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淡”的深味

文档属性

名称 品读“淡”的深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2 23: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品读“淡”的深味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 5 课时,共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本单元由《鹧鸪天》《临江仙》《浣溪沙》《定风波》四首诗组成,是苏轼黄州期间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其旷达情怀的历练过程在这四首诗中有所展现,深切体味,能从更层次了解一代文豪苏东坡的精神境界,感受生命的真味。
专题的划分是从诗歌所写的时间和苏轼的人生经历、精神状态的角度设计的,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诗以言志,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情感内涵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基于此,设立这三个专题。
学生的学习方式初步设定为借助网络、书籍文献查阅信息,了解苏轼的诗歌、生平和名人的评价。诵读诗歌,反复吟咏。撰写诗歌评论,总结学习成果。
预期成果:走进苏轼旷达的精神境界,写作诗词评论,写一篇有关精神高度的作文。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诗人旷达的精神境界。
2.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黄州的生活情况 。
3.学会鉴赏诗词,能通过品读意象的内涵感悟苏词的意境和情怀。
4.学习写作诗歌评论。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鉴赏意象,了解诗词的常用手法,学会鉴赏诗词。
2.通过网络、文献搜集苏轼人生经历和精神境界的资料。
3.静心思考,儒释道思想对苏轼旷达精神世界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生中的种种痛苦和磨砺。
2.旷达是对痛苦的挣扎于超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感叹?
如何理解苏轼的畅饮与豪醉?
感悟“旷达”的真味。
专题划分
专题一: 茫然失意 ( 1课时)
专题二: 痛苦挣扎 ( 1课时)
专题三: 超然旷达 ( 2课时)
专题一
茫然失意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茫然失意是“乌台诗案”案发不久后的心态,此时正值苏轼人生的最低谷,诗词中蕴含深深的失意。然而正是这种人生的落寞让苏东坡登上了人生的高峰。“东坡雪堂”看似隐居的闲淡生活,其中究竟蕴含了多少苦涩谁人能知。仔细品读《临江仙》感受其意境和情感,感受宋词的魅力,掌握赏析词作的基本方法。学生需要查询苏轼在被贬黄州初期的生活状态,研究实践如何可以把苏词朗诵出味道。学习成果:理解苏轼的思想,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阅读过程中的批注。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苏轼茫然失意的原因以及在词章中的体现。
感受宋词的诗词之美,品读重点词句。
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能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整合信息,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本专题问题设计
本单元文本的写作前后顺序是什么?
本单元哪首诗侧重茫然失意?之前我们还学过与之情感相似的苏词吗?
诗人的茫然失意时如何体现出来的?
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词人此时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相关纸质书籍文献。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本专题学习的词作是《临江仙》,作于神宗元丰三年。
一、黄州时期的苏轼
思考1.苏轼为何被贬黄州?被贬之初的相关事件和苏轼的精神状态怎样。
2.品读词作,适当做好批注。尤其是自认为比较有味道的词、句。
3. 哪些语句能让你体会到此人的心情实际上是很不平静的?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理顺词的上下片的基本意思。然后找两组学生的代表分别讲解,串联上下文意思,其他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最后做简单点评。
二、揣摩词人此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思考:
1.如何理解苏轼的畅饮?畅饮的背后是怎样的心情?
2.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句体现出了词人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这首词中涉及到的手法和技巧。
步骤:
1.回顾已学过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反复比较,看这两首词在情感和人生态度上有无相似之处?
2.借助网络,搜索“乌台诗案”期间的作品《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以及其他词作,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还可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3.课堂讨论、探究、展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诵读宋词能否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查阅的资料有效内容的比例。
课堂发言是否积极,小组成员的配合是否默契。
对词句背后的意思是否理解的透彻。
能否熟读成诵,课堂检查背诵情况。
专题二
痛苦挣扎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让人深刻。苏轼正是经历了比肉体上的生死之痛更痛苦百倍的精神折磨,才得以在日后极致的释放中解脱出来。物极必反,一切的极致也许都将走向它的反面。本专题涉及的词作是《鹧鸪天》。体味此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词人在对痛苦的表现方式,化重为轻,给读者无限的想象感受空间。小组交流合作,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词人其中的形象。总结词人在这首词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熟练掌握赏析宋词的方法,学会分析意象、意境的特点。 2.准确理解“又得浮生一日凉”的含义。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鹧鸪天》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词上篇的意境是怎样的特点?
3.词人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抒发内心的痛苦?这种方式你认为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4.. 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词人此时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苏轼的书籍文献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鹧鸪天》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 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 你能读出词人此时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5,总结这首词用到的手法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资料是否详实。
回答问题的质量。
对词章理解的准确度。
总结的是否全面。
专题三
超然旷达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人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不可能有明确的分界,不可能没有反复。这就是这些诗词很难完全从时间的角度分顺序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了解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苏东坡。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悟到人生中种种的痛苦和幸福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我们才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思,有所得。本专题设计两首词《浣溪沙》和《定风波》。重点学习《定风波》。这个专题的学习活动力求简单,学生在熟练掌握赏析宋词的方法的基础之上,多诵读,多体味。写成一篇诗词评论。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体味荣辱不惊,从容淡泊的人生境界。
总结鉴赏方法
写作诗词评论
本专题问题设计
两首词的大意分别是什么?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相关书籍文献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给两首词配乐。课堂展示诵读和配乐的成果。
理顺词意。
找出两首词在人生境界上异同之处。
总结鉴赏技巧方法。
背诵两首词。
写一篇《定风波》的词评。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资料是否详实。
2回答问题的质量。
3对词章理解的准确度。
4总结的是否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