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5 16: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概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简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3.举例说明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演替的形成过程建立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两种演替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社会责任:认同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认同退耕
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素养要求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
1.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______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从未有过植物生长或虽有过植物生长但已被 了的裸地(如 、 、 )上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火山裸地上的初生演替为例)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_____群落阶段。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替代
彻底毁灭
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
地衣
苔藓
草本
灌木
乔木
(2)次生演替
①概念:一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若受到突发的自然事件(如 )或人为事件(如 )的干扰,群落中的植被就会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消失,但原有的 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 仍有可能存在,进而进行新的演替。
②过程(以遭受火灾后的次生演替为例)
一年生植物→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森林。
③实例:过度砍伐的森林,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
火灾
弃耕
土壤条件
繁殖体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同点 起始条件 不同 演替速度 慢 ___
趋向 ___________ 恢复原群落
经历阶段 较多 _____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 到 ,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形成新群落
较少
简单
复杂

3.影响因素
(1) 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也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2)群落外部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也常常引发群落演替。如:火灾、涝灾、病虫害、严寒等外界因素。群落自身的演替也会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外界环境出现变化。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和群落内部因素具有 或 作用。
总的来说,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和外部环境因素 的结果。
群落内部因素
促进
抑制
综合作用
(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
(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
(3)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新群落(  )
(4)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
(5)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所有的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
(6)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
判断正误

×
×

×
×
1.根据教材P54~P55,回答下列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
提示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再经过自然风化,坚硬的岩石表面逐渐变得松散,形成含有机物的岩石小颗粒,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
提示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3)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
提示 从演替的起点看,裸岩上的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原有植物的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这两种演替有哪些共同点?
提示 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群落会发展成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等等。
(5)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不一定。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右图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分别是何种演替?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 甲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从二者
起点来看,乙群落开始时物种丰富度为0,甲群落不为0。
(2)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 不一定。①②两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
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辨析
(1)从起点上判断
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毁灭了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原有植物的繁殖体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核心归纳
2.关于群落演替的两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并不是所有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
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自然演替最终可形成森林;当气候条件不适宜,如干旱时,只能发展到草本群落阶段或稀疏的灌木群落阶段。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变化曲线
结果 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项目 人类活动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抑制作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直接排放污水等 使群落中的物种减少,群落结构变得简单
促进作用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使群落中的物种增多,群落结构变得复杂
拓展延伸
1.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典题应用
及时反馈 知识落实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植物种类最多的是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草本植物种类始终最多说明群落类型没有改变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解析 群落类型与生物种类没有关系,生物种类多只能说明物种丰富度比较大,D项错误。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B错误;
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
1.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
D.这两种演替的过程不完全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点训练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B.影响因素不同
C.起始条件不同 D.演替过程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初生演替的起始条件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则是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原有植物的繁殖体的地方。
18
3.(2021·江苏泰州中学月考)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
B.群落中个体数量增多
C.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
D.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草本植物会被灌木取代,D项错误。
18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A.退耕还林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沙漠变绿洲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8
5.群落演替的一般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退耕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故退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喜阳植物比较高大,在其下方形成一定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的生长,B正确;
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主要是由于气候变迁、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平衡被打破,趋于不稳定,直至退化为荒漠,D正确。
15
16
17
18
题组二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定不会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滥垦导致群落物种增加
B.该群落恢复过程中最先出现地衣
C.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滥垦导致群落物种降低,A项错误;
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因此最先出现的不是地衣,B、C项错误;
人类的过度开垦影响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增加
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D.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各种群的K值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将天然林砍伐后种植单一的巨尾桉,属于人为影响的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物种下降;单一的巨尾桉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单一,若混种其他林木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环境。
18
1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由题干可知,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由原来较单一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优势取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选择题11~12题为单选题,13~16题为多选题。
11.(2021·山西大同月考)甲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B.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C.乙地演替所经历的时间一般比甲地的长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种类逐渐增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5
16
17
18
解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火山喷发后,植物被彻底毁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2020·全国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
 的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
 类型不一定相同
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
 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
 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很容易发展到乔木群落阶段,次生演替很难发展到乔木群落
 阶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项错误;
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B项错误;
次生演替时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C项正确;
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只要气候等条件适宜,都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三个典型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
 影响
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
 明显的分层现象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为竞争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点时属于灌木群落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为竞争关系。
18
16.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目前,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
B.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
C.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
D.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贫瘠沙地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土壤条件,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大火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请据图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Ⅰ阶段经历了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
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
(3)群落______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次生
提高
内部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解析 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从而使动物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研究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水平上进行的。
群落
解析 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
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 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达到降低虫害发生率的作用。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
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评价: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松梢螟的天敌,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很容易再度爆发,并且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18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