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13 08:12:05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一、“见证”长征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穿越到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中……红军: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使国民党十分恐慌。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33年秋,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苦战一年,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005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渡 过 金 沙 江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1、敌人的围追堵截3、缺少粮食给养。“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长征胜利的意义(2)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1.历史意义:2.现实意义:二、长征精神1、背诵、赏析毛泽东《七律· 长征》,
感受长征精神。2、学习长征精神。七律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于1935年10月“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江泽民 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新时期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合作探究 陕西甘肃西康四川云南贵州遵义广西湖南广东福建江西回顾长征路……三、我当评判员 1933年10月,红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刚开始由于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损失惨重,四渡赤水之后,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巧渡金沙江,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一路胜利进军,最终在1936年在陕西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某同学是这样描述长征的:四、故事擂台 小组为单位收集 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张瑞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宋祖英《十送红军》通过这段视频,可以大概看出红军长征的艰苦和惊心动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那大家想不想亲自见证?亲自参与长征?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穿越到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
一、“见证”长征
1、设置情境教学“穿越”到1934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准备长征。学生找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课件展示背景资料“小红军的叙述”,总结长征原因。
2、长征过程、遵义会议
多媒体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再带领学生一起看图,“参与长征”,从整体上对长征的时间、路线方向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把握。
开始——1934.10、江西瑞金
转折——1935.1、遵义会议,时间、内容“解决了……取消了……肯定了……确立了……”极其影响,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长跑——(之一)渡赤水、渡金沙江;(之二)渡大渡河、夺泸定桥;(之三)翻雪山、过草地,课件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小故事,学生更深的体会红军长征的过程。
3、长征结束
终点——1935.10、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1936.10、甘肃会宁——长征结束
多媒体展示“数字长征”,学生思考“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如此困难的长征,从刚开始的八万多人到最后的六千余人,都是红军以后的基干力量。
多媒体展示中外对红军长征的评价,总结概括长征胜利的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引出“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
1、学生语文课学过红军长征,对长征精神也有初步了解。
“合作探究: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新时期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学生自由思考回答。
2、展示江泽民的讲话,新时期的长征精神,做总结。
三、我当裁判员
回顾长征路,对本课内容巩固总结,展示资料“红军长征的故事”找出其中错误。
四、故事擂台
课堂升华,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可观看与长征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
四、课堂巩固、布置作业
见PPT