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一节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1.关注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环境的关系。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科学思维: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构建数学模型。
2.社会责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素养要求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1.世界人口日益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增速明显加快,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增速超过发达国家。
(2)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人口 ,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我国人口的 和 明显下降,已进入了______水平国家的行列。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基数大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低生育
(3)人口增长的结果:导致人口数量增长和 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事实证明,由于种群数量激增造成资源枯竭,最后将会导致种群的 。
(4)应对人口快速增长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谋求人类与 、 、______、 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地球有限资源
衰亡
经济
社会
资源
环境
2.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引发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① 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②形成的原因: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 ,排放出大量的CO2及其他多种气体。
③危害:温室效应的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危害自然 的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
化石燃料
生态系统
(2)资源匮乏
①资源匮乏主要指 和 日益短缺。
②水资源现状:地球表面上的水约有97.5%是咸水,淡水约占2.5%,淡水的绝大部分又被冻结在冰雪中。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 ,但人均占有量 。
③土地资源现状:城乡发展必然要修建房屋,发展工农业生产,这些都要消耗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水资源
土地资源
较多
较少
(3)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的概念及作用:距地球表面20~30 km高的大气层中,臭氧(O3)的含量非常丰富,被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杀伤力和致癌作用的 、 和γ射线。
②原因: 等物质的破坏。
(4)酸雨频发
①酸雨的成因: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 ,被雨、雪、雾、雹捕获吸收,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是pH低于 的雨、雪、雾、雹等降水的总称。
紫外线
X射线
氟利昂
硫酸或硝酸
5.6
②危害
a.酸雨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对陆地植物造成一定伤害,破坏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_____,使农作物大幅度 。
c.腐蚀金属和建筑材料,损坏建筑物,影响城市景观。
d.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如会导致眼部疾病和呼吸道疾病。
③措施:防治酸雨的有效办法主要包括减少 的燃烧,限制___
_______和 的排放量,也可采用生物脱硫技术脱除原煤中大约40%~60%的无机硫。
贫瘠
减产
化石燃料
二
氧化硫
一氧化氮
(5)荒漠化加剧
①荒漠化的概念及危害: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等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造成大片土壤生产力 。
②措施: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各项防沙治沙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和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6)环境污染
①现状:江河湖海等 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
②原因: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和洗涤剂,甚至某些有毒或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等,这使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海变质,饮用水的质量下降。
下降或丧失
水体污染
③危害(举例):农田土壤中的化肥经雨水冲刷就常常造成 ,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④措施:严格控制 ,生产工艺无害化、工业用水封闭化,采用无水造纸法和无水印染法,建立 等。
⑤此外, 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也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水体富营养化
污染源
污水处理厂
外来物种入侵
(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
(2)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盖融化( )
(4)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判断正误
×
×
×
×
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
(1)从生活污水流入后,为什么DO急剧下降?
提示 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有机物的分解是通过需氧微生物进行的,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
(2)无机物N和P来自哪里?为什么进入湖泊后N、P含量急剧下降?
提示 来自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进入湖泊后,N、P被水生植物所利用,所以含量急剧下降。
(3)为什么在b点BOD最低?
