凿,不容怀疑,该句中本是想强调在古代,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怀疑,可原句在“无可置疑”前加了“不应”,意思就表达反了。
六、注意语境要求
如: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07全国卷II)
?上面例中的“间不容发”一是指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二是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应是指时间紧迫,不能拖延,应改为“刻不容缓”。
七、注意“一语二用”现象
?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能改变成语的含义,但有些成语在特定语境中可以改变其常规用法而产生一种临时的意义,这种“一语二用”现象,在辨误时应予以关注。如: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上例中 “想入非非”本指胡思乱想,虽贬义词,而在这里表示想象进入到一个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它已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临时转变为了褒义词,表明埃及人想象奇特。
八、注意习惯用法
?有些成语不但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而且也有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如果临时变更用法,常常使人不能明白。如: 搞好群众关系对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可是有人等闲视之……
上例中“等闲视之”前面往往要加上“不可”、“不能”、“岂能”等否定词语,故这里不符使用习惯。
九、注意回归本义
?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决不能认为它用错了。如: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 2.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车了,你只粗枝大叶地告诉我就行了。
??? 上例1中“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故使用正确。例2中的“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它的本义是简略概括。这里正是使用了它的本义,故正确。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一)此次研究性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放手尽量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中心和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需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的成语基础更加厚实。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提高了信息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在“成语误用原因探究”研究活动中,还有待提高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强对较被动的学生作好指引,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