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5 18: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统编教材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项目六:加深拓展,走进作品悟丰富
05
项目四: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04
项目二:巧妙导入,重读题目知人物
02
项目三:运用略读,概括知晓二三事
03
项目一:课前预学,略读课文知大意
01
项目推进 单元统整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其单元主题是“修身正己”,重点是学习略读,写作专题是“怎样选材”。本文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组材,表现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本文的标题提供了人物、事件、评价几方面的信息,是解读课文的关键。基于以上几点,本课学习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了解二三事,到感知叶圣陶其人,再到感受作者的敬仰之情。
巧妙导入,重读题目知人物
我们说话的时候为了强调某个内容,往往会重读某个词语。你来读课文标题,会选择重读哪个词。
叶圣陶:关注人物
先 生:关注称呼
二三事:关注事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巧妙导入,重读题目知人物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巧妙导入,重读题目知人物
运用略读,概括知晓二三事
用笔勾画,想想文章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
段落 事件概括
段落 事件概括
第3段 叶圣陶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
第3段 叶圣陶与“我”商酌修润文字。
第4段 叶圣陶亲自送客人到门外。
第5段 叶圣陶误以为“我”住旅店感到悲伤。(复信)
第6段 叶圣陶认为写文章要明白如“话”
第7段 叶圣陶认为文风要简洁
第8段 叶圣陶重视语文,写作的各个方面力求完美。
用笔勾画,想想文章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
运用略读,概括知晓二三事
你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快速地找出了这些事?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根据文体特征,记叙性文本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
略读的技巧之一:勾画文中提示性的、评价性的、过渡性的语句或者关键性的词语。
略读
运用略读,概括知晓二三事
略读
再次略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摘录两句到下面的表格,找出对应的所记叙的事情。
评价性语句 对应的事情
运用略读,概括知晓二三事
略读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第3段)
(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第4段)
(3)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第5段)
(4)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第6段)
(5)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7段)
(6)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痒,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第8段)
运用略读,概括知晓二三事
抓住关键,字斟句酌品人物
略读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圈点批注,细读第3至8段,想想叶圣陶是个怎样的人。(找四处)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
.
动作描写:认真工作
待人宽厚
一丝不苟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圈点批注,细读第3至8段,想想叶圣陶是个怎样的人。(找四处)
示范品析:“伏案执笔”正是插图中人物的动作,可见其工作认真。“他”指的是吕叔湘,一位晚辈的文章,叶圣陶先生没有批评“他”文墨的不清晰,而是描文章的标点,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可见其“待人宽厚”;我将“标点”用着重号标注,是强调先生连小标点都不放过,可见其“一丝不苟”。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圈点批注,细读第3至8段,想想叶圣陶是个怎样的人。(找四处)
找到的句子
评析:
找到的句子:
评析:
找到的句子:
评析:
找到的句子:
评析: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圈点批注,细读第3至8段,想想叶圣陶是个怎样的人。(找四处)
(1)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材料链接:1966 年,叶老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文革”中,语言的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学校张贴的大字报,回到家中,他不作声了。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
评析:在那样一个年代,叶老自己的处境也不能算好,可他的心里想的还是别人,还在为别人担忧。这就是宽厚呀!这就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圈点批注,细读第3至8段,想想叶圣陶是个怎样的人。(找四处)
(2)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评析:由“小至”“以至”可以看出叶老在写作方面是何等认真、专注、严谨。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评析: 第一个“不客气”是叶圣陶先生让“我”改他的文章“不客气”,叫“我”可以直接在上面改。一般情况下,修改文章的人身份、地位、学识会高一点,但这里却反过来了。可见叶老的谦逊。后面叶老不放弃客气,询问和尊重“我”的意见,我们可以读出叶老对修润文章的严谨。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主张写话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优秀品质
以小见大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主张写话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认真专注、治学严谨的编者;
谦虚恳切、躬身践行的师者;
有礼宽厚、诚恳真心的儒者。
以上我们认识了叶圣陶先生这个人,你想怎样称呼他?张中行为什么称叶圣陶为“先生”?
你对叶老的称呼:
理由:
张中行为什么称叶圣陶为“先生”?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以上我们认识了叶圣陶先生这个人,你想怎样称呼他?张中行为什么称叶圣陶为“先生”?
(1)君子
文章引用了《论语》中的两句:“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作者还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还有他对青年的关怀备至,也是君子的做法。
(2)儒者
工作上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为人方面也有儒家风范,所以称得上“儒者”。
(3)老师
第二段中有:“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在工作上他是张中行的领导,是张中行的老师;而且,他还指导大家写作。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以上我们认识了叶圣陶先生这个人,你想怎样称呼他?张中行为什么称叶圣陶为“先生”?
“君子”侧重赞赏人的高尚道德,“学者”侧重赞美人的工作业绩,“先生”是尊称。作者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他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痒追求语文规范的付出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在作者心中,叶老是一位君子,一个学者,更是令他深深敬重的先生。
请挑选让你有感触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字斟句酌,揣摩语言品人物
略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完成下面各项拓展性学习任务。(文章详见素材包)
(1)略读时,画出两篇文章中评价性的语句,从中各摘录两句。
加深拓展,走进作品悟丰富
阅读摘录卡一
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
摘录一:
摘录二:
阅读摘录卡一
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摘录一:
摘录二:
(2)叶圣陶先生去世后,吕叔湘先生写文悼念,其中有一幅挽联:“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他说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是他个人的感受。请你从上联的“兼师友”“立身”“治事”三个词中选取一个,结合课文和两篇文章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感受。(200字)
加深拓展,走进作品悟丰富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栽物。——明·薛瑄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清·唐甄
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清·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