提示 该地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基本被分解完毕,所以导致需氧生物耗氧量降低。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举例
核心归纳
人类活动 对全球性生物圈稳态造成的威胁
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增加,全球变暖
水和土地资源消耗增加 资源短缺,全球性资源危机
臭氧层臭氧浓度降低 对地球生物造成灾难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酸雨频发、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荒漠化加剧 土地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污染物的排放 对生物造成威胁,影响人类生活
1.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酸雨中所含有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典题应用
及时反馈 知识落实
√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会使农业生产力提高,故C错误。
2.(2021·山西大同模拟)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
能缓解雾霾程度
B.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流程
C.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
雾霾天气的发生
D.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
√
解析 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一些碳粒、烟尘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
雾霾天气使得一些碳粒、烟尘悬浮于大气中,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B项错误;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也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减少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的发生,C项正确;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021·兰州高二检测)2016年,中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会使我国人口出生率提高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点训练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解析 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状态,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量并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现象集中出现在发达国家
D.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解析 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应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改造地球,人口可以不断增长
B.人口剧增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
C.如果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不变
D.为了使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控制人口成为负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解析 世界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一直增长,A错误;
人口剧增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B正确;
年龄结构只是起到预测人口数量的作用,人口增长还受战争、疾病、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C错误;
控制人口增长并不是要使其成为负增长,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
解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酸雨频发以及荒漠化加剧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组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措施
5.温室效应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
A.海平面上升
B.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C.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D.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属于臭氧减少的危害,C错误。
15
16
17
18
6.加拿大环境学家曾在北极拍摄到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这已然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悲剧性的象征。根据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6.4 ℃,最乐观的估计也将升高1.1~4 ℃。根据你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①极端气候灾害频发 ②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 ③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加剧 ④增加采暖能源消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等;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因水循环发生了变化、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极端气候灾害将频发;温度升高、降雨增多会加剧农业病虫害发生;气候变暖会使采暖能源的消耗减少。
15
16
17
18
7.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盖融化 D.臭氧层破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解析 臭氧层可以有效阻挡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若臭氧层遭到破坏,则会导致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
8.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生物技术,将植物所含的有机物加工为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部分代替化石燃料。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也可能缓解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 D.水体富营养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生物柴油燃烧时也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会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
破坏臭氧层的是氟利昂等,B错误;
由于煤炭中含有S元素,而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不含S元素,所以使用生物柴油会缓解酸雨的发生,C正确;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是N、P等无机盐的增加,D错误。
15
16
17
18
9.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了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A.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增多
B.人类皮肤病、白内障患病率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农作物可能发生定向变异,造成减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人造含氟制冷剂是造成臭氧“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解析 化石燃料中含有C和S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CO2和SO2,既可以加剧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因此,若开发的新能源中不含C和S元素就可以既缓解温室效应,又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
选择题11~12题为单选题,13~16题为多选题。
11.(2021·吉林省实验中学模拟)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肆虐不断,生态学家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是
A.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加快工农业发展
B.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C.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作物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5
16
17
18
解析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模拟以1900年到1970年的世界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产量的变化数值为依据,预测曲线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序号所示的曲线可分别代表人口、
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解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现存的资源量将逐渐减少,故代表自然资源变化的曲线为①;
随着人均工业产量的增加,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代表工业污染的为曲线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人口数量的增长依赖于粮食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也促使人们过度地开垦土地,并加大环境压力,因此粮食产量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下降,进而人口数量也会下降,故代表人口和粮食变化的曲线分别是④和②。
1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酸雨中含有少量的重金属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C.臭氧层的破坏会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
D.温室效应主要是CO2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
15
16
17
18
√
解析 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含碳、含氮、含硫等物质排放,B正确;
臭氧层破坏将导致紫外线对生物的辐射增加,影响人体免疫力,C正确;
温室效应主要是CO2等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辐射出来的红外线使地球升温造成的,D错误。
14.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增大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解析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错误;
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会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2021·武汉十校联考)“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增加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
解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藻类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C项错误。
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不含水生生物,
总磷浓度上升
B.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
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
C.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
D.“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
处理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解析 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仍然含有水体中的微生物,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水葫芦由于适应环境可能会出现疯长的现象,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17.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最终将表现为图中___曲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
可耕地减少)
c
解析 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即c曲线所示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环境
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解析 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数量应和自然种群一样,呈“S”型增长,即b曲线,之所以不能出现“J”型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源有限。最适人口数量应是在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该为55亿。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矿质元素)
赤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
→鱼(或虾、贝类)→人
营养物质(N、P等
(3)海水的pH一般在8.0~8.2,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到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赤潮爆发时,
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了海水中大量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
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
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