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
目标解读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重点)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3.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折题目.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末农民起义
1)原因
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序幕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3)代表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
2.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3.灭亡元朝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像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2.目的
巩固统治
3.内容
1)在地方
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
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上
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东厂公公
明代锦衣卫
4)设置锦衣卫
为监视官民,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拓展
锦衣卫即“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太祖特令监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设同知、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同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残酷。
史实故事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
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d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问题思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考试内容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3.文体形式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后果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禁锢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举子看榜图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
知识拓展
“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起股至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3)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农业
甘薯
马铃薯
向日葵
花 生
玉米
手工业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3.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1)商业城市
2)出现商帮
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商业
王家大院
徽州民居
红顶商人胡雪岩
五、课后活动
1.(江苏泰州)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
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D
随堂练习
2.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在家生闷气,监视他的人认为有可能是对皇上不满,就偷偷地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监视国子监祭酒宋讷的人应该隶属(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按察司 D.锦衣卫
D
3.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专制统治 D.增强六部权力
C
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
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 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④富人积极从事商业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5.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6.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征东,分镇藩服。”
材料二: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行政制度?始于哪个朝代?明朝取代它的机构是什么?
行省制度。元朝。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2)根据材料二,丞相的设立始于哪个朝代?唐太宗时,相职发生了什么变化?
秦朝。宰相人数有所增加。
(3)哪位皇帝废除了丞相一职?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太祖。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