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5 17: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
1.阐明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
2.科学思维:建立负反馈调节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的联系。
3.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素养要求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及影响因素
三、观察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自身结构和功能 的能力,也称生态系统的稳态。
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能通过 保持相对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表现
(1)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或消除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
_____而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实例:在遭受虫害时,草原上植物的再生能力就会增强,这样可以避免虫害对草原造成破坏。
保持
恢复
相对稳定
自我调节
保持
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
②实例:草原在遭受火灾后往往会逐渐长出新的植被,恢复原貌。
(3)影响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的因素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 越丰富,食物链、食物网所构成的营养结构越 ,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往往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恢复到原状
遗传基因库
复杂
(1)落叶阔叶林遭到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
(3)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
(4)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实行封育,不能再利用(  )
判断正误

×
×
×
右图表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据图分析:
(1)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能通过 保持相对稳定。
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时,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 (填“大于”或“小于”)热带雨林的y值。
自我调节
大于
(3)x的大小可作为 强弱的指标,x值越大,说明恢复力稳定性越 。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TS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
恢复力稳定性


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联系 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核心归纳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1.(2021·大庆高二检测)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典题应用
及时反馈 知识落实

解析 题干过程体现生态系统抵抗或消除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而不受损害的能力,为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2.近年来多地采用飞播(飞机播种造林种草)造林近20万亩,请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理是
A.增加食物链的营养级
B.增加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
C.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飞播(飞机播种造林种草)造林,仅增加了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及影响因素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自我调节
(1)调节机制: 。
(2)实例:草原上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3)这种负反馈调节方式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负反馈调节
2.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自然因素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自然因素包括 和自然事件等。
②对一个地区而言,气候变化一般是 规律的,如果这种规律发生改变,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偶发的自然事件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气候变化

(2)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与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常常表现得更为显著。
②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塑料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会损害生态系统的 能力。
自我调节
(1)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
(2)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  )
(3)适当增加某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判断正误

×

图a和图b分别表示农田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
(1)图中两个生态系统中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是图 。
(2)图a属于 调节,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
(3)图b属于 调节,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的。
a
负反馈
自我调节能力
正反馈
有限
核心归纳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比较
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作用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
结果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远离生态平衡状态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生态平衡
实例 若一个湖泊受到的污染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则污染会越来越严重 草原上食草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的
结果
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进行的
C.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D.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典题应用
及时反馈 知识落实

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血液中的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解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可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D正确。
三、观察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研究目的: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学会观察和分析人工生态系统。
2.制作材料:透明的塑料瓶,水草、小鱼若干,河水,胶带,细砂。
3.制作过程
(1)在洗净的塑料瓶中注入约 容积的河水,加入细砂少许(沉积在底部约
1 cm厚),然后放入3~5尾小鱼,水草数根,加塞子塞紧。
(2)将生态瓶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定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4.生态瓶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瓶必须是 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 ,成分 (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瓶的材料必须_____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瓶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 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封闭
生活力
齐全
透明
散射
(1)生态瓶的采光宜用散射光,以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
(2)在设计生态瓶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
(3)生态瓶切记不能密封,以保证内外空气的流通(  )
判断正误

×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要做到的是 。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 ④动物产生的CO2能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
①②③④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3个生态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
 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
 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典题应用
及时反馈 知识落实

解析 甲瓶与乙瓶的区别是小鱼数量不同,乙瓶与丙瓶的区别是放置的环境不同。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消费者数量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供小鱼呼吸;丙瓶置于黑暗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生物也会很快死亡;相比之下,乙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
6.建立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
B.水族箱应放到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
 生态系统
C.水族箱生态系统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越来越稳定
D.这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保持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点训练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稳态。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
 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在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类型的不同生态系统,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明显波动后,再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下列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
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
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
 草原生态系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据题图分析可知,甲偏离生态平衡的幅度大,表明抵抗力稳定性差,乙恢复生态平衡所需时间长,表明恢复力稳定性弱,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应强于草原生态系统,C项正确,A、B、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组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死亡的水蚤又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属于正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一个过程的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在该池塘中,早期,藻类的增多导致水蚤增多,结果使藻类减少,故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导致大量水蚤死亡,从而使水体进一步污染,故属于正反馈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原因是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影响,即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相对的营养结构就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故①正确;
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故②正确;
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故③正确;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这是能量流动的特点,不能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故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生态平衡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
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C.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生态系统为维持生态平衡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受到污染的湖泊中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死亡腐烂的鱼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属于正反馈调节,D符合题意。
7.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人工鱼塘需要投饵向生态系统中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藻类爆发的原因是营养物质丰富,缺少天敌,所以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B正确;
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浮游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会加重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
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使水草因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
 非生物因素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解析 由题图可知,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组三 观察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9.下列关于生态瓶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瓶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
B.生态瓶中放入较多的小乌龟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态瓶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
D.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生态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要适宜,小乌龟是该小型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数量宜少。生态瓶制作完成后,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瓶内生物死亡。
10.设计制作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A.生态瓶中各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
B.应该经常向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C.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D.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生态瓶验证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需要通入氧气;投放的动物必须适量;应该放在阳光散射的地方。
选择题11~12题为单选题,13~16题为多选题。
11.(2021·重庆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④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综合强化
18

解析 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①正确;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②错误;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③正确;
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所以遭到严重破坏后,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弱,④错误;
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增加,但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⑤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C曲线表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开始下降,后来又恢复到一个动态平衡,说明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即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12.如图所示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高尔夫球场上长满了一种绿油油的草本植物——台湾草,其抵抗力稳
 定性较低
B.在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受影响的程度小
C.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相同
D.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高尔夫球场上的生物种类单一(只有一种台湾草),故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因此在同等强度干扰下,森林生态系统受影响的程度小;不同的生态系统,由于营养结构不同,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相同。
14.下列有关设计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非生物因
素无关
B.若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则不能将水装满
C.生态瓶封闭以后,其内的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
D.制作的生态瓶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并给予适当的光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能量和物质的来源,温度和光等因素对生物的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A错误;
在制作生态瓶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B正确;
生态瓶封闭以后,其内的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
无色透明的玻璃可以让光透过,有利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应将生态瓶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因此,图中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16.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
 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
 左移
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小,结构和功能波动范围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差,乙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A项正确;
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由于乙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的周期不变,所以B点左移,B项正确;
若甲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强度增大,则甲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所以C点右移,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或消除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而不受损害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越小,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D项错误。
17.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种群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甲昆虫是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为_____关系。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捕食
具有抗药
性,且天敌减少
没有抗药性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稳定性。
(3)预测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相对稳定
抵抗力
逐渐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 由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种群密度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在T点之后,乙昆虫数量减少,甲昆虫失去了天敌的制约,数量增多,导致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下降,总结出三者的捕食关系为森林中的生产者→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1·无锡高二检测)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中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该生态系统中,a与b的关系是_____。
竞争
解析 由题图可知,起始阶段双方均呈增长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因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有限,导致b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而a的种群数量继续上升,说明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由“a、c、d的营养关系为a→c→d”可知,当d大量死亡时,c因捕食者d数量大大减少而种群密度增加,a因捕食者c数量大大增加而种群密度减少。
c
a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当a大量死亡时,c因其食物a数量的减少而种群密度降低,d因其食物c数量的减少而种群密度降低,即c和d的种群密度均会降低。
降低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填“低”或“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题干可知,该系统只有a、b、c、d四个种群,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而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自我调节能力